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担起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转制后创新发展的重担;他立足本职、敢于创新,凭借科研的严谨和管理的人性化,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与爱戴;他求真务实,运筹帷幄,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一个专家型企业家的睿智、机敏、果断和高瞻远瞩。他就是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吕智。
临危受命引领企业优雅转身
1999年,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由中央部属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归属广西区政府管理。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成国有企业并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许多职工的观念难以转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部分科研人员由于不适应在企业工作,或是想继续发挥自身专长而流向大专院校。2000年,44岁的吕智临危受命,承担起带领全院500多名职工求生存谋发展的重任。
上任之初,许多老同志对年轻的院长抱着怀疑的态度,对桂林矿地院转制后的发展无比担心。而让吕智感到压力巨大的,不仅是老同志的不信任,还有院账上为数不多的资金。简单的温饱问题,成为桂林矿地院转制后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吕智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转制,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走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的强企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把目光瞄准广西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把特种矿物新材料产品作为研发重点,组建了广西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产业为目标,积极开展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出了立方氮化硼复合片、激光焊接金刚石工具、金刚石绳锯、金刚石磨轮等近2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硬材料新产品,并按照产业公司化模式,建成了年产能力近亿元的多条生产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利用国产中低档人造金刚石制作高档工具的落后局面。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金刚石磨轮,打破了同类产品被国外厂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从人造金刚石生产大国迈向超硬材料及制品生产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吕智结合广西区情进行科研结构调整,整合成立了以地质矿产科研为主的综合性矿产地质研究所,并根据社会和地方需求,组建了资源环境研究所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2006年,他又根据西藏地区矿业市场发展的需要,果断抓住机遇,在西藏适时设立了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西藏分院。
桂林矿地院充分发挥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分析测试为一体,专业配套,技术方法手段齐全的综合技术优势,立足广西,拓展西藏,面向全国。一方面,积极承担国家地质科技攻关、国土资源大调查、财政地勘专项等公益型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开拓横向地质找矿项目,并为矿山二轮找矿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开展矿权经营。此外,桂林矿地院还大张旗鼓地组建国外项目组,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桂林矿地院人的脚步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自此,桂林矿地院形成了三大产业体系,即由单纯地质科研转化而成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商业地质等多元化经营体系、超硬材料产业链体系及环保产业体系,这三大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桂林矿地院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桂林矿地院年综合收入从1999年的5713万元猛增至2010年的2.3亿元。其中,产业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1884万元,增至2008年的832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由1999年的617万元,增至2010年的10187万元,仅西藏分院成立至2010年就完成项目经费7800多万元,创下桂林矿地院找矿项目经费之最,并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转制以来桂林矿地院共完成各类研究开发项目6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7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共申请专利34项,获专利授权2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专利授权数多于转制前45年的总和。出版《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专著4部。如今的桂林矿地院已跃升为一个研究领域广泛、科技英才聚集、设备手段齐全、科研成果丰硕并具有极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大型综合性研究院,形成了应用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并举的发展模式,成为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公司为一体的新技术、新产品孵化器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助推器。
多措并举 打造优秀人才团队
吕智认为,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是科研做强的关键。而要留住人,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满足,更要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事业的成就感、开阔的晋升空间、十足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西藏分院成立之初,除了两位领导和几位高工,75%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70后、80后。进驻西藏以后,这些年轻人就开始独立承担起50万元以上经费的项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凭着一股子闯劲,不仅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而且还在2008年承担起上千万元经费的地质勘查项目,并先后创造了桂林矿地院单个项目经费最高的历史以及实现地质找矿勘查项目总承包的历史。如今的西藏分院,已凭着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术优势,在西藏地质界拥有了极高的影响力。
