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以线上教学为契机,抓好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新国情、新学情、新教情的三个着力点,从狠抓落实集体备课;积极创新“课前新方式讨论—课中新形式析理论—课后新手段强效果”教学范式;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着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线上教学;思政课;思维要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06-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当下线上教学日渐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落到实处。
一、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必要性
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思政课建设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但是自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们的线上思政课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够高,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持续关注度不高、效果不够好、教师教学临场感缺失等问题。因此,在线上教学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探索有效的“思维要新”可靠路径精准实施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三个着力点
(一)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国情、新世情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切工作谋划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把握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在此情况下,各种思想的碰撞和社会思潮的激荡也在不断加剧,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竞争也将非常激烈,所以更需要我们精准把握当今时局的新变化,将新时代变化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党中央的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巨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也展现了自己的使命担当,这样的大背景、大格局也成为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关键出发点,也是我们做到“思维要新”的关键依据点。
(二)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学情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出生在网络化的新时代,互联网在他们的日常和学习中被广泛应用,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渐渐变成了“低头族”。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数量巨大,碎片化程度非常高,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极易受不良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直至造成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他们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偏低有直接关系。[2]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探索更好地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多样化线上教学已经成为落实“思维要新”的关键着力点。
(三)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教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培养青年的过程中,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思政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当前背景下,线上教学显然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如何更好地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思维,就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狠抓落实集体备课,从“常学常新”转向“常讲常新”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9]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工作,为了保持理论的先进性,更好地做到“三进工作”,我们必须“常学常新”。在这样的要求下,学校应不断落實集体备课这个重要抓手,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力争做到从“常学常新”到“常讲常新”的转变。首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举办的理论宣讲和培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思想的理解,其次积极参与各大高校举办的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汲取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最后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常学常新”不断向“常讲常新”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采用问卷、线上沟通、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调查与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做到“常讲常新”,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升个人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增强教学临场感,力争成为总书记所要求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的思政课教师,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积极创新“课前新方式讨论—课中新形式析理论—课后新手段强效果”教学范式,精准实施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理念思路创新,落实“思维要新”要求,切实把握教学这一关键发力点,积极创新“课前新方法讨论—课中新形式析理论—课后新手段强效果”教学范式,精准实施教学,巩固教学效果。
为了做到更精准的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师可利用平台开展话题讨论、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找到当下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切入点开展教学,如致敬英雄活动;课中,采用短视频分析、歌曲竞猜与演唱、革命老前辈分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分析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课后,运用线上效果调研、作业互评、互动情况通报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通过探索并实施以上教学范式,有效做到了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保证了教学有高度、互动有温度、评价有速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应时之需。混合式教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能够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直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家乡前辈采访、直播分享家乡劳动情景、退伍军人村支部书记做客直播课堂等,以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平台,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史,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从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角度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政课教学因势而新。
四、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教学效果与评价
通过以上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施,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整体评价来看,教学评价分数由原来的92分提升到94.5分(满分100分),相比完全的线下教学,83%的学生更乐意参与线上教学。从具体内容的评价来看,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互动环节主要有线上答题加分、红歌竞猜、革命前辈直播分享、直播家乡活动等,说明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调查结果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一名一线思政教师,我们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坚持因势而新。充分把握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三个关键着力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精心教学设计,再深入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切实落实“思维要新”要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獲得感和教师的教学临场感,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77,328,330,331.
[2]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10-13.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线上教学;思政课;思维要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06-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当下线上教学日渐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落到实处。
一、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必要性
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思政课建设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但是自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们的线上思政课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够高,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持续关注度不高、效果不够好、教师教学临场感缺失等问题。因此,在线上教学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探索有效的“思维要新”可靠路径精准实施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三个着力点
(一)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国情、新世情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切工作谋划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把握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在此情况下,各种思想的碰撞和社会思潮的激荡也在不断加剧,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竞争也将非常激烈,所以更需要我们精准把握当今时局的新变化,将新时代变化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党中央的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巨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也展现了自己的使命担当,这样的大背景、大格局也成为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关键出发点,也是我们做到“思维要新”的关键依据点。
(二)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学情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出生在网络化的新时代,互联网在他们的日常和学习中被广泛应用,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渐渐变成了“低头族”。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数量巨大,碎片化程度非常高,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极易受不良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直至造成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他们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偏低有直接关系。[2]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探索更好地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多样化线上教学已经成为落实“思维要新”的关键着力点。
(三)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要深入研究新教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培养青年的过程中,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思政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当前背景下,线上教学显然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如何更好地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思维,就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狠抓落实集体备课,从“常学常新”转向“常讲常新”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9]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工作,为了保持理论的先进性,更好地做到“三进工作”,我们必须“常学常新”。在这样的要求下,学校应不断落實集体备课这个重要抓手,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力争做到从“常学常新”到“常讲常新”的转变。首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举办的理论宣讲和培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思想的理解,其次积极参与各大高校举办的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汲取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最后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常学常新”不断向“常讲常新”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采用问卷、线上沟通、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调查与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做到“常讲常新”,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升个人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增强教学临场感,力争成为总书记所要求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的思政课教师,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积极创新“课前新方式讨论—课中新形式析理论—课后新手段强效果”教学范式,精准实施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理念思路创新,落实“思维要新”要求,切实把握教学这一关键发力点,积极创新“课前新方法讨论—课中新形式析理论—课后新手段强效果”教学范式,精准实施教学,巩固教学效果。
为了做到更精准的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师可利用平台开展话题讨论、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找到当下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切入点开展教学,如致敬英雄活动;课中,采用短视频分析、歌曲竞猜与演唱、革命老前辈分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分析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课后,运用线上效果调研、作业互评、互动情况通报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通过探索并实施以上教学范式,有效做到了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保证了教学有高度、互动有温度、评价有速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应时之需。混合式教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能够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直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家乡前辈采访、直播分享家乡劳动情景、退伍军人村支部书记做客直播课堂等,以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平台,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史,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从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角度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政课教学因势而新。
四、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教学效果与评价
通过以上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施,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整体评价来看,教学评价分数由原来的92分提升到94.5分(满分100分),相比完全的线下教学,83%的学生更乐意参与线上教学。从具体内容的评价来看,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互动环节主要有线上答题加分、红歌竞猜、革命前辈直播分享、直播家乡活动等,说明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调查结果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一名一线思政教师,我们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坚持因势而新。充分把握思政课教学“思维要新”的三个关键着力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精心教学设计,再深入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切实落实“思维要新”要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獲得感和教师的教学临场感,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77,328,330,331.
[2]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10-13.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