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需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创新。现以西安文理学院自主研发实践的“党组织管理系统”为例,对高校党建信息化这一课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党建;互联网+;党组织;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郭瑞(1966-),女,汉族,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党史。薛娟(1982-),女,汉族,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具有高效、迅捷、交互性强的特点,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在改变大家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新时期基层党建也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1月16日,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高校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依托新技术积极开展党建创新工作,積极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其积极构建党组织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站、视频多媒体等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立体互动的党建网络统一体,是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一、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对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
  (一)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是提高党建现代化水平的需要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是高校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和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时代,高校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来确保党建围绕中心、推动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和搭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使党组织与党员相互之间随时随地,广泛充分地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互动,推动他们之间形成快速、便捷和谐的交流互动信息网络平台,不因时空而影响党建工作,时刻保持党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同时,高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交流实时化、党建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党务工作流程化和操作便捷化,这既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又有利于其工作领域的拓展和运行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提升党建工作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信息网络化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党建工作信息化为理论武装开辟了新阵地。高校要把网络作为对师生党员和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的前沿阵地,并坚决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其次,网络为党务管理搭建新渠道。高校党组织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联系师生党员制度,创新联系师生方式,提高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再次,网络为党员教育培训创造了新课堂。高校党员通过网络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增强主动性,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网络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
  网络赋予了党建新的形式和活力,拓展了党建研究的新视野。网络作为一种手段、途径和方法,它同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在一个平面上,它是实现党的建设一种模式。西安文理学院是西安市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因历史原因由五所学校合并而成,人员思想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层差不齐,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从从严治党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角度来看,当前该校党的建设存在一些难点。
  1、“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党建抓手不硬现象等迟迟难以解决。如何处理好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建、以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开展,克服与避免党建“空转、自传、小循环”,值得深入思考。
  2、党建“灯下黑”现象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于700多在职教工党员,300多离退休党员,在如何处理好“抓全面”与“抓重点”的关系,克服与避免“一刀切”,甚至避免党建重点对象错位、失位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3、党建考核难、评价难、评价不科学。传统的年度考评和定性考评等所具有的形式主义现象难以有效解决。如何实现党建考核从定性向定量考核,静态向动态考核、单纯党务向综合考核、传统方式向信息化考核的转变,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指标化,加强对当前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以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的建设,提高党建考核的及时性、客观性、公平性与科学性,值得深入思考。
  4、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说起党建工作主要是党务人员和党员的事情,甚至部分党员对于党建工作仅仅局限在按时交纳党费的认识层面。如何有效克服党建工作中“干部在干、师生在看”与“党务工作者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与师生在党的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话语权,值得深入思考。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安文理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自主开发了党组织管理系统,探索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增强对师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党建信息化模式的探索
  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索就是不断致力于“互联网+党建”的过程。西安文理学院自主研制开发了党组织管理系统,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
  (一)党组织管理系统信息化建立的必要性
  党组织管理系统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整合、优化党建工作的业务流程与管理,使之数字化、网络化。
  1、党组织管理系统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编码实现真正的精确管理。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自己用户名,每名党员都有自己的身份标识。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党员的100%全覆盖,党建信息的传达更为迅速和便捷,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实时性效率。   2、党组织管理系统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实现党员学习方便化,政策传达便捷化以及网站内容及时更新的目的。基层党组织开展的组织活动,如“三会一课”、党政联席会议、特色活动等开展情况、党员的学习教育情况都在组织管理系统中随时可以查询,并便于督促检查,实现了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动态管理。
  (二)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构建模式
