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民间艺人的“珐琅情”传承中创新让艺术亲近生活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掐丝珐琅画,2000年出生的兰州姑娘李婕便打开了话匣子:“最初被珐琅画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看上去特别漂亮,但真正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要得到父亲的认可更是不容易。”
  李婕口中严厉的父亲正是掐丝珐琅画甘肃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李海明。5月中旬,李海明珐琅艺术馆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落成揭牌,这是兰州市首个以掐丝珐琅命名的专题艺术馆,让金城市民近距离领略非遗传统工艺的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珐琅艺术馆看到,100多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40多幅掐丝珐琅画作品,分为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铜器、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这是李海明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伴随他征战国家级比赛的佳作。
  八岁那年,李海明回到河北老家,看见82岁的伯父在烈日下做景泰蓝铜胎珐琅器,那是他与珐琅“初次结缘”。“那年夏天特别热,伯父冒着高温在院子里做珐琅器,看我感兴趣,便一把把我抱到怀里,教我掐丝、点蓝。”李海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伯父还叮嘱我,做这行很辛苦,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坚持下来不容易。”
  一边跟着伯父学做景泰蓝的简单制作,从小爱好画画的李海明也开始系统学习工笔画,1997年真正接触掐丝珐琅画。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由金丝及蓝晶石釉料制作而成。全程1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其中最重要的有3道:白描、掐丝、着色,分别被誉为掐丝珐琅画的灵魂、骨骼及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对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艺要求。
  除了在掐絲技艺的细腻和对复杂工艺的探索,大胆创新色彩是李海明永不止步的追求。为了锻炼出敏感的“色彩嗅觉”,他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不同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闲暇时,他看各类话剧、歌剧。他说,“剧场上的灯光色彩搭配很独特,有借鉴意义。”而他也从中得到启发,将“五行色”大胆运用于创作中。除此之外,他还从西方油画中借鉴“中间色”,中西合璧,让他的掐丝珐琅画更有生命力。
  除了在颜色和题材上的创新外,李海明还将目光聚焦于文创产品。“要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年轻人沟通,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有了如今的文创作品。”他说,希望这门古老手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得知女儿有承袭父业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学,并严格要求。从传习馆到艺术馆的设立,李海明父女将掐丝珐琅一步步带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艺术要和生活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艺术才算真正活了起来。”对于未来的创新和传承,李海明说,他会将所学毫无保留传下去,也希望能找到更多真正热爱这门手艺、能用心去做的年轻人,将掐丝珐琅画不断创新。
  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守艺人”的女儿李捷也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她说,“父亲坚守了30多年始终如一,年轻的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将这份中国古老的技艺和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创新,用年轻人的视角让更多人不断接纳和喜爱。”
  据中国新闻网
其他文献
因尤袤在泰兴干得风生水起,两年以后,他就被调入了京城,担任了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又被升为著作郎兼太子侍读。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二月,尤袤因参与了一些大臣反对宋孝宗欲拜安庆军节度使张说为相的活动,说拜相后,即将袤出为了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州。  尤袤到了台州以后,一如既往地勤政爱民,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并继续加高和加固了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后来,台州发生了洪
期刊
回家?还是留下?唱寰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选择,选择留在了成都。  七年之后,随着《哪吒》票房突破50亿,它背后的配音团队也从幕后走到台前,迎来“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高光时刻。这家扎根成都的配音团队,正是由唱寰宇一手搭建而成。和多年前一样,这个90后创客并没有沉湎于成绩和安稳,而是趁热打铁,在内容和平台方向继续发力。就在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让像他一样的草根创客都措手不及。唱寰宇坦言,
期刊
朱丽拉开窗帘,她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和真诚的祝福:白衣作战袍,披甲赴荆楚。谢谢你,“朱丽”!  朱丽是一名护士,她的未婚夫徐豪是一名维修电工,他们本来定好了5月办婚礼的,可2月底的一个凌晨,朱丽接到通知驰援武汉,他们的婚礼不得不被推迟了。她走后,他每天都很想她,也很担心她。  朱丽和徐豪,相识于三年前一次旅途中。那天,朱丽同护士学校的两个女同学到望云山去游玩,天忽然下起
期刊
在何少华的办公室里,透过窗户就能看到秦山核电站的第一个反应堆。25年来,这已成为他最熟悉的风景。  位于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被誉为“国之光荣”。1995年,从南京一所中专学校毕业的何少华被分配到这里,不过学机械制造专业的他当时对核电的了解几乎为零。  “我从老师口中了解到,我们国家核电事业起步比较晚,有幸投身其中很有意义。”回想当年,他笑着告诉记者,进
期刊
“一本196页的家谱,我和一位老师修了两年。6张纸粘连成1张纸厚度,我们只能半个字半个字地揭,再把揭下来的字,拼接粘连进行修复。”在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汪帆已修了13年书,她说修古籍好比修行,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5月13日,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开放。该馆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保藏古籍共110余万册,包括原文澜阁四库全书,其他珍贵古籍也都收藏于此。但最特别的,莫过于这里还有一支古籍修复团队。开
期刊
“点点青萍随风而散,泠泠清歌乱了云烟。任时光千回百转,将一切化作绕指柔,只遥遥听那五音大鼓,铿锵激越抑或是缓缓悠悠,穿越厚重的时光,演绎着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夏季的密云蔡家洼,远处青山如黛,河水在山谷中流淌;近处,薰衣草、月季花、玫瑰花开的正旺。一棵巨大的核桃树下,五位老人一字排开,中间一位身穿褐红色长袍的唱书人,右手拿着鼓槌不时敲击身前的大鼓,左手的两片鸳鸯板随着手指开合,发出清脆悦耳的
期刊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在四川省自贡市,一户龚氏人家可以把坚硬的慈竹变成一把扇,名曰龚扇,扇面薄如蝉翼、亮似绫绸。这把扇可不简单,它曾被慈禧太后视如珍宝,赐名“宫扇”,曾被郭沫若误以为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世之少有”,也曾被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外国元首。  如今,龚扇第五代传人龚倩二十年如一日,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龚扇作品,上展出,拿奖项,驰名中外。“龚扇制扇技艺”于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
期刊
对于“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句,如今的人会说这正是自己想活成的样子,好清闲,好炫富。事实真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再看这句的前一句“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便知,此老有钱吗?当然有,因为他有买一万本书的钱。此老没钱吗?或许吧,因为他只有茅舍数间,钱都买书了,自然无力再添豪宅。若论炫这一万本书,当然也算是另一种炫富———对书的富有。  这两天还真关注了两件跟读书有关的事情。  其一,
期刊
单位的前院里,有一棵且仅有一棵瘦高瘦高的老槐树,或许是太高了,或许是太老了———初春时节,院外的大杨树吐出了新绿,矮灌木绽出了鲜花,可这棵老槐树,比起已经满绿的同类,依旧是枯枝干杈,让人疑惑它是不是已经“死”了。  春天的風,有时可不像周杰伦唱的“河边的风吹着头发飘动”那么简单,反倒有点“塞外风沙犹自寒”的肆虐。大风带起风沙摇打着老槐树,发出嘎巴嘎巴的声响,有时甚至会撅折一些干枝,噼里啪啦地从高处
期刊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船返回舱的平安归来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5月1 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  “落点精度达到10.8环”  在轨飞行时,新飞船试验船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3D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