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比较研究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计算、物联网已成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移动学习已走进现代远程教育的视野,微博、微视频和微课程等微技术风起云涌。从电大系统的现状入手,在分析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该模型以学习载体、学习风格、学习记录、自学能力、交互程度、资源利用、考核能力、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提升程度)为八个维度,并从信息传输载体、在线课程两个方面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找到一种可行的、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绩效技术: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绩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73-07
  一、引言
  近年来,“绩效”一词越来越成为企业等各类组织的热议话题,是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表面上似乎与教育技术学科无关。在近期,绩效、绩效技术、教育绩效技术、绩效改进等词汇在国内教育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出现。据中国知网检索,从2005年至2012年底,标题包含“绩效”词汇的各类论文有66858篇,标题包含“绩效技术”词汇的各类论文有207篇,标题包含“绩效改进”词汇的各类论文有94篇,标题包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词汇的各类论文有37篇。以上检索结果说明,国内学者近八年已经开始关注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联研究。2005年,中国学者梁林梅的博士论文《教育技术视野中的绩效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视野审视了绩效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技术之关系等系列问题。
  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尹睿博士的研究,在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国外《绩效改进》、《绩效改进季刊》发表与绩效技术有关的论文分别是673篇和322篇,而同期国内《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发表绩效技术有关的论文分别是12篇和28篇。尹睿博士对以上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国内《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关于绩效分析的论文数为0,而国外《绩效改进》、《绩效改进季刊》关于绩效分析的论文数为176篇,占总比17.7%。在美国,绩效分析的研究已是绩效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前沿研究内容。然而在中国,绩效分析却还没有引起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2011年,Anne F.Marrelli博士提出了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ehnology,简称HPT)的通用绩效模型,分析了通用绩效模型的必要性,对1938-2010年人类绩效模型的实例进行列表分析,认为采用HPT通用绩效模型的时代已经到来,
  国内现代远程教育开展30年来,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领域也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分支,电大系统作为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主阵地,一直比较关注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12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在中央电大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也相继成立,标志着国内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国内开放大学的有效支撑,使接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结果和能力提升,这便需要具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再一次被推向前端,成为国内教育技术部门人员和远程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课题。
  电大系统成立30年来,各级电大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大系统各级领导无法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远程教育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国内各级电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东西部地区的市县级电大投入差距尤其较为悬殊。同时,国内各级电大的教学资源开发重复而分散,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于硬件建设,致使原本有限的投入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以上各种原因的叠加,导致全国电大系统教育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资源和教学平台的整合亟需加强。因此,如何利用电大系统已建立的软硬件环境为开放大学提供有效服务,以及如何提升现有的软硬件环境,已是摆在大家面前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随着绩效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开放大学已提上议事日程,探索新型的、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分析
  绩效技术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解为媒体教学技术、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方法三个方面的整体教育技术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看,大部分学者认同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起源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绩效技术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学科分类上看,绩效技术是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界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应用学科,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都属于新兴学科。从起源内容来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后的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内容加以丰富。综合以上三个视角的分析,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应该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成长与发展。
  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基本清晰,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引入绩效与绩效技术的重要性还有些模糊,国内只有部分高校在教育技术学科引入与绩效技术相关课程,绩效的回归是教育技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自身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必然途径与手段,更是拓展自身应用于研究领域的必要前提。因此,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下文从概念相关性、内容相关性和学科相关性三个方面,对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   (一)概念相关性
  张祖忻教授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对绩效技术界定为,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绩效技术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导向,不是一个简单步骤,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一个复杂的系统方法:二是结果导向,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取得业绩提升和能力提升的结果。
  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在2004年,AECT协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这一最新定义,促使教育技术逐渐向结果导向(绩效导向)发展,体现了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人们学习,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进行有目的、有效果、有效率的学习。因此,提高绩效和合适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已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从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虽有交叉重叠,却又各自独立,也无法相互取代,二者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
