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室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室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挑选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76例,将7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分成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比较研究组患者及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能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掌握并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关键词】 颅内压监护 重型脑室出血 临床疗效 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脑室出血后会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现象,进而导致脑灌注减少,血流量下降,脑实质出现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很大可能会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障碍,危及患者的生命[1]。所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就对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室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76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2年6月~2015年8月期间,且76例患者均为自发性脑室出血。将7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其中一组患者接受手术后常规的治疗,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手术中置入颅内压监护探头,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医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称为研究组。
  常规组男:女为25:13,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55.36±2.88)岁,出血类型:20例侧脑室出血,12例各脑室均出血,6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研究组男:女为24:14,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55.54±2.70)岁,21例侧脑室出血,11例各脑室均出血,6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常规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作双侧或单侧侧脑室额角转孔引流术后行常规的治疗。即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管切开,预防颅内感染,尿激酶溶血凝块,脱水、保护患者神经等,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监测。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在术中于侧脑室额角置入颅内压监护探头,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连接传感器及颅内压监护仪,严密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根据患者的颅内压适当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 评价指标
  记录常规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临床疗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标准评价,总分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预后越好,当患者得分为5分时,可判定为显效,当患者得分为3至4分时,可判定为有效,当患者得分为1至2分时,判定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等于有效率与显效率相加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平均年龄,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小于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从上表看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研究组患者有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10/38);常规组患者有9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率为63.16%(24/38)。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脑室出血属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2]。重型脑室出血会导致患者的颅内压明显升高,进而引发患者意识障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3]。
  颅内压是神经外科监测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在疾病的严重程度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对颅内压的研究不断加深,临床已经广泛接受颅内压监测,而且颅内压监测操作简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4]。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能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再出血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患者再出血的概率[5];颅内压监测还可以让医生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的掌握,及时将治疗方案调整至最佳,适量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说明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改善患者的预后,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郁树亮,陈华,叶泽鸿等.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6):612-614.
  [2]杨继文,高乃康,窦长武等.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5(3):215-216.
  [3]童挥,赵胜.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912-4913.
  [4]赵千山,黄浩炜,何明亮,陈日朝,薛道金.持续颅内压监护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61(12):1144-1145
  [5]孙钒,王列.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60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0(21):3307-3307,3308.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类型以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人们的膳食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再加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食管癌的产生,因此加强早期食管癌临床诊治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早期食管癌的定义以及临床症状,就早期食管癌的辅助检查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旨在为治疗早期食管癌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早
目的探讨4.2%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预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Ⅰ组为4.2%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1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
省委书记娄勤俭就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到高邮市调研时强调,在新时代推进思想大解放,旨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破除与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使命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真正统一,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驾护航者,政法系统要凿开思想“坚冰”,就要先治“三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政法
【摘 要】 目的 分析探讨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使用数字抽签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钠治疗,实验组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苯巴比妥钠治疗,初始剂量为10
近年来,大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8月,国务院批准大丰“撤市设区”,这对大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大丰存在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人民群众收入不高等突出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两聚一高”为行动指南,在全力补齐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花精力、投巨资、求实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