随着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小高地获批落户桂林矿地院,在吕智的带领下,该院在人才小高地建设中形成了“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化管理促进人才建设”的双赢互动机制,对稳定和壮大科研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该院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才。2006年5月,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莅临该院检查人才小高地建设时充分肯定了该院取得的成绩,自治区人才小高地领导小组也在该院召开了人才小高地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在人才引进方面,吕智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人才战略,先后柔性引进院士6人、博导10人担任高级顾问和客座研究员。在全国材料学界享有盛名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就是2005年柔性引进的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他多次到桂林矿地院进行学术交流,对该院人工晶体材料研究工作进行指导。2006年6月引进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刘锦川博士,更是为桂林矿地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外,发挥老专家的余热,是吕智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另一剂良方。桂林矿地院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老专家,他们都是专业领域的权威,虽然已经离退休赋闲在家,但仍有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极强的工作能力。目前,桂林矿地院返聘的老专家有30多位,均是从国内外离退休专家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对年轻专家的带动与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桂林矿地院除保留原来的科研队伍外,还采取自行培养、社会聘用和接收应届毕业生等形式广泛吸纳人才,特别是放眼全球招揽高层人才。目前,该院人才队伍逐年壮大,拥有科技人员367人,其中工程师120多人,高级工程师9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9人,博士24人,硕士59人,柔性引进院士6人,形成了一支思想品质过硬、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极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团队。
放眼未来 倾听世界铿锵之音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近年来,面对日益火热的矿业市场,吕智提出了“立足区内,拓展区外,走出国门”的资源开发战略,积极拓宽发展空间。至今,桂林矿地院国外项目的勘查已颇具成效,2010年完成的柬埔寨柏威夏省罗文铁矿普查工程项目,合同经费达3000多万元,澳大利亚铜多金属矿普查也取得相当好的进展。目前,桂林矿地院正积极筹备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登记矿业权,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多元化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事实证明,只有走出国门,倾听世界之音,桂林矿地院未来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广阔和光明。
耕耘心间一方田,收获人间满芳菲。在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转制的风雨历程中,正是吕智及其带领的领导班子的发展意识、开拓意识,引领着全院在转制过程中完成了优雅的转身,并开始了精彩的起跳。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未来的桂林矿地院必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矿产地质研究领域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人物简介:
吕智,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分配到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现任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有色金属学会会长、国家级刊物《超硬材料工程》主编。
主要从事超硬材料、合成晶体材料和改性矿物材料及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其主持完成的《大直径立方氮化硼聚合体开发研究》、《玻璃加工用金刚石磨轮研制》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激光焊接超薄金刚石钻头研制》等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成果奖1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出版《广西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矿业可持续发展》和《超硬材料工具设计和制造》等专著,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1995年被评为“桂林市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临危受命引领企业优雅转身
1999年,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由中央部属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归属广西区政府管理。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成国有企业并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许多职工的观念难以转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部分科研人员由于不适应在企业工作,或是想继续发挥自身专长而流向大专院校。2000年,44岁的吕智临危受命,承担起带领全院500多名职工求生存谋发展的重任。
上任之初,许多老同志对年轻的院长抱着怀疑的态度,对桂林矿地院转制后的发展无比担心。而让吕智感到压力巨大的,不仅是老同志的不信任,还有院账上为数不多的资金。简单的温饱问题,成为桂林矿地院转制后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吕智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转制,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走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的强企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把目光瞄准广西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把特种矿物新材料产品作为研发重点,组建了广西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产业为目标,积极开展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出了立方氮化硼复合片、激光焊接金刚石工具、金刚石绳锯、金刚石磨轮等近2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硬材料新产品,并按照产业公司化模式,建成了年产能力近亿元的多条生产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利用国产中低档人造金刚石制作高档工具的落后局面。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金刚石磨轮,打破了同类产品被国外厂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从人造金刚石生产大国迈向超硬材料及制品生产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吕智结合广西区情进行科研结构调整,整合成立了以地质矿产科研为主的综合性矿产地质研究所,并根据社会和地方需求,组建了资源环境研究所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2006年,他又根据西藏地区矿业市场发展的需要,果断抓住机遇,在西藏适时设立了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西藏分院。