  (二)内容相关性
  张祖忻教授于2006年编写了《绩效技术概论》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研究和阐述绩效技术的专著性教材,也是国内至今唯一的纯绩效技术理论教材。在该书中的第六章、第七章分别阐述了绩效导向的教学、培训方式,其中第七章中包含了辅导学习、远程学习、分散学习、E-learning等内容。因此,张祖忻教授认同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以绩效为导向推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
  Allison Rossett指出,当专业人员开始关注于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本一效益”时,从教育技术向绩效技术的转变便开始了,她对两者异同的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得知,13项比较内容中完全相同的有6项,而不同的有7项。通过各项内容分析,7项不同内容在不同领域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相同项内容分析,两者都受到系统理论的影响,遵循系统方法,强调系统分析。系统理论创立的系统化方法是两者共同的方法论根基。也可以说,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都是基于教学系统方法的,教学系统方法就是它们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三)学科相关性
  目前,许多大学在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中都加入绩效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国外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教育技术学基础”课程中。《绩效技术基础》一书是该门课程的指定教材,威尼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上个世纪90年代强调的重点之一为“培训者的培养正在重新构建,以反映绩效改进的导向与趋势”,绩效技术已作为教育技术系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国内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祖忻教授编写的《绩效技术概论》,该书已作为该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教学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课程中则包含“绩效技术及应用”的内容。
  2005年,吴娟博等对HPT和教学系统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国内对HPT的研究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原因在于我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全面,导致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在某些领域内无法很好地深入。从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科分析,教育技术和绩效技术两者在学科中的存在相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教育技术学科和绩效技术学科都是比较不成熟的学科领域,两者学科相关程度准确论述还是有些困难,有待进一步探讨分析。
  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
  目前,社会上对现代远程教育f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网络教育(Online education)、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的概念产生一定的混淆,有必要进行简要澄清。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f视听1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开放教育是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是教师教育学历与非学历一体化、职前职后相衔接和沟通的有益探索,是构建混合学习模式的切入点。在浏览不同的文章时,就有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等,实际上,核心思想都属于现代远程教育。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中应用的教育技术,都从属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范畴。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支撑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寄望于当前最新教育技术成果的有力支持。根据国家新十年规划纲要,国家开放大学提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支撑。要实现国内开放大学的目标,必须明确谁是主体,应该是教学机构、教师或远程学习者中的哪一个。很显然,远程学习者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国内远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者的评价关注很少,并且存在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而绩效评估的特点则更符合学习者的全面评价。
  近五十年来,美国绩效技术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程序教学阶段:二是绩效与教学阶段:三是绩效改进阶段。在程序教学阶段,于1962年成立绩效技术领域最初的专业协会,即“全美程序教学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ro,grammed Instruction,简称NSPI)。在绩效与教学阶段,“全美程序教学协会”于1972年更名为“全美绩效与教学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仍是NSPI)。在绩效改进阶段,1995年“全美绩效与教学协会”更名为“国际绩效改进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Instruction,简称ISPI),提出较为完整的ISPI绩效技术过程模型。   据Ann J.Rush博士发表的论文,ISPI绩效技术过程模型被D.M.Van Tiem、J.L.Moseley和J.C.Dessinger等人发展为绩效改进/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且其模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该论文中,Ann J.Rush博士对绩效分析阶段作了重点阐述,提出分析过程和结果图,认为组织、过程、顾客都应聚焦各种问题。2011年,John R.Turner提出HPT新的元认知模型,认为元认知可以促进绩效改进效果。2012年,Sunda V.Dierkes教授作为一位人力资源开发的专家,总结四年多人力开发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人类绩效技术模型提出了个人看法:人类绩效技术教学内容不适用所有专业学生,ISPI专家们应该提出一系列有效与可靠的标准绩效模型。
  根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绩效改进/人类绩效技术模型、HPT元认知模型和绩效技术前端分析模型,笔者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载体(终端形式)、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记录、自学能力(自主和合作)、交互程度(生生和师生)、资源利用、考核能力、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提升程度)为八个维度的内容。
  (一)学习载体(终端形式)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与传播理论,其中中间的“W”指的是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引申出的内容就是媒介或媒介分析。另据“香农一韦弗”传播理论和模式,其中间环节就是信道,信道就是信息传输的通道。现代远程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其核心是教育而不是距离。若没有信息通过载体进行传播的过程,就没有现代远程教育。与通常的显示终端相比。多数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显示格式、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相对有限,原有的数字学习资源在这些设备上难以适用。因此,终端形式或学习载体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学习风格(学习方式)
  据前面阐述的现代远程教育概念,远程学习者的“远程”学习风格本身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之一,他有别于面授教学、函授教学。至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国内外远程教育专家早就高度关注。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对于远程教育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绩效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单一方面。大多数的学习风格研究集中在对类型、模式、环境、教学、资源、设置等,特别是国内学者更偏重于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在2005年,陈丽教授和张伟远博士等在《开放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细粒度分析,一篇论述了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构建,另一篇论述了学习风格测量工具与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类型因素的关系。笔者把学习风格作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作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的八个维度之一,应该是合理的。
