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田旭中的美学思想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前,我应邀到成都画院讲学,并为田旭中院长写过《论田旭中的美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在《成都美术》2001年5月25日,又载入《田旭中书法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
  多年不见,今又相逢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他送我这些年出的很多新著。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他这些新书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两本书在文艺理论与艺术评论上颇多建树,特别值得重视。
  一本是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的《中国草书艺术史》。这是一本很厚重的著作,厚达666页,有56万余字,肯定是他花了许多年心血写成的,背后有他一生的积累和研究。
  这本书填补了草书史的学术空白,全面论述了从先秦至明清的草书史,有各时期的概述,草书思潮、学派、理论,重要草书家的成就和贡献。其事必有据,结合实际,分析深刻,文笔优美,条分缕析,有很多创见。这是一本学术质量很高的优秀专著。附录有大事年表、历代草书墨迹概览、主要参考文献等。这也是作者花了长期苦功,搜集整理出来,十分宝贵。
  此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创见,更是宝贵。例如他说:“一部书法史,实质上是汉字草写艺术的历史,与中国汉字历史同样悠久。草写是实用基础上主要供观赏的书写形式,是推动汉字从实用走向艺术的重要途径。草书反映了人类企求掌握美的规律、自由活泼、超越人生、企望不朽的生命渴求。草书反映了民间、文人有生气、有个性的特色,不同于官方规范统一定则的书写形式。”
  对“草书直接反映书家精神自由的程度”,作者有精彩生动的绝妙比喻。他说,正步如“立正”,草篆、草隶、章草是“稍息”,行楷是“慢行”,行书是“小步走”,行草是“大步走”,草行是“连走带跑”,小草是“快跑”,大草就是“狂奔”。
  此书详论各代重要草书家个性特色、独特贡献、理论建树,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创见。例如其对唐代草书家兼理论家孙过庭所撰《书谱》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书谱》只是孙氏的理论著述的概论和大纲,并非是孙氏理论的全部;只是由于孙氏因病过早去世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宏愿。
  田旭中另一本很重要的书是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5年12月出版的《艺海扬波》。这本书貌不惊人,有217页,17万余字,拿起来并不厚重;但我认为其学术质量很重,理论水平很高。它并不只是反映艺海的一些波澜,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此书第一部分评价了四十位老、中、青三代画家的绘画艺术。第二部分评价了十几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首先,作者对这么多老、中、青书画家深知真切,评论中肯,鞭辟入里,切合实际,又充满关切热爱之情,说明他担任成都画院院长是十分称职的,而且把这关切和鼓励画家创造优秀成绩的工作(包括评价)视作当然应该的职责,这就更可宝贵。
  我们说他在此书中还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理论,是有依据的。例如,在评周华君的艺术与人生时,他提出了“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概括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理论和最高成就,从而提出了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个重大问题,说这是道、儒、禅的共同之处;说到艺术不只是模写“自然物象”,而是“创造一个对象等号”(马克思语),是怀揣理想,寻求以最美好的意象和形式在沟通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都有了新的生命,并塑造出新的自然和人美。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艺术精神。有此精神,可画山水、人物、花鸟、翎毛,即物深致,广摄四旁,可以飞鱼跃,生气流行,也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又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可参见该书第12—14页)这说得多么好,多么深刻,概要而又广大浩荡啊!
