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来源 :当代教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9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英语教学,沿用的是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体,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对语法、词汇和语言材料掌握程度较好,然而口语交际能力却相当滞后。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英语教学的发展。现代口语教学注重以语言功能意念为纲,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侧重于说什么而不是怎么说。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联系,通过课内外言语实践发展口语。这种模式体现交际法教学原则,学以致用,是广大教师正在探求的英语口语教学途径。围绕这一模式,结合亲身体验,现就口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思考。
  一. 划分阶段,稳步提升
  口语分主动口语(active oral speech)和被动口语(passive oral speech)。主动口语是在被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而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由于口语能力呈阶段性渐进发展,因此,在一定阶段必须采用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能训练手段,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并逐渐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譬如,新生刚入校,一方面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和好奇,同时还可能受自我展示的驱使,出现英语口语交际中想说而不敢说、想说好而说不好等矛盾心理。此时此刻,正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良好时机。利用寒暄、介绍、道歉、赞扬等技巧启发学生开口说话,鼓励他们该出“口”时就出口,可以尽早摆脱外语学习中的“沉默期”,促使口语能力的形成。
  二. 变换方式,趣化课堂
  外语口语不能一听即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继而启动流利的话语。譬如在谈及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类似以下独白:Can you imagine what our life will be like tomorrow? When we do some shopping, we can merely stay at home waiting. If we are ill, we won’t have to go to a doctor or a nurse. Can you guess how?类似以上方式,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活化为实际,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趣化口语教学。
  三. 听说结合,坚持互动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穿插使用非正式言语,着力寻求以之相关的真实话题,鼓励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适时开展互动(interaction)。讲授Computers单元之际,可联系学校准备增购电脑一事,让学生结合课文发表看法。学生很容易做出积极反应并就电脑的品牌、性能、价格等“出谋划策”;还可以将对话课与生活常识衔接,开展口语互动。类似口语活动的开展,学生听说能力给予培养的同时,生活经验得以充实,可谓一箭双雕。
  四.分组活动,活化内容;关注热点,优化训练
  语言学家认为:“小组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讨论、会话激发自然的语言活动。”坚持多开展小组口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拘谨感和焦虑感,做到畅所欲言。内容上可以结合教材或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或自由辩论。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谈得尽兴、听得过瘾,还可使课堂交际更加活跃、真实、自然。小组讨论中,可以是“舌战”型,也可以是“出谋划策”型,并且注意变换方式和精选话题。小组活动也可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复述、“记者”采访、画面解说、即兴演讲等形式。小组发言中,可安排或推举一名“主席”或纠错人负责记录和指出错误,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师还可顺手将眼前的茶杯、手表等物品作为教学媒介,巧妙地运用于交谈之中。在类似以上的口语设计中,不仅在教会学生如何说,更是在训练他们怎样去理解,去思考该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五.突出环境,营造氛围;因材施教,激活潜能
  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同时还可尽量活化教材,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反之,如果仅是就课论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把握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如对内向型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交谈中应从其感兴趣的简单话题入手,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各项口语活动;对家人或本人生病的学生,可询问原因、表达关爱和同情等等。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口头交际能力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我国教学实际,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增,各种经济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特别是广大农村,有90%以上的青壮年家长都外出务工,追求经济的最大值,这样,很多学生就成了“留守生 ”。他们的父母在自己孩子出生一周岁甚至几个月就外出务工,虽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但是给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困惑和负担,特别是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增添了许多教育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  
期刊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一些探讨,在此说两句,以抛砖引玉之意。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农村的孩子,见世面窄,思维相对比较狭隘,如何让他们对数学课的内容发生兴趣,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需要我们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花大心思把数学课上成有趣的活动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愿学、会学乐学 会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
期刊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学生好奇的知识,教材中又安排了很多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是一节实验课,教学时,这一节的两个重要演示实验由于各种原因常常都不能做,不利于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与掌握。为改变以上弊端,制作了简易大气压强探究器,不仅把两个重要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而且还能探究大气压强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给大气压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  Abstract : Whe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期刊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懂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情境 好奇心 认知层次  著名美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要
期刊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语文教科书内容也作了大的调整,评议试卷从题型到内涵都在不断创新,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这一切都在促使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断尝试、探索,并及时思考总结。我根据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三年的教学尝试,逐步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三个优化。  一、优化师生
期刊
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不再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小学、初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造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脱节现象。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对学习感到很不适应,成绩明显下滑。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
期刊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一代音乐大师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生音乐
期刊
课堂中的“互动”,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