  (三)学习记录
  据绩效技术定义,绩效技术是系统导向,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衡量绩效,就需要一个复杂过程的再现,就是记录。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来说,其来源之一就是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反映远程学习者学习记录的内容有:浏览和下载网上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源次数、在学习论坛讨论次数、所选课程的学习进度、在线学习笔记等。通过学习记录,进一步促进远程学习者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远程学习氛围。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被详细记录下来,通过学习记录统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真实评价。
  (四)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作为一个远程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远程学习能力,是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进行远程学习,更谈不上远程学习结果。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理论大体在20世纪60-70年代获得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德林、魏德迈和穆尔等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概括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
  合作学习是美国人罗伯特,斯莱文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有: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竞争与平等意识,培养承受能力,激励主动学习。
  (五)交互程度
  现代远程教育若没有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远程教育方式就变得极为简单,教育功能就会极大弱化。在许多组织机构制定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中,其中有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就是交互程度或交互能力,现代远程学习主要是师生双向交互,信息的双向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学习平台上的QQ、BBS、聊天室、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因此,远程学习者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交流工具向同伴或教师请教,进而解决问题。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师生之间的非实时交互次数和时间将远远大于实时交互,交互有效性将决定课程的学习效果,实际上,远程教育就是以网络为基本技术的开放教育,学生利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与媒体界面、学习资源、学习伙伴及教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六)资源利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远程教育资源主要指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利用各种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信息资源。它包括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讨论等。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即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并能够经常上传自己对学习资源内容的见解、反思笔记等等。学习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进一步地说,这个利用过程也就是在新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架构间建立连接的过程。从远程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七)考核能力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通过对远程学习者的能力考核,可以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反映远程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具体量化,让远程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很好掌握:二是促进远程学习者的教育资源利用,提升交互程度,提高远程学习能力。因此,考核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的维度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效果,最终使远程学习者达到良好的学习结果。在后电大时代,课程考核的多元性被多次提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已提高到相同重要的地步,甚至更偏重形成性考核。
  (八)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提升程度)
  学习结果对应于学习绩效,反映学习者能力提升程度。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这种远距离、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教育技术评价具有特殊意义。对现代远程教育某一技术的应用,应该有一个确定的主观或客观评价。哈瑞顿(James Harrington)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改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和选择,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学习效果。
  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与分析
  目前,国家共批准68家高校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而国内电大系统作为国内从事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因此,近十年国内电大系统教育技术部门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应用了哪些教育技术,基本可以反映国内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概貌。期间与远程开放学生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国内各级电大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和学校门户网站。2003年前后,各电大门户网站资源相对单薄,各种教学资源简要分类就放在电大在线平台上。2006年前后,许多电大对教学资源按视频资源、试题库资源、课件资源、电大在线平台资源等进行分类,使门户网站资源相对丰富。2009年至今,各电大门户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各种视频资源大量增加,网络课程也开始出现。但是,十多年来,并没有看到国内电大系统远程学习者网上资源浏览量的剧增,还出现浏览量下降的趋势,大量的网上教学资源对远程学习者是无效的、不感兴趣的。
  如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已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诸多的困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之路,又在何方,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云平台、社交化学习、视频公开课、微视频、微课件、B-learning与M-learning等出现,让人无所适从。可以说,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无从选择。低效的劳动,使国内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人员也陷入迷茫。
  2006年,Mariano L.Bernardez博士提出HPT家族鱼骨图(the“familvfishbone”diagram of HPT),该图中就包含学习与技术模型。同时,RogerKaufman博士提出组织元素模型,该模型分为五个元素,分别是输入、过程、微(Individual Contributions)、宏(0rganizational Contributionsl、大型(Soeietal Contributionsl。Kaufman和Bernardez博士都认为,HPT应该有一个选择:改变或者死亡,认为HPT发展历史是动态和可持续改进的,并就每个元素实例包含的内容,列表分析了组织元素模型。
