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品美文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或散文、或诗词,都是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抒发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地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表现。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
  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祖国的心。”就能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是外祖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这情,基本把握全文的感情倾向。这样让学生带着与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相符合的心境和情绪去学习阅读,肯定能深刻地理解领悟课文的内涵,体味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妙,入情入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探究诱发作者情感的缘由
  在基本把握了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基调之后,就应当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对事物为什么热爱,为什么憎恶,为什么景仰,为什么鄙视……这样,阅读就深入一步了。
  如张籍的《秋思》,客居洛阳的诗人一见到肃杀的秋风,便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而要表达这份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当诗人铺纸执笔之际,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情态的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诗中通过“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三、理清文中寄情的景或物
  一篇优秀的散文或诗歌,它的意境一般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可以从景、事、物入手,进而欣赏作品的境界、情致。
  在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中,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来表达他的思乡感情。如“小溪”“杨柳”“水鸟”“木桥”“茶树”“平房”。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了一个“爱”,让“爱”字贯通全文,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四、分析作品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智慧的外衣,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炼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阅读时要细细品味,细细咀嚼,引导学生“字字悟其神”,充分地触摸语言。
  如《桂花雨》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其中的语言吧:“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那“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五、品读语言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披文入情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读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使学生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教师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文中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之功效,达到情感的升华。如《长相思》一文,其词风缠绵,感情细腻。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写,细腻衰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到将士的思乡情。然后,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最后指导学生用缓慢、稍沉的语气在琵琶的配乐声中融情地读,这样的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收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不释手,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努力发掘教材所饱含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准确地把握教材和作者的感情脉搏,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回归生活,更加接地气,更好地体现出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这些目标,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说,就是要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要服务于“学”,课堂不再只是注重机械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靠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来实现教学任务。因此在现今的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应该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学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能够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在感受课堂妙趣横生的同时,主动地投入到
期刊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教材的大力推广,无论是在“用你喜欢的颜色给正确的图形涂色”,还是在“先圈一圈,再填一填”以及在统计学中出现的“先涂一涂再回答问题”……诸如此类的数学问题以学生动笔涂涂画画的数学模式多了起来,数学已经不只是旧教材中的简单的数字和文字了。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数学课上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
期刊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所有的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教育,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当深入研究他们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使课堂教法变得新颖灵活,充满了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因某种兴趣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习的效果事半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已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英语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我是一名乡镇的英语教师,目前,在教学设备与师资接近的情况下,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的英语仍显示巨大差距,究其原因,尽管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弱,农村中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英语掌握上差距较大。传统的满堂灌英语教学模式,已渐渐跟不上新课堂教学
期刊
课堂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也不例外。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中缺少使用英语的环境,需要开口说英语的环境也就仅限于每周那仅有的几节英语课上。由于学生平时训练的少,词汇贫乏,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也不爱主动开口说英语,只是鹦鹉学舌般地重复老师的句子。作为一名战斗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呢?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实
期刊
我结合自己参加省市各级思品讲课活动和思品教研活动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育观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师用书、学生辅助读物等;还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
期刊
课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属于教育日记的范畴。它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根据教学的预设情况和实际操作情况,及时对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状况以及自我体会等作出的客观性总结与评价,并附写在教案后面的文字记载,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课后记既是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捷径。那么,如何书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学校秉承“荣誉·责任”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全面”的指导思想,构建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具有二外特色的高效课堂。  一、课改具有深远的意义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渠道。目前每所学校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