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提琴的农民老耿一家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701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提琴是一种高雅的弦乐器,最早出现在欧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小提琴优雅的音色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技术,似乎很难和中国农民联系在一起。然而有朋友告诉我,北京平谷县有一个制作小提琴的东高村镇,那里有许多农民在自家的小院里,手工生产小提琴。全镇每年生产20万把小提琴,占全世界生产量的1/3。于是,我约了几位朋友去实地看看,想拍摄做琴的农民和他们制作的琴。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去了镇里的南垫头村一家制作提琴的农户。男主人叫耿国生,制作提琴已有18年了。老耿给自己的小院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耿国生提琴工作室。小院屋外堆放着做琴的木料,屋内按照生产流程,分隔成三个房间,模具间、油漆间和调音间。在老耿小院做琴的工人都是村里的乡邻,订单多的时候,有30来个人,少的时候,就夫妇两人和儿子上阵。一年下来,要生产2000多把小提琴,大部分销往韩国、瑞士、美国等地,产值约上百万元。老耿早几年就在平谷县城买了房子,购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耿年轻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小提琴。刚开始,买了一把小提琴,自己琢磨构造,依样画葫芦。做了一把琴,给专家一看,结果还行。就这样开始了做琴之路。后来,在一个来这里买琴的美国乐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全套的小提琴生产图纸,做琴的数量和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老耿不仅生产几百元的普及琴,还能生产上万元的专业琴,在做琴的圈子里有了一点小名气。中央电视台还给他做了一期专题节目。
  老耿做琴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备材、成型、油漆和调音。做琴的木材是从国外进口的上百年的鱼鳞云杉和枫木,在做琴之前,要在小院的屋外自然风干3年以上。成型的工艺非常复杂,有上百道工序,70多个零部件,老耿的做琴工艺是手工加机械化,很多模具是自己发明的。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面板和琴马的加工模具,让专家都称赞不已。老耿的油漆工艺是自己的独家秘方,上漆也是一个技术活儿,最多的部件要漆40遍。调音是老耿的儿子来做的,用电子调音仪来调试琴的音准还是比较方便的。为了做琴,老耿还让儿子专门到专业的小提琴老师处学习了4年的小提琴演奏。
  西方的高雅乐器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看着老耿一家人忙碌的背影,我忽然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改革开放30余年了,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耿一家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中国农民融入世界,奔向小康的一个缩影吗?
其他文献
“摄影和电影在视觉上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我曾经向许多人求教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它们的观看和展示方式不同,摄影是二维的而电影是四维的;也有人提到电影在内容上比摄影要丰富;等等。大多数人认为摄影表现瞬间,电影表现运动和时间。  有不少专著讨论过这个大问题,总体上看,一类是侧重技术本身,另一类则着重讨论它们在社会学方面的异同。但是,那些长篇大论有没有让我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并不是很确定。自己是
期刊
鸟类是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品种繁多的空中精灵。随着高性能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喜欢上鸟类生态摄影。当我们屏住呼吸透过镜头观察鸟儿,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触发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感动,释放的是一份亲近自然的轻松。“打鸟”的魅力与诱惑,总是令人无法抵挡地深陷其中。本期介绍一些鸟类摄影的技巧,希望能给渴望踏入“打鸟”大门的摄影爱好者一些帮助。  表现季节和天气特征  鸟类摄影与风光摄影一样,季
期刊
采访王瑞林安排在一个下午,地点就选在他家中。从19层向外望去,天空是灰蒙蒙的,远近的景物显得多少有些模糊,这是十分典型的成都天气。联想到王瑞林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所拍摄的成都城市风光照片,笔者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成都是一座经常被赞美的城市。然而在摄影人眼里,尤其是在搞建筑摄影的人看来,成都是个噩梦:稀缺的阳光是“蜀犬吠日”的最好诠释,终日灰蒙蒙的天空让摄影师们难以获得理想的光
期刊
过去在四川,卖饭的地方叫饭铺,售酒的地方叫酒铺,打酱醋油盐的地方叫干杂铺,还有药铺、当铺、铁匠铺、棺材铺……喝茶的地方自然就称作茶铺。不同的地区或环境中,也会有茶馆、茶楼、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室等称谓,但民间最普遍的还是叫茶铺。  走在大街小巷常听人呼唤:“走,口子上坐茶铺子!”这里的“茶铺子”往往不是特指某一饮茶场所,而是一种统称,更是一个约定俗成、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因此,“茶铺”一
期刊
在着手准备四川专辑的时候,有位摄影界的前辈提醒我,四川的田捷砚你应该采访下,直到现在,摄影界对他的航拍作品都非常肯定,可惜大家对他和他的作品了解不多。抱着学习了解的想法,通过朋友的大力举荐,我在成都等候了3天,终于见到他。和我最初的想象不同,他可没有许多艺术家仙风道骨的面貌,而是放在任何场合都很抢眼的帅哥,虽然刚过四十岁,但航拍的经历竟有23年之久。从1996年后,他的拍摄基本上都是飞机的巡航时间
期刊
6月25日晚,“影像·从心——新华社高端摄影文化讲座珠海巡讲” 活动在珠海市摄影家协会的会议室举办。《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李舸作为系列讲座的首位主讲,与珠海影友畅谈2011年华赛评选以及新闻摄影的发展动向。  讲座从一组照片展示开始。这组《赤道海岸》是李舸2009年在非洲的一次采访暇余拍摄的。那次采访,在每个国家的停留时间平均只有一天半,拍摄时间虽然不多,但却张张精彩。李
期刊
采访赵秀文前,我对他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拍川剧脸谱人体,被蜀中摄影人称赞,认为是川军创意摄影的突破。其实真谈下来,赵秀文纤纤儒雅的艺术气质,他作品骨子里的专业水准,还是让我吃惊的,这可能跟我接触新闻摄影人多,对职业摄影师了解不深有关。我的眼观局限是明摆着的,好处是我能找到新鲜的感觉,不为所谓名家和大作诱惑,更真实地去理解他艺术追求的初衷。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前,除了新闻摄影记者和照相馆的师傅
期刊
编者手记:作为目前川军摄影的领军人物,王达军是非常勤奋和勇于探索的,我有个印象每当他的新画册出版后不久,肯定他又在准备另一题材的新画册,多年的精心拍摄和收集整理,使他可以在自己常年积累中从容规划新的画卷。作为西部风光摄影的代表,王达军的作品和经验在本刊曾多次报道,在采访选择四川专辑时,我特地从他即将出版的画册《峨眉山—乐山大佛》精选了十幅大片,和读者提前分享他累积多年才公开的新佳作。  万红强  
期刊
奥德丽·杜雅尔丹(Audrey Dujardin)是摇滚乐记者、摄影师,《地狱欲望杂志》(Tartarean Desire magazine)的欧洲编辑,同时也是多个金属乐队的经纪人。目前,除了报道和拍摄外,她还在担任希腊Scar of the Sun乐队的经纪人,设计形象、安排演出、联络媒体、进行市场推广。可以说,她的整个生活和工作都在围绕欧洲金属音乐展开。虽然年轻,但多重身份和集中的兴趣点使她
期刊
时事纵览  在“点击”栏目中,本期《职业摄影师》介绍了最新的展览、摄影赛事、出版物等资讯。本刊摘编如下:  艺术商人Chris Beetles位于伦敦西区Swallow街的摄影画廊即将开业。那里将出售一些传奇摄影家如Terry O’Neill、Andre Kertesz和Bruce Davidson等人的作品。该画廊的第一个展览将在2月举行,是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的大型回顾展。Chr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