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海边剧院传奇

来源 :女友·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国的西南角,有一个叫作波斯科诺的渔村小镇,位居偏远却吸引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前来朝圣——因为面朝大海高居悬崖巅峰的米奈克剧院,就坐落在这里。这座仿若古罗马遗迹的扇形剧院,由罗伊纳·凯德(Rowena Cade)亲手建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经了丈夫过世、家人离散的凯德,带着战时工作的积蓄与母亲搬到了沃尔郡海岸,她以100英镑的价格买下悬崖上的一片荒地,并建造了家宅与花园。谁都没想到,这笔花费改变了凯德一生。

从女青年到女师傅


  1920年代沃尔郡连个戏剧院都没有。只有凯德家的花园是居民欢乐的舞台,她的亲友也总是能够充当临时演员,供居民一乐。1929年,镇上上演的《仲夏夜之梦》大受欢迎,欢乐的气氛冲淡了一战后的萧瑟气息。38岁的凯德开始思考将花园旁漂亮的海岸建为剧院。海角地形得天独厚,将舞台与座位安放在最合宜的位置,然而第一年的冬天太严厉,最初的剧院只有简单的舞台以及座位,由凯德与两名园丁耗时六个月才完成。
  1932年夏天,《暴风雨》 正式在米奈克剧院演出,舞台由车头灯、电池灯等微弱的光打亮,人们由花园边的桌台买票,并向下迂回入座。这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很快地,米奈克剧院成为了康沃尔郡和西南英格兰搬演莎士比亚的圣地,尽管地处偏僻,从各地来“朝圣”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凯德知道,这个剧院必须继续经营下去,即使无法立即收回成本,完善米奈克剧院也是她今生的宿命。
  从一位平凡的文艺女青年,到敲、凿、磨、砌样样精通的女师傅,凯德亲手在花岗岩壁凿出一个入场通道、铺上平整页岩片的舒适座席、加盖化妆间和道具间……冬天一个一个过去,剧院的各项设施在她和园丁的手中渐渐完备。

