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金怪兽”的归宿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为旅游景点
  别看航母在服役时风光无限,一副 “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霸气,可一旦这些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跌下神坛,无异于虎落平阳。
  作为人类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航母自然成为历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场所。可以说,它天然具备了成为水上博物馆或旅游设施的基础。大家比较熟悉的“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就是中国购买报废的俄罗靳“基辅”号航母后,以之为核心改建的4A级景区。“基辅”号的同级舰“明思克”号停泊在深圳,成为“深圳明思克航母世界”。这两艘苏联时代的老航母,为普及中国人民的航母知识和海洋意识,默默地贡献着力量。想当年,基辅级这种搭载强大导弹武器的航母,曾让西方世界为之震惊,将之誉为“鸟中蝙蝠”。该级共建造4艘,服役期间曾出访印度、朝鲜和阿尔及利亚等国,被喻为“国家名片”,一度是苏联海军精神和力量的象征。这种叱咤风云的舰只,最终却沦为游乐设施,在一些人看来简直就是“精神摧残”。
  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大黄蜂”号(舷号CV-12)堪称历史名舰,它不仅继承了在二战中战沉的“大黄蜂”的舰名,还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和越南战争。1969年,该舰负责搜寻“阿波罗-11”号飞船中返回地球的宇航员。由于极具历史价值,该舰被改造成博物馆,永久停泊在加州的阿拉米达,成为“加利福尼亚历史地标”“活的纪念碑”。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名舰博物馆,从1998年开业直到2005年,就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甚至一度要靠四处募捐才能还清部分欠款,可谓度日如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航母舰体过于巨大,即便是停在岸边,日常的保养费也十分可观。一般情况下,管理者为了节省成本通常“抓大放小”保证航母漂浮在水上且外观整洁,对于细节的保养则能省则省。因此,这些博物馆航母往往空有一副外壳,表面光鲜,内部许多部件早已锈蚀不堪。然而,这已经算是退役航母的最好归宿了。
  以钢材折价变卖
  航母改成博物馆或旅游设施,不仅程序繁复,还要花费巨额资金保养。于是,不少航母退役后,最直接的命运是开回“出生地”,在造船厂拆毁,以钢材折价变卖。此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的2艘“企业”号航母。先说第一艘“企业”号(舷号CV-16)航母。该舰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约克城级舰队型航母的2号舰。约克城级航母是美国航母设计风格成熟的标志,是后续美国多级航母的母型,在美国航母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而且,约克城级航母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前期的历次作战,一度是太平洋舰队海军航空兵的全部家当。中途岛海战中,处于劣势的它们与日本4艘精锐航母拼命,最终将对手全部击沉,取得历史性胜利。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1942年“瞭望台”作战行动后,3 艘约克城级中的2艘战沉。剩下的“企业”号从1942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成为美军在太平洋上唯一的航母,靠一己之力支撑美军大局。尽管后来美军大批埃塞克斯级航母陆续服役,但“企业”号依然作为主力参战直至胜利,也成为美军唯一一艘经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航母。然而,就是这样一艘历史名舰,却在1958年解体,令人唏嘘不已。
  再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舷号CVN-65),这艘继承了“企业”舰名的一代名舰。从1961年服役开始,一直到2012年退役,该舰在长达51年的海军生涯里,书写了无数传奇。它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现代化战争,成为美国国家力量的象征和标志。该舰的退役仪式,数千名曾在舰上服役的官兵、造船厂工人及家属出席,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该舰第一代舰员,也有为之进行最后一次维修的20多岁的技师。然而,就是这样一艘有着如此纪念意义的战舰,却要在拆除8座核反应堆之后,分解成总重9万吨的金属碎片, 可谓“玉碎成仁”。