  Kaufman的组织元素模型理论,基本清晰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的比较视角,在输入、过程、微、宏和大型上展开对比。而上文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也基本确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的比较内容,对于比较内容的准确度量和评估,便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过程中的另一核心问题,经对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软系统方法论(Soft svstems Methodology)(SSM)(Checkland,1999;Cheekland&Poulter,2006,2010))应该是一种可行而科学的评估方法。软系统方法论是理解和解决组织系统内部问题的方法之一,已经成为HPT领域学者的一种替代、额外和立体的思考方法。从个人环境中的社会本质看SSM的运行模式,主要由规范、角色、价值三个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存在创建与被创建的关系。
  根据Kaufman的组织元素模型理论、Checkland的SSM评估方法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下文基于传输载体、在线课程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到一种可行的、具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基于传输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与分析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技术模式:基于有线电视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系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所使用传输载体的实际发展情况,笔者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分为五种:基于有线电视(中国广电)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IPTV(中国电信)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固定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合于不同的应用环境。
  根据Kaufman的组织元素模型理论、Checkland的SSM评估方法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基于传输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如表3所示。
  据网上数据,目前我国约有3亿台电视机遍布在城市和乡村,有线电视基本普及,各种技术也日益完善,利用有线电视的同步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教学形式进行远程教育已成为现实。目前,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广泛应用的是“外交互式”宽带卫星接人系统,其终端形式主要采用计算机,组成远程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终端局限性很大。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从终端形式及终端普及率分析,手机、PAD正成为主流学习终端,PC机次之,电视机最后,而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处于淘汰边缘。   从学习风格、学习记录、自学能力(自主和合作)、交互程度(生生和师生)、资源利用、考核能力、学习结果(学生能力提升程度)其他七个维度来看,基于固定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具有最好的绩效,基于IPTV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一般,基于有线电视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最差。基于IPTV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还能达到一般,其主要原因是IPTV也是基于互联网传输信息。虽然表3采用八个维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宏观上的绩效进行比较,不一定全面,但基本上还是可以观其全貌。
  综合以上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学习终端,才有可能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终端的主流,学习效果也是良好的。目前,移动学习终端正成为远程学习终端的主流,逐步取代PC学习终端的主流地位,而未来的PC学习终端将成为移动学习终端的有效补充。
  (二)基于在线课程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与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精彩纷呈。如电视机在远程教育的应用,就有数字电视、交互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电视的出现。从乔布斯提出微创新的思想后,微革命在世界上刮起一股技术改革的浪潮,教学视频正演化为微视频或播客,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演化为微课程,博客演化为微博。而盛行近十年的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发展出M-learning(移动学习)、B-learning(混合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SNS的出现,又标志着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的到来。因此,有必要在在线课程视角上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Kaufman的组织元素模型理论、Checkland的SSM评估方法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结合国内电大系统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对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微视频、网络课程(课件)、微课程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绩效比较,如表4所示。限于篇幅,本文不对基于互联网的其他新兴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如博客、微博、Wiki、QQ、电子书、虚拟社区、教育游戏等。
  首先,对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经实际测试,电大在线主要应用在PC或PAD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但在PAD或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上兼容性有些问题,部分页面的浏览器控件调用出错。因此,在终端形式上,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据台州电大在线2009-2011年的学生点击数记录,2009年约为21万次,2010年约19万次,2011年约13万次,而三年的开放教育学生数基本平衡。可以看出,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低,已是影响开放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原因之一,而移动学习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可以达到很高,这提高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市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极目标,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将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对视频点播和微视频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经网上调查,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到地市级电大,绝大部分都有视频点播系统,教学视频数量很多,每个视频一般在30分钟以上。大部分点播系统没有用户登录功能,基本都有点击率记录功能,但点击率明显不高。在一段时间,很多电大拼命录制教学视频和三分频课件,似乎只要把教学视频挂到网上,学生就会蜂拥而至。实际上,结果却恰恰相反,几乎无人问津。国内远程教育界学者对教学视频的应用,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微视频的出现,就是答案。所谓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一般大于30秒钟,但不超过20分钟。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0.25亿元,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0.74亿元,增长率为196%,到201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5亿元。应该看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微视频技术必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最后对网络课程(课件)和微课程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从传统课堂到网上视频,从三分频课件到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对课件制作的标准、思路、设计理念、呈现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国内相关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艰难前行。如中央电大进行了多年的课件比赛,浙江电大进行了多年的课件项目全省招标和校内精品课程建设。实际上,网络课程(课件)的使用情况一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人对网络课程(课件)存在的必要性及可用性提出质疑。或许,微课程的出现,是消除质疑声的良方。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微课程也必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上相关实例的比较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微视频、微课程能使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课程(课件)只能达到一般的学习效果,而视频点播系统的学习效果则较差。