  不仅如此,他对“天人合一”还有新的发挥。他在第36页评价吴勇的水墨禅画说,其水墨画有情的宣泄,意的营造,其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于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就是画家的艺术才能与人格力量高度融合的显化。
  关于“气韵生动”和“天人合一”,历来解说都不一。田旭中说,水墨画首先是要元气淋漓,元气发肤于父母、受之于宇宙,培植于身心,故能震荡心灵。其次是豪气勃发,第三是才气纵横,以独特才能和艺术语言诠释宇宙与人生,创造深邃意境。最后是灵气充溢,感悟生命,独创抒情。没有造作媚俗、小家子匠气,而是大气、灵气。“意足不求颜色似”,重要的是抒发审美性感和理想。
  作者在该书第109页又提出,“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观念并不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定胜天,是局部、部分、暂时的,天人合一则是总体、根本、长远的。田旭中的美学思想和视野十分广阔深邃。他在关切和评论画家时,也相应能提出比较独到而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这是值得重视的。我认为,像这些有关“天人合一”和“气韵生动”的理论,涉及“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问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我也打算另写文章再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要重视中华美学精神。全国许多专家热烈响应,一致拥护和赞同。这也启发我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这是西方美学中没有的,要深入发掘,从而与西方美学互补共荣,以推进全人类的美学研究。
  田旭中著述的艺术理论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有很多真知灼见。西方重视科学、理性、客观、物象、创新、透视等。东方中国重视神思、想象、主观、体验、神韵、感悟、直觉、情结、意境、境界、生命、精神、气象等等。中国书画中常常强调神似,离形得似,逸笔草草,不求巧妙浮华,也不求精确形似,而有时要求野逸,不拘常法,有时要求拙稚,似乎不识法度;有时又要纵横放肆,无法无天,逸出法度之外;可以纵情挥洒,略貌取神,快意恣趣;同时另一些书画,也有一笔不苟,十分严谨的。重视水、墨色的相生相克,又相融相合,变化莫测。我们艺术家的才、胆、识自是不拘一格;加上现代艺术家在继承、发扬中国特色时,又掺和进了西方技巧、理念,更是变化无穷,百花齐放。对此,田旭中在评论中有很丰富多样的评论,值得深细体会和思索。
  田旭中深得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他强调艺术家要游心骋怀,精神要高度自由,不沾滞于物,不为物所役,不束缚于名缰利锁,要心游八极,思接千载,纵情运思,要“虚实相生”,把文、言、图、象的“实”与“情、意、神、韵”的“虚”结合。不是只看到自己要画、要写的“象”,而且要体会到“象外之象”;不只写出这个“象”的“意”和“味”,而且要传达出“象外之外” “味外之旨”。这就要求艺术家胸怀宽广,要游心,就是要有自由的胸襟、精神、情怀。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书画艺术品的“意境”和“神韵”产生的首要基石和前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旭中作为著名书画家不仅其书画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美学思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一般艺术家所不具备的。他把自己的斋号取名“游心斋”是颇有寓意的,表现了他的精神追求。
  庄子说要“游心”,不是游山玩水,欣赏自然景色,而是要逍遥游,游于天地无穷,与“天人合一”的“道”契合,诗意地遨游于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并趋向天下大同的理想的美好世界。我们人类每天的努力就是不断接近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当然不会要求一步登天;但是我们深信,我们世世代代的努力,都是在不断接近这个美好目标。
  不断趋向这个美好目标,决不玄虚空幻,乃是我们游心自由精神境界的内核。它贯穿在我们一切脚踏实地的行动思想的努力中,也是贯彻在我们书画艺术“象内”和它隐含的“象外”、“味内”和它隐含的“味外”,贯彻在我们书画艺术家的线条、结构、用笔、用色、结字、结体、构成、笔法、章法、意境、神采、韵味、情趣、技巧、想象、创造等等之中。它是我们从事的艺术工作的根本,所以才能使我们创造的百花齐放的书画艺术能够使观赏者悦耳悦目,愉情愉意,畅志畅神,提升精神境界,并且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于实现这个无限美好的理想目标。
  本文把我15年前阐发田旭中的“游心骋怀”的美学思想,和我最近研究“中华美学精神”中提出的“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意境”“神韵”等接通;又把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要和扎根人民、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能量等相结合。我的研究和论述是有所发展、丰富的。这个课题很重大,我研究得还不深;但我愿意继续努力,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帮助。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他文献
文章的题目选自缪钺先生为胡厚宣先生《甲骨文商史论丛》的题诗,这两句诗非常贴切地概括了二老长达70年的交往。  1924年,14岁的胡先生考入保定私立培德中学;遇到了20岁的缪钺老师。当时,缪先生因为父亲病重,不得不结束在北京大学文预科仅仅一年的学生生活,回到保定,承担起赡养家人的责任,在段云峰先生担任校长的培德中学当了国文教员。  据胡先生回忆,缪先生在培德中学讲授“国文” “国学概论”及“中国文
