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课程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通常认为,引入课程本土化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通过对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十几年来在课程本土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德国课程本土化,涉及育人理念、专业师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实验实训环境、教学方法等专业各项构成要素,且是一项对专业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的立体工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德课程;本土化;行动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经验,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许多国家学习借鉴的典范。我国尤其重视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30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与德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014年中德政府共同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重申了将继续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合作。
  一、引入德方课程并本土化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要求
  (一)德国职业教育借鉴现状
  从国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层面看,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包括“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论、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思路、行动导向教学组织、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等。这些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案例。从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层面看,已有一些将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内容。但由于对“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局限,使得一些课程改革停留在形似而很难神似的层面,教学效果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同时,课程的开发还局限在具体的课程,缺少完整的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资源的学习和借鉴。
  (二)引入课程本土化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相比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的培养,更注重实践性环节。从教育目标上来说,中德职业教育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体系保证了行业企业自然参与职业教育,大量地承担了实践性环节的培养;而我国则需要职业院校不仅承担学校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一部分企业培训的责任。这一区别也根本性地决定了引入德方职业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引入人才培养的规范和实践场所的建设规范。因此拿来主义的引入不适合我国国情,更不适宜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必然是职业院校在德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应用情况,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践环境等环节与中国的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本土化,才能符合中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二、影响引入课程本土化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理念因素
  在国内教师学习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最常发生碰撞和冲突的就是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施。众所周知,德国高职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办学理念。然而,在将这一理念付诸于自己的教学时却常常碰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教师自身。首先,我们的教师都来源于学科体系的教育过程,他们习惯使用单向传递的形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进行学习领域划分的时候,很难打破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其次,由于国内教师大多数是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当教师,并不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国内职业学校教师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德国职业教师有一些差距,这使得教师们虽然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却很难将其方法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
  (二)教学环境因素
  中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教学管理、实验实训条件等多方面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完全不同于德国,因此在课程本土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体制不同造成的困惑、教师素质带来的问题、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产生的问题等。此外,教学环境的不同也成为引入课程本土化时的制约因素。例如,在行动导向课程中很常见的问题有:学生数量太多,一位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实践设备不足,实践动手机会有限,技能训练不足;实践设备落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学生就业时学校所训练的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实训场所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所有很大差异,很难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素养。
  (三)语言因素
  在与德国职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语言成为合作时的第一道关卡。由于国内在初等教育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的是英语,教师和学生大多缺乏德语的学习基础。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求老师学生在掌握德语之后再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语言,成为横亘在专业教师与德国教学资源之间的一堵墙。
  三、引入课程本土化的实践
  (一)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概述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是2004年由教育部立项、上海市教委备案的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在十多年的中德合作过程中,中德学院借鉴引入了德国帕绍卡尔彼得欧博迈耶尔学校和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经验。特别是引入了德方技术员学校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并在德方教授和资深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德方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德方教学标准同时适合中国教学实际的本土化课程、教材及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
  (二)引入课程本土化实施方法和途径
  1.培养师资队伍
  引入课程本土化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教师是引入课程本土化进程中破除上述影响因素的第一线战士。在培养途径上,既有中方教师赴德接受专业培训和进修,又有德方专家来校指导、培训;在培养方式上,既有以专业建设为平台的渗透式培训,又有以专题报告为主的讲座式培训;在培养内容上,培养教师不仅是一位跨文化技能者、文化感知者,还是一位差异洞察者、文化比较者和整合者。另外,在培养教师的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德语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将各种资料整合成合适的本土化课程资源。