  五、结束语
  21世纪以来,新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不断涌现,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倒逼现代远程教育的变革。随着国内开放大学的相继成立,正为新的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使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持续增长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理论上把绩效技术引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领域,期待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带来勃勃生机,也期待能为国内远程教育决策者、教育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可以说是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的广度分析和初步论述,至于如何在深度上和微观上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进行分析、挖掘,还需要进行后续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联盟(NMC:New Media Consortium)于2002年启动的“地平线项目”,该项目以在未来五年内可能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六种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采用重复的基于德尔菲(Delphi)方法,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在“地平线总报告”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新增了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The HorizonReport:K-12Edition)。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得出了语言习得的一般模式是输入过滤—有效输入—输出过滤—+输出。但在不同语境下,阶段性语言习得会呈现出两种基本模式:输入导向和输出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可以确定不同语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这对我国英语的教与学两方面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构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有
期刊
[摘 要] 第七届亚洲地区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eLFA2012)的主旨之一,是围绕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新技术、数字一代的学习、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邀请各国、各校学者介绍其成功的经验,共同反思探讨针对现存问题的可行性改进策略;主旨之二,是联系教育信息化的当前发展水平与趋势,探查未来教育技术领域可能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探索未来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展望与畅想“下一代”的学习者在
期刊
[摘要]2012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在新加坡举行了“第20届计算机教育国际会议(ICCE2012)”。来自29个国家的36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博士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以“全球影响的多维视角”为主题,对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对会议主题报告、游戏化学习、智能化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语言学习和发展中国家ICT的发展趋势的重要议题进行综述,探讨计算
期刊
[摘要]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是数字校园系统及构成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对其进行分析。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技术,能够深度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复杂性问题。当前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缺乏系统思维的恰当运用,表现为数字校园内涵理解因人而异、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规划与设计中顾此失彼、对数字校园认识简单化等,这不利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运用系统思维
期刊
[摘要]黏着度的产生会让玩家对游戏产生感情而愿意追加成本,比如时间、精力、金钱等。为此,增强教育游戏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即尽可能地提高教育游戏对学生的“黏着度”,是教育游戏设计和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游戏黏着度产生的原因,包括审美体验、成就感、归属感和好奇心;进而Game Flow~型为基础提出了教育游戏黏着度提高的切入点,认为应从注意、挑战、技能、目标、反馈、控制、沉浸和交互几个方面着手;
期刊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界定不一致,很多调查研究中还存在误区。从活动理论的视角考查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有助于厘清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脉络与核心概念。因此,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有其必要性。依据所分析的网络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理论框架,设计了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以聊城大学为个案,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现状。基于分析结果,对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
期刊
[摘要]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近几年异军突起,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研究却少之从此次此次又少,且无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宁波电大为例,通过对电大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典型类别进行分析,来阐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所拥有的优势和所面对的困境及瓶颈。针对相关困境与问题,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探索总结实施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策略。从而建构出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全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期刊
[摘要]学习材料的再利用问题是教育领域内正在显露并且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的看法是学习对象在学科上使用,由于其借助了学习内容的模块化。从而为再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教育视角认识学习对象,可以区分出两种基本的取向:一种是“分析观”,其与当下流行的学习对象教育技术途径完全一致;另一种是“整体观”,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其价值。同样,还有一些与两种认识取向相一致的问题有待于解决:一种是与分析观相匹配的“小问题
期刊
[摘要]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学习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CSCL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学习科学学会组织了每两年一届的CSCL国际会议,目前,已经成为CSCL领域研究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1年国际CSCL年会将视野转移到政策与实践领域,希望藉此将CSCL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中得到更广泛地深入地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