高考作文的应试对策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qlhh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可见高考竞争的残酷,而作文考试又是高考的重头戏,把握好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评分的主观性很大,阅卷人的“眼光”对考生作文的价值评判影响很大,如果考生能在写作中采取相应对策,博得阅卷人赏识,那么得高分就会水到渠成了。下面是教学中的几点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以书悦之 就是字面书写打动阅卷人。字体美观,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匀称,不写别字、生造字,使自己的作文在魅力方面使阅卷人视觉愉悦。考生应在平时练好基本功,真正做到:书写规范,标点准确,修改谨慎。
  (二)真情动之 任何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真情于衷,发而成文,必能吐珠纳翠,缀文者必情动而发,读文者定披文入情。在写作中考生必须将情融入作文材料中,才能调动阅卷人的喜怒哀乐,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三)用意喜之 作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写作意旨上。意犹帅也。文章中的一切要服务于意。那我们要确立什么样的意才能引起阅卷者的喜爱呢?
  一是本身是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审美要求。二是不偏题、不离题,基本与阅卷人的大脑保持一致。三是文章观点鲜明,不模棱两可。四是立意要新颖,突破思维定式,跳出考生死守的窠臼,运用多角度思维、探求本质、逆向思维等方法。
  (四)学识惊之 应试作文的竞争也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厚的知识,就不会文思泉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在写作中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此要思想不浅薄就要做到:广博联想,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厚积薄发;敢于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出更新奇的形象。
  (五)形体乐之 形体美是以完美的表达形式使阅卷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就写作来说,形体包括:题目、开头、结尾、正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要明眸善睐、脉脉含情,所以我们要拟出一个传神的题目。雕饰“凤头”,头好一半文,好的开头可以给人清楚明白的印象,逼出阅卷人强烈阅读欲望,做好阅卷者的向导。修饰“豹尾”深化主题,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同时,正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六)文采迷之 作文中如没有好的语言的支持,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存在,辞达则文畅,言信则意明。应试文章如果词汇丰富、文从字顺,形象生动,不仅可以表达心中意旨,更使文章锦上添花。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离开文采是不行的。
  增加文采的主要手段是使用修辞,修辞是作文的催化剂,我们要自觉运用一些积极的修辞手法,使阅卷者在我们的行文中,领略到文采的魅力。
  我们只有博览群书、勤学苦练,才能真正做到写作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海兴县中学。
其他文献
论证了大柳树水利枢纽周边灌区作为国家商品粮后备基地的需求与可行性.通过对土地资源潜力、开发前景和未来水土资源匹配态势的系统分析,以及其周边区域对粮食的需求的探讨,认为
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观赏不尽的江南夏荷图,让人浮想联翩。色彩虽然只是事物客观显现,但在诗人那里却有其妙用,用它装点画面,营造意境,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单一的色调
近些年来,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刑事犯罪有蔓延的趋势,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