  2.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除通识类课程与国内高职院校基本要求相同外,专业课程的主要框架来自于合作学校——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同时将德国卡尔·彼得·欧博迈耶学校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了“工学交替,理实交融”的技术员培养模式,培养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技术员)。每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完全依照德方标准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开发,教学考核和成绩认定都由德方审核。通过该模式,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三证”,即大专学历证书、工程师助理证书(AHK-德国工商大会颁发)、技术员职业资格证书(巴州文教部颁发)。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科性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一模式是指在学科性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工作项目,两者相互配套,实现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共同培养。
  3.开发本土化课程
  在中德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一半以上的课程为“德方课程”,即按照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和技术员学校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这些“德方课程”是本土化开发的主要目标。开发的主要原则是:在德方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以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为宗旨,根据国内技术发展要求和实训条件,对德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重构,并与德方专家、教授进行多次探讨、交流确定本土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领域划分方法、借鉴德方学习情境进行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作页引导、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手段。同时,由于德国课程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因此,课程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任务还在于开发与“德方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教材和学材,在于对德方课程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职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理解上。
  四、结束语
  引入课程并进行本土化开发是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不仅要根据国情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开发配合课程的教材和学材,同时要注重对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的配套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课程本土化涉及育人理念、专业师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实验实训环境、教学方法等各项要素,是一项立体工程,是对专业的全面改造和建设。
  责任编辑:张炜
其他文献
导读:优异的环境治理绩效自然离不开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在过去的50年里,新加坡的环境治理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概念性认知、延续性执行、效率和公平等方面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不仅较好地维护了新加坡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环境;权力配置;多元治理;伞形治理  一、引言  2015年新加坡的GDP总值为2961亿美元(名义汇率),全球排名第36位,
期刊
导读:空间规划作为引导空间资源分配和发展的指南,是“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施载体。我国现行具有空间性质的规划包括主体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多种类型,然而不同规划之间各自为政、发展不均衡、功能定位与作用范围重叠以及协调性较差。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可以明晰地梳理出我国未来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方向、理念和功能定位等空间规划建章立制阶段需要着重思考和亟待
期刊
导读:联合国最近公布了《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该报告汇集了来自60个国家的200名土壤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阐述了导致土壤条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土壤质量的行动建议。  关键词:世界土壤;气候调节;人口增长;土壤管理  一、世界土壤的退化加速  正值2015年12月4日“世界土壤日”和2015“国际土壤年”的落幕,联合国发布了《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该报告汇集
期刊
导读:少数民族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城市中难以根治的顽疾。成都市地处西部要地,人流物流活跃,商业集聚效应显著,由此引发的少数民族占道经营问题十分突出。外来少数民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好,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此,对少数民族占道经营的规范管理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少数民族;占道经
期刊
导读:北欧国家很平静、很平稳、很平安,当今国际社会给出了多种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社会角度上说,北欧国民的生活观念正确,他们崇尚的是健康、友谊、信任、家庭等,而不是对财富无休止的占有,这样的民风能聚集相对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社会平等;自由精神;环保能力;他山之石  序  北欧国家很平静、很平稳、很平安,当今国际社会给出了多种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上说,都可算得上是真
期刊
导读:农民工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仅伴随身体的位移,同时也是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因此,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理应具备空间想象力。以往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虽然已经不同程度涉及到与空间有关的问题,但还缺乏明确的空间意识。空间依恋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提供了整合的空间语境,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提供了恰切的理论工具、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议题。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合;空间依恋;二元
期刊
导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水体、大气、土壤造成污染,并损害人体健康。从政治、经济、法律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及减量化的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从政府、企业、公民角度分别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生活废弃物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减量化
期刊
导读:城市社会空间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结果,一个时间断面的社会空间是由之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空间层”叠加而成。采取历时态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1949~1998年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特征,有助于揭示其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探讨1998年形成的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对之后的影响与其社会空间效应。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即在新的时期进行空间决策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空间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更需要
期刊
导读: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战略、新一轮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在取得相当明显的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上海对外辐射能力与国家战略要求尚有差距、公共交通系统有待优化、路网结构有待完善、交通需求管理效果有限等。因此未来十年,上海应着重构筑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坚持“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构造安全、畅达、高
期刊
导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频繁互动与发展,又为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可以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城市管理创新应因地制宜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