重建梦想剧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一度遭到德军的军舰轰炸,损毁严重。但战争结束后,凯德仍然坚持地用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重建剧院,然而季节性的演出实在无法负担剧院建造的支出,在遭受伦敦戏剧学院与国民信托的拒绝援助之后,她不断地透支自己的财产,固执地一点点继续“缝制”这座属于她的米奈克剧院。
  有一年冬天,一艘木造的西班牙货船残骸搁浅在米奈克附近的海边,凯德看到当中有数十根 15 英尺(约4.5米)长的粗木条正好可以拿来支撑道具间,便花了几天独自一人硬是将木条搬上悬崖移入工地内。直到海事局的调查人员封锁现场并询问是否有人趁机偷取资材,凯德神色自若地回答,她搬了数十根仍然堪用的粗木条回家当修缮材料,海事人员看了凯德纤细瘦弱的身材一眼,说,“这位女士您别开玩笑了,小木板小碎片捡回家用没有人会追究的,我们是在说坚实粗长的大木条。”
  这位在海事人员眼中“纤细瘦弱”的女士,直到七十岁之际还推着小车在海边挖沙子以修补剧院地面,累了就坐在车里看小说,一切只为心中那个面朝大海的剧院。1976年,超过80岁的凯德将剧院交给了慈善基金。基金会想方设法地让剧院的财务得以支撑,也让凯德的戏剧梦能与更多人分享。1983 年,在 90 岁生日前夕,凯德永远离开了她最心爱的米奈克剧院。
  时至今日,每逢夏天,从5月到9月,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专门到这儿来演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施展出全身的力气,释放自己的才华,才能紧紧吸引住观众,不会因为海豚的嬉戏或是海鸥的叫声而分神。但是能够在英国的海角天涯,伴随的海风和海浪,观赏莎翁的戏剧及其他艺术表演,本身就是很让人热血沸腾的体验。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米奈克剧院显然不是个成功的案例;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凯德掷尽家财所创造的这座剧院,无疑是世界上最诗意的个人剧院。就像剧院石墙上雕刻的那行字,“Rowena Cade created this theatre”。的确,米奈克剧院不是凯德的投资,而是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创作。
其他文献
1999我从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林业局下属一个育苗场做场长,其实就是天天跟几个农村大婶一起培育、嫁接各种树苗、果苗和花秧,工作枯燥而辛苦,于是我辞职跑到深圳找工作。  两个多月后,在身上的钱快要花光时,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还算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南山一家花店做“卖花女”。老板管吃饭和住宿,每月只给400元底薪,但是有营业额5%的提成,多劳多得。  毕竟是科班出身
期刊
2000年,我大学毕业,受聘于一家大型国营企业,这家企业是做矿山设备生意的。我先是做技术文件翻译工作,后来又调到销售部门作同声翻译,三个月后又被调到资料档案室。  那份工作太单调了,我就像一个能活动的机器手,每天重复着单调而乏味的工作。时间不长,我的心里就很开始变得苦闷。我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发展,我觉得我的热情被一天天磨掉,我的个性和斗志也被一点一点地吞噬。在十字路口我徘徊了十三个月,最终选择离开
期刊
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有个潜力无穷的小宇宙,不过燃烧得太急促,难免有“心慌慌乱紧张”的急迫感,这可是盲目和误判的前兆。  4月,最是让人想舒缓一下的时节。与慢生活相比,流行于日本的“余裕生活”显然更轻松易行。它是指在生活中存在的一瞬间停顿,让我们能够养精蓄锐,准备好应对下一个挑战。这挑战可以是商业会议或只是与难搞的客户共用午餐。余裕的途径可以是泡个澡,午餐时间摆弄会儿花花草草,或是进行5分钟的大脑封
期刊
有位商人叫林立人,在多年的经商中受过骗、睡过地板、露宿过街头,有过三次重大挫折!但他没有跨,他说: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打倒,只有那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愈挫愈奋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渔民的儿子早经商    我的家乡在温州的一个渔村,我最早的商业行为可追溯到初中。那时我14岁,经常做的事是挑着鲜鱼去集市上卖,另外就是收集螃蟹壳。当时有专门的公司收这种东西,据说可以用来做塑料
期刊
人类在“爱甜”这件事上共识度极高。20世纪40年代,西方生理学家做了一项测试,证实地球上再没有另一种生物像人类那样嗜甜如命。  甜味是人类从母乳中品尝到的人间的第一种滋味,从此便成为生命的能量源。所以,迷恋甜味,不只是一种嘴馋时的欲望,而是因为甜点代表了许多欢乐而无法磨灭的回忆,因为人类对于甜味的好感源自本能。  也许正因为甜食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J.K.罗琳才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做出这样的设
期刊
上周本地报纸的一篇情感故事,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不寻常的组合,一个身体健全的女大学生嫁给了一个靠拐杖行走的修鞋匠。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这样两个反差极大的人,如何能结为夫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婚姻能走多远?  浪漫主义者认为爱情再次战胜寻常的界限,不管他和她的自身条件有多大的差别,有多少常人以为不可以跨越的界限,有爱情都可以一一克服。现实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两个人谋生都
期刊
春天不是读书天?NO NO NO,那只是因为你没有选对书!美好春光里,最适合放下现实目的,只为乐趣,慢悠悠地,细读一本诉说爱与美好的书。《有如走路的速度》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陈文娟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日本当下最负盛名的导演是枝裕和首部随笔集。一如他的电影,着眼日常生活中平凡温暖的场景,波澜不惊却温暖踏实,让人的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插画家大冢一夫绘制明丽插图,与温暖的文字
期刊
我们这种由猿类进化而来的非理性生物,很多时候做事还是会出于本能。在过于兴奋的时候,我们就更为大方一些——拜仁球队的周边?买!还没有未婚妻可是钻戒正在打折?买!人生在世,时常爽一次,很有必要。  范维  去欧洲度蜜月时,我专门去了慕尼黑玛丽安广场的拜仁球迷商店。我进去后就跟黄鼠狼进了鸡窝一样,只要是能买的每样都来一个,根本不看价格,三层的球迷商店我都嫌小。最后结账,其实也就花了人民币2000元多一点
期刊
虽说跑步是最简单最便宜的运动,但如果要参赛的话,则另当别论了。对于像托尼这样的跑马拉松爱好者而言,为自己心仪的赛事花点报名费不算什么,围绕参赛的装备、培训费、周边产品、停车费……才是真正最花钱的。  无赞助不跑马  托尼参加了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大赛,报名费200 元。  在他的跑友圈子里,这真不算多的,“我周围有人去美国参加海军陆战队马拉松,全程报名费为 99 美元,‘历史半程马拉松’为 66 美元
期刊
“苹果,你为什么这么贵?”这个似乎争论过几百次的话题在新机发售后,又被大家highlight出来。话说,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很简短——爽。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说”,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尤其是身处“理性至上价值观”漩涡中心的都市青年们。套用时下流行的词语“城会玩”,这群在“消费主义”风气中久经考验的青年,也该被称为“城会花”。但从实际上来看,“城会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