桂林矿地院充分发挥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分析测试为一体,专业配套,技术方法手段齐全的综合技术优势,立足广西,拓展西藏,面向全国。一方面,积极承担国家地质科技攻关、国土资源大调查、财政地勘专项等公益型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开拓横向地质找矿项目,并为矿山二轮找矿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开展矿权经营。此外,桂林矿地院还大张旗鼓地组建国外项目组,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桂林矿地院人的脚步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自此,桂林矿地院形成了三大产业体系,即由单纯地质科研转化而成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商业地质等多元化经营体系、超硬材料产业链体系及环保产业体系,这三大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桂林矿地院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桂林矿地院年综合收入从1999年的5713万元猛增至2010年的2.3亿元。其中,产业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1884万元,增至2008年的832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由1999年的617万元,增至2010年的10187万元,仅西藏分院成立至2010年就完成项目经费7800多万元,创下桂林矿地院找矿项目经费之最,并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转制以来桂林矿地院共完成各类研究开发项目6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7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共申请专利34项,获专利授权2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专利授权数多于转制前45年的总和。出版《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专著4部。如今的桂林矿地院已跃升为一个研究领域广泛、科技英才聚集、设备手段齐全、科研成果丰硕并具有极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大型综合性研究院,形成了应用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并举的发展模式,成为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公司为一体的新技术、新产品孵化器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助推器。
多措并举 打造优秀人才团队
吕智认为,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是科研做强的关键。而要留住人,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满足,更要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事业的成就感、开阔的晋升空间、十足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西藏分院成立之初,除了两位领导和几位高工,75%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70后、80后。进驻西藏以后,这些年轻人就开始独立承担起50万元以上经费的项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凭着一股子闯劲,不仅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而且还在2008年承担起上千万元经费的地质勘查项目,并先后创造了桂林矿地院单个项目经费最高的历史以及实现地质找矿勘查项目总承包的历史。如今的西藏分院,已凭着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术优势,在西藏地质界拥有了极高的影响力。
随着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小高地获批落户桂林矿地院,在吕智的带领下,该院在人才小高地建设中形成了“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化管理促进人才建设”的双赢互动机制,对稳定和壮大科研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该院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才。2006年5月,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莅临该院检查人才小高地建设时充分肯定了该院取得的成绩,自治区人才小高地领导小组也在该院召开了人才小高地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在人才引进方面,吕智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人才战略,先后柔性引进院士6人、博导10人担任高级顾问和客座研究员。在全国材料学界享有盛名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就是2005年柔性引进的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他多次到桂林矿地院进行学术交流,对该院人工晶体材料研究工作进行指导。2006年6月引进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刘锦川博士,更是为桂林矿地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外,发挥老专家的余热,是吕智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另一剂良方。桂林矿地院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老专家,他们都是专业领域的权威,虽然已经离退休赋闲在家,但仍有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极强的工作能力。目前,桂林矿地院返聘的老专家有30多位,均是从国内外离退休专家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对年轻专家的带动与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桂林矿地院除保留原来的科研队伍外,还采取自行培养、社会聘用和接收应届毕业生等形式广泛吸纳人才,特别是放眼全球招揽高层人才。目前,该院人才队伍逐年壮大,拥有科技人员367人,其中工程师120多人,高级工程师9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9人,博士24人,硕士59人,柔性引进院士6人,形成了一支思想品质过硬、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极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团队。
放眼未来 倾听世界铿锵之音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近年来,面对日益火热的矿业市场,吕智提出了“立足区内,拓展区外,走出国门”的资源开发战略,积极拓宽发展空间。至今,桂林矿地院国外项目的勘查已颇具成效,2010年完成的柬埔寨柏威夏省罗文铁矿普查工程项目,合同经费达3000多万元,澳大利亚铜多金属矿普查也取得相当好的进展。目前,桂林矿地院正积极筹备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登记矿业权,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多元化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事实证明,只有走出国门,倾听世界之音,桂林矿地院未来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广阔和光明。
耕耘心间一方田,收获人间满芳菲。在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转制的风雨历程中,正是吕智及其带领的领导班子的发展意识、开拓意识,引领着全院在转制过程中完成了优雅的转身,并开始了精彩的起跳。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未来的桂林矿地院必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矿产地质研究领域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人物简介:
吕智,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分配到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现任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有色金属学会会长、国家级刊物《超硬材料工程》主编。
主要从事超硬材料、合成晶体材料和改性矿物材料及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其主持完成的《大直径立方氮化硼聚合体开发研究》、《玻璃加工用金刚石磨轮研制》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激光焊接超薄金刚石钻头研制》等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成果奖1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出版《广西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矿业可持续发展》和《超硬材料工具设计和制造》等专著,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1995年被评为“桂林市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