期刊
文字之交,通乎性灵。近承老友李国超书家之介,得蔡竞先生百余首诗作,持归一读,深为作者恳挚之情怀与清奇之才调所感动。蜀中固多佳士,不期偶得良友,何其快哉!蔡君诗作,既深懋德,兼擅清才。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恳挚之亲情与拳拳之孝心,从开篇《忆母敬父》到结尾《岁末感言三题》达三十多首。如此厚重之分量,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求忠臣必于孝悌之门,这样的人品能不为世所重吗?中华文化特重孝道。从汉唐至明清,历代帝王
期刊
遂宁自古以来为东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镇。吾遂明代解元、中川公陈讲在《遂宁修学记》中称“遂宁本剑南大镇,在前代为郡、为府、为东川节度”。有宋一代,遂宁文化达到史无前例的鼎盛。遂宁学宫“养子弟员八百,进士表雁塔者几半”,遂宁史上首次出现人才井喷。北宋理学大儒、遂宁人傅耆即出生于此期。傅耆上承龚颖、张九宗,下启杨辅、冯康国,遂宁文风为之全兴,尤颖异于他代。陈讲赞道:“若数理学如傅耆,文章如于至,
期刊
百年以来的中国工笔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画家从自身条件出发,做了一些观念、媒材与技法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以不同地域特点与个人风格为代表的画风。在这个转化的实践者中,陈仲年先生是巴蜀画坛的先行者,是承前启后的名家。陈仲年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工笔花鸟画,继承院体,兼收西洋绘画之长,将新的艺术品味创造性地注入到传统的绘画样式,既得传统工笔画的典雅、明丽,又有文
期刊
摘 要: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4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英明的,符合中国实际的。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眸这40年的长足进步,不仅坚定了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沿着改革开放的既定路线前进的意志,不改初心,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历
期刊
摘 要: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充满了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大禹是第一个治理岷江的伟人,他开创了蜀地治水的基调。开明“凿玉垒山,疏金堂峡”,实践了大禹“导”与“别”的治水理论。因为蜀地在秦的统一战略中很重要,秦国统治者派“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为蜀守,在大禹、开明对蜀地水患治理的基础上,修建了都江堰,完成了由“除害”到“兴利”的理论转变。  关键词:都江堰;治水理论;历史发展;必然性;偶然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
期刊
《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是车振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精心打磨匠心独运的一部关于清代说唱文学研究的专著。近年来,有关清代说唱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还有不少学者正以此为研究对象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清代说唱文学已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方热土,这也充分说明了车博士的眼光灼灼和见识超群。  说唱文学,又名讲唱文学,是中国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的成就很高,存世
期刊
现代云南彝族在服饰上仍然着贯头衣、饰尾服。这种服饰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上一种古老的款式,最早起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下限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如此久远时代的服饰却在当今彝族中仍然流行,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罗元园、杨兆麟曾在《飘于身后的原始遗风》[1]一文中,有所涉及,余鸣在《云南彝族“白倮”支系服饰文化探源》中亦有所论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仅对现代云南彝族着贯头衣、
期刊
摘 要:“七七级”学人是在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天入学的,其学术研究过程是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笔者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逐渐转到写作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进而建构起“非构思写作学”的知識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写作理论
期刊
一、“江安三黄”  从前,川南地区有两句俗话:“金犍为,银富顺”;“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江安在川南是个中等县份,既称不上“聚宝盆”,又说不上“人才库”,但可视为才子、才女者为数也不算少。江安籍历史学家、梁启超的高足周传儒说:“江安出了许多闻人,在全省全国皆知名。如南街朱山父子,皆工诗、能文、通经,北街傅增湘弟兄,皆翰林。傅氏双鉴楼藏书之富,版本学之精,为天下第一。东街冯飞(号若飞)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