  党组织管理系统作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具体来说,以党组织管理系统为活动平台的党务工作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党员党组织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一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党员党组织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等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立体化、交互式、多层级和广覆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党员党组织的数字化、网络化、动态化和个体化服务与管理,提高党员党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党组织信息系统的建立。通过对系统内“党组织基本情况”、“党员个人基本情况”、“党组织换届情况”、“党员发展”和“组织活动”等规定项目的信息录入,以实现全校各党总支、党支部的信息数字化。通过该信息系统以实现组织系统内部党组织、党员信息的查询、组织关系的校内网上接转,并对基层党支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开展等工作进行即时指导、帮助、管理和监督,也方便了党建工作考核的动态化和科学化。二是党员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主要用于党员个体的网络身份认证。全校1000余名在职党员和学生党员全覆盖,实现党员的电子身份认证,以利于党员组织关系的自动接转和实时的动态网络管理。三是各类在线学习等服务平台。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随时点击网上上传的学习资料,做到了广覆盖。党员学习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得到有效增强,也有效解决了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学矛盾、难以集中时间学习等困难,使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得到了有力保障。
  2、党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机制。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党组织管理系统采用校内局域网,仅限于在本校运行。在实际运行中主要通过2个方面来进行管理。一是权限管理。权限管理主要集中在信息管理方面。实行校党委、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三级管理,校党委严格信息发布的审批关,党总支书记在本总支内发布信息,支部书记只能在本支部的权限内发布信息。二是用戶管理。管理系统后台采取四级(党委组织部、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授权模式,党委组织部拥有整个系统的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可以创建各党总支、各党支部和党员信息;党总支对所属支部、党员信息进行访问授权;党支部对支部内党员的信息进行查看、增加、修改信息等权限;党员个人进行学习、接收通知等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总量和质量,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每个党总支和党支部指定专人承担管理系统的信息日常维护和及时更新责任。
  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最广大党员的工作平台、服务平台和交流平台,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党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自动化、科学化,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完善、访问方便等优点,提高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一期(第32卷):P34-40.
  [2]吕丹.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七期:P40-42.
  [3]薛小荣.网络党建论.时事出版社,2013年2月.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到今天已经逐步实现了富强民主,因此党组织是我国的领导核心所在,而在农村基层社会中,基层党组织同样也是领导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以及成功实现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措施。通过对海城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现状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海城市农村基层党组建设的几
期刊
[摘要]如何做好新时期央行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出了根本遵循。站在基层央行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角度,联系央行宣传思想工作实际,论述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和其重大指导意义,对于做好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讲话;思考  [作者简介]吴庚云(1960-),男,汉族,籍贯: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部长,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人行
期刊
[摘要]自从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青年教育得到了较大程度地增长,一方面他們呈现出学历高、思维活跃等优点,但另一方面,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帮助青年教师理清思路、甩掉思想包袱,解决困难,引导他们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理想和具体规划,对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以及落实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途径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
期刊
[摘要]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紧迫任务。宁夏彭阳县立足实际,坚持不懈加强党性教育工作,在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发展动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性;干部教育;党员  [作者简介]邓万钧(1968-),男,汉族,宁夏彭阳人,中共彭阳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地方经济社
期刊
[摘要]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高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认同观,首先要了解“五个认同”的内容。2016年11月,对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五个认同”现状的调研。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弄清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认知和践行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目的为了增强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疆;大学生;“五个认同”  [作者简介]肖瑞仙(
期刊
[摘要]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围绕如何搞好人民银行党建宣传,如何处理好党建宣传与业务宣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央行;党建宣传;业务宣传;关系  [作者简介]吴庚云(1960-),男,汉族,籍贯: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 部长, 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人行党政。  [中图分类号] D26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新形势下,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面临不少新挑战。基层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基层工作就应该做群众满意的工作,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环节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提高讲师团队素质,规范公益团队,培育特色项目等层面着手,引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路径;志愿服务  [作者简介]郑瑞红(1986-),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太原工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
期刊
[摘要]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是通过正面或反面典型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首先阐述了祝贺、题词和发表文词等在内的正面典型教育法,其次阐述了诸如塑造跪像、公开通报、公审公判、杀一儆百等反面典型教育法,最后论述了反面典型转化为正面典型的典型教育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典型教育法;正面典型;反面典型  [作者简介]阮云志(197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要]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时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形成了各阶段的人口思想,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国内人口思想的不断变化。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毛泽东人口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此开始,我国开始逐步走向“计划生育”的时代。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理论;思想  [作者简介]张玥晨(1992-),女,汉族,安徽六安,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