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横向也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便于人们做出比较,纵向联系可以使人们看清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比了解中外历史的先进和落后,从中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并可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如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联系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和清政府统治情况。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外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国当时的落后情况,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想挨打就必须使国家强大起来的认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民族精神,增进爱国主义感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设立问题情境
  历史问题情境就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征、性质、影响设成疑问,对历史人物概括和评价并提出问题。将相关特征、评价的论证材料构成材料库,创建问题情意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把当时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设置一个情意,清政府为什么要搞洋务运动,目的是什么,内容有那些,结果如何?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当时洋务运动取得成功会怎样,将对中国的后来产生什么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过程性
  由于新课程的课堂开放性很大,在课堂上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所要做好的是随着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充分给广大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展现他们思维过程,这是真正意义上学生文体地位的体观。
  例如,讲“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教师讲到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侵略本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答疑而是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解答。有的学生谈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经济发展快,国内资源匮乏;有的学生谈到日本明治维新后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有的同学还谈到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自然灾害频繁,增加民族忧患意识,而同样是东方国家的中国地大物博就缺少这种危机感。最后结合实际设计一个问题:我们平时也会遇到困难或危机,也会寻找摆脱危机的办法,你认为日本通过发动战争来转嫁危机的办法好不好?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借鉴和反省能力
  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在于“鉴往知来”,通过借鉴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反省能够使人们走更好的路。历史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借鉴反省的能力和意识,最主要的是通过王朝的兴衰更迭、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得失、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得失、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成败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处理重大社会事件的态度和准则,形成反省借鉴和反省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精彩;要用创新的教学意识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照亮学生学习创新之路。
  新一轮的历史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肩负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教师要知难而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历史教师。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的英语反恩性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首先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结构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反思水平。再者,学生对反思的认
山药又名薯蓣和长芋,属薯蓣科,以其块根或圆柱状根供食用,新疆特克斯县多年采用打沟直播栽培技术已获成功。平均每亩商品产量达4~5吨,按批发价最低5~6元/千克计算,一亩地毛收入12000~
提出了一种双层同构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和再评估.在进行馈线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 Analysis,FMEA)构成贝叶斯
打通血管专家表示,步行能够增强全身弹性,尤其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通畅血液循环长期不运动,人体血液不通畅,经络和脉络就会不通,人就很容易得病,步行能够打通经
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传统的电量采集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信息技术和电力系统分析技术的发展,为电能量远程计量、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注重与学生交流,增强师生情感  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注重融洽师生感情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可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如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定量的朗读,增加朗读的成分。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量并不少,但这些读不是把朗读作为基本能力训练,而是作为一个环节需要来安排,为读而读,朗读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调查了三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情况,读破词句,重复、结巴现象普遍存在;读不出语气,语调平平,表达不出感情者比比皆是。针对以上状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笔者寻找了一些方法,采取了一些对策
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叫苦连天……笔者觉得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小学生面对作文时的表现并不过分。学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终于写出文章来了,当我们读后却惊奇地发现所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