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训练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体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 过度训练与神经内分泌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兴奋和抑制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训练的主要机制。当运动应激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时,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及调节障碍,机体产生一系列功能性甚至病理性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这些功能改变涉及下丘脑垂体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其他文献
运用认识论原理、格式塔学派完形说、顿悟说和排球四攻系统理论设计排球比赛教学图示引导教法,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图示引导教法在提高学生排球战术理论知识、排球比赛能力、排球四攻系统运动表象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教法。在此基础上对图示引导教法在激发学生动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水平,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做了理论上的阐述。
少儿的运动训练因时间上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根据少儿训练多阶段性的特征,采用系统工程的优化原理建立少儿运动训练的数学模型,使少儿
目前我国有近1/3高校实行不同形式的学分制。研究认为高等体育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实施办法是:调整专业设置,扩大专业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扩大选修比例;拓宽选项范围,探索俱乐部训练模式等。学分制改革主要对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师资素质,开足高质量选修课等。
采用专家指导、阅读文献资料、访问、问卷、模糊综合评判、数模等方法,对高等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效率的量化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
<正> 本文首先对现行训练理论中关于“运动训练”的概念描述(广义的和狭义的)进行了理论辨析,发现它们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表现在:第1,原定义过分强调运动训练的教育属性(狭义)和运动员成材过程的个体性(广义),忽视了运动训练的历史长期性和连续性;第2,原定义对运动训练的目的认识不全面,没有反映出运动训练的目的具有逐级上升和递进的阶梯式层次结构;第3,原定义虽然强调了运动训练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性,但忽视了运动训练系统的开放性。据此本文重新开发了运动训练的定义。认为:运动训练是随着竞
应用竞争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韧带中的α<sub>1</sub>-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研究表明:该技术是适用于对一小块髂韧带中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研究。
篮球比赛进攻速度是进攻过程进行的快慢。获球方式是影响进攻的条件;技、战术水平是影响进攻的主要原因;进攻的结束方式对进攻速度没有影响。进攻的失误、违例、犯规使进攻成功率下降;造成对方防守犯规、投篮命中使进攻成功率上升。中国队进攻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投篮命中率低和前场的失误、违例、犯规多造成的,而投篮命中率低则是因近投命中率低。随着进攻速度的由快到慢,进攻成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进攻成功率下降过程中,处在阵地进攻的范围,成功率有2次回升。
<正> 肌肉拉伤模型的建立为人们从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国内的一些学者已建立了肌肉慢性拉伤(劳损)的动物模型,如吕丹云(1982)、于长隆和曲绵域等(1985),但他们只是进行了病理学和组织学研究而未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夏剑英(1987)建立了大鼠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两端,引起腓肠肌强直收缩,踝关节跖屈,与此同时,一重物从固定高度自由下落,以一个基本恒定的初始冲量,迫使踝关节迅速背屈被拉伤。Nikolaou(1987)用新西兰白兔的胫骨前肌建立了肌肉急性
<正> 健康雄性2月龄Sprague—Sawley大鼠,于电动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在进行2日适应性训练后,每周训练5次,每次20min,并于5周内,将速度从15m/min逐步增至35m/min。在随后两周的强化训练中,速度仍为35m/min,但训练时间延长至30min。在强化训练期间,先后出现了17例运动性猝死,对死亡大鼠的尸体进行解剖中,发现3例有明显可见的心肌梗塞灶或全心缺血。这3例大鼠的尸检结果如下:第1例:后肢血肿,尾有轻伤;
根据我国跳远运动的现状,运用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提高绝对速度、带动跳远训练”的指导思想,论述了跳远运动中各种速度的特点、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