  如果连“企业”号这样的功勋名舰,都要面临如此下场,那么其他一些“碌碌无为”的航母,自然也大多以此为终点。
  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是二战主力,共建造24艘,其中20艘最终被拆毁,只有3艘改为博物馆。剩下的一艘“奥里斯坎尼”号更是命运多舛,服役中已成为试验舰被改装数次,最终变成了浮动灯塔,连航母名分都没有了。英国二战时建造的 1942型航母,共2级16艘,其中15艘被拆毁。如果说埃塞克斯级在美国建造也在美国拆毁,好歹算是“落叶归根”,那么1942型航母则大多被转卖、转租他国,不少战舰甚至经过数次倒手,它们几乎都是“漂泊一生”最终“葬身异乡”,变成钢板都没回到英国老家。
  当成靶舰被沉没
  航母被拆成钢材变卖,最终会变成餐具、剪刀等日常用品,好歹也算物尽其用。 不过,把巨大的航母拆解,也是既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因此,人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更省时省力的方式处理航母。
  还是先从名舰说起美国海军历史上的第三艘航母“萨拉托加”号(舷号CV-3)是一艘排水量3万多吨的大型舰队航母。该舰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是美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主力航母。该舰几乎参加了整个太平洋战争,只是因为多次受伤后大修,错过了不少作战。其姊妹舰“列克星敦”号在1941年的珊瑚海海战中战沉,它也因此成为“独苗”。按理说,该舰在太平洋战争前期苦苦鏖战,理应有个好归宿。然而,美军并没这样想。
  1946年,美军实施“十字路口行动”,在比基尼环礁进行多次海上核武器试验,需要大型舰只作为靶舰。“萨拉托加”号“幸运”地被选中,以验证“核武器对航母的杀伤效果”。与该舰一起被选中的,还有“独立”号轻型航母(舷号CV-21)。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争议。经历过二战的美海军官兵,对战舰都有深厚的感情。“萨拉托加”号虽然在作战中多次被日军重创,但一直靠着庞大的舰体生存下来。那些幸存的舰上官兵,把该舰称为“超级萨拉”,把航母拟人化地看成一位“名叫萨拉、热心照顾小伙子们的邻家大婶”。同时,该舰的舰名纪念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萨拉托加战役,富有历史意义。因此,海军官兵以及民间人士要求将“萨拉托加”号从试验舰只名单中去除。然而,负责核试验的海军委员会坚决执行了原计划。结果,这一决定导致“萨拉托加”号更悲惨的命运。
  1946年7月1日上午9时,第一次核试验开始。可是,美军轰炸机投出的核弹偏离预定目标。结果,离爆炸核心点2 000 米的“萨拉托加”号虽遭重创,但并未沉没,甚至连离爆炸核心点510米的“独立”号轻型航母也浮在水上。这一结果未能让军方高层满意,因为此次试验的初衷是验证核弹对大型军舰的毁伤效果。于是,在7月25日上午8时35分,第二次核试验开始。这回,美军采用水下引爆核弹的方式:以爆炸核心点为圆心,半径1 600米范围内的舰只,全部沉没。距离爆炸核心点410米的“萨拉托加”号,也在爆炸的气浪中翻滚入海底。一艘在二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航母,竟然成为核试验的“小白鼠”,还被核爆炸轰击了两次,最终带着满是核辐射的残躯葬身海底。与之相较,盟国那些在二战中战沉的功勋航母算是幸运的,它们“临终前”的身份还都是“反法西斯战士”。而“萨拉托加”号,沉没时的“身份”只是一艘编号为10的核试验舰。
  因此,航母的最终归宿,大都以晚景不济收场,“萨拉托加”号的悲惨命运,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耗巨资建造的航母,终其一生都是巨大的“吞金怪兽”。它们的“巨无霸”的属性及定位,决定了其运行、保养、处理都必然会付出高昂的成本。航母一旦退役,不再作为核心武器使用,其作战上的优势会被无限降低,而成本上劣势会被无限放大。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媒体资源作为教学的载体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授之以渔的教学
期刊
What is the important geologic information that thrust belts and foreland basins have recorded on the erogenic evolution of adjacent mountain belts? How can the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观等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冲击,帮助
Dear Editor,rnSince December 2019,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has caused a pneumonia outbreak in Wuhan city, China, followed 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