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贤:治疆“刚”与“柔”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rxbq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26日上午,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全委扩大会召开。
   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常委全委扩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发展新疆的整体思路,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的美好新疆。
   此时距离他4月26日赴任新疆,刚好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有关新疆的新闻,频频占据国内媒体的头版。张春贤在新疆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公众的目光。而筹备半年多时间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及座谈会释放出的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实施资源税费改革等诸多重大政策信号,都吸引着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更令“新疆版块”成为股市热点,受到股民热烈追捧。
  在舆论的喧哗中,张春贤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和座谈,对新疆治理的理念在慢慢成型。据了解,张春贤的这一思路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各级官员、专家学者甚至网民。他甚至在讲话中,引用一句来自新疆网民的话:少形式,多行事,少开会,多整治。
  在这场类似于施政演说的讲话中,张春贤还回忆起40年前,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边疆不久前曾有战事,他曾抱有“战死疆场、马革裹尺,报效祖国”的青年豪情。经过40年历练后,他更深刻懂得了,只有“人民富裕、祖国强盛”,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才是最好的报效祖国,折射其治理新疆的理念。
   讲话结束前,张春贤脱稿讲话,“真诚地希望做一个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娃娃’”,再次显露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书记的大“礼包”
  
  5月15日凌晨,生活在新疆的民众发现,被切断快一年的新疆与外地之间的互联网络连接恢复了。在许多当地民众看来,这无疑是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送给他们的一个大“礼包”。
  一位当地百姓感慨,“感觉生活在慢慢恢复正常了。”
  据了解,恢复互联网络业务一事,是张春贤从各方面了解到民众对于开放网络的热切希望后,坚决主张进行的。
  而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是张春贤到任后送给当地民众的一大民生“礼包”。一位知情人士说,这一计划将惠及新疆30万人,“以前也提出过,但是都没能下决心执行。”
  在普通百姓的生活经验之外,张春贤一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从他到任新疆一个月密集的日程安排,可以看出,张基本处于马不停蹄地调研考察和召开各种会议之中。
  据了解,张春贤这一个月中,除了程序性的工作安排外,张春贤主要的工作可以归为密集调研、强调民生、恢复网络和新疆工作会议、确立未来发展思路等几块。
  今年“五一”小长假,张春贤没有休息,分别与自治区各大班子负责同志谈话,了解相关情况。而5月4日节后上班第一天,他立即展开一系列密集的调研活动,重点了解新疆各级干部状况。
  在乌鲁木齐和喀什市,张春贤先后到自治区人大、政协、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新疆总队机关,与机关干部见面,举行座谈会;他还主持召开自治区各地州市负责人座谈会,主持召开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处级干部座谈会、地州市人大政协负责同志座谈会……
  一个统计是,9天的时间里,张春贤共主持召开10个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为开好这些座谈会,张亲自对会议内容、会风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要求,“发言要开门见山、突出重点、直奔主题、不讲虚话”。
  会议气氛相当不错,大家发言踊跃,原定3个半小时的会议常常超时,最长的一个座谈会开了5个半小时。
  “这种务实的会风,让当地官员耳目一新”,一位官员说,“不过,现场也可以看出,有些干部还是不太习惯。”
  在处级干部座谈会上,张春贤聆听了12位处级干部的发言,并鼓励处级干部多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自治区党委书记召集并亲自主持处级干部会议,与基层干部交流,我们还从未见过。”一位参会的处级干部说。
   在政协座谈会上,有参会干部大胆直言,张春贤说:“要鼓励大家说真话。”
  张春贤通过这些调研和会议,不仅广泛了解了当地情况,也对当地干部班子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向全社会发出信号,引导各级干部结合实际,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
  自张春贤调任新疆以来,当地干部对新书记来后的新思路十分关注,张在各种座谈会上的讲话,颇受干部重视。
  5月20日,从北京开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他,率领大批新疆官员返回新疆,开始传达会议精神——又是新一轮马不停蹄的奔走。
  不过,据一位人士介绍,张春贤到新疆后,除正常的工作外,一直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
  
  民间流传“张春贤的故事”
  
  七·五事件过去已快一年,乌鲁木齐街头车水马龙,看起来已然恢复平静。
  “我们不想再提过去的事了。其实你们外面来的人不问,我们都不愿意说。”对于记者问起“乌鲁木齐现在安不安全”这样的问题,多位出租车司机这样回答。
  但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平静下,潜伏着相当脆弱的社会心理。5月1日,因为两位市民在市场上互相争执,不明真相的人群各朝不同方向奔逃,引起五一广场部分人群恐慌。
  在著名的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人流仍然不多。笔者在当地时间下午两时左右来到这里,几位店主都说生意不好,“经常是下午两三点才开张。”一位店主说,再有半年还是像这样没有生意的话,“就支撑不下去了”。
  在新疆接触的许多民众,都对新任书记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新疆得到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一位当地的维族知识分子,他曾在街头听一位卖羊肉串的维族小伙子在跟朋友闲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了,你知道吧?”这位知识分子感慨,“以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关心这样的事。”
  张春贤到来后,乌鲁木齐的行政事业单位,流传着可能要涨工资的传言。在乌鲁木齐一些社区,连家庭妇女在一起都讨论张春贤,“听说他在湖南口碑不错”。
  乌鲁木齐当地政府机关一些工作人员,谈起他们对张春贤的第一印象:“稳重、民主、务实”。新疆当地一位研究人员说,“看到张春贤履新的照片,从直觉上感觉,他的执政思路就可能和过去不一样。”
  颇有意思的是,张春贤刚到新疆一个月,有关他的种种故事已在当地民间开始流传。如张春贤在棚户区考察时,曾支走在场官员,单独向在场维族老大爷询问情况等等。这些传言并非都是事实,但仍被关心时事的百姓津津乐道,这也从另一种角度显示普通民众对新书记到任后的期望。
  一位当地的维族知识分子,说起政府对他正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的要求:“我们要听真话,能给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他现在的想法是,“新一任自治区领导很务实,大家不要再抱怨,而是要想想该怎么做的问题。”
  据了解,这段时间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接到许多民间人士的主动投书,提出对新疆发展的各种政策建议。
  
  迎接重大政治任务的最好时期
  
   对于张春贤履新新疆,舆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中央派他到新疆,是要实施“柔性治疆”政策。
  近代以来,从左宗棠、盛世才一直到解放后的王震、王恩茂到王乐泉,执政者对新疆的治理基本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的铁腕治疆,采用强力打击恐怖分裂势力。另一种是柔性治疆,采取温和措施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众生存状况,安抚群众。
  与之不同的是,据相关人士透露给的信息,张春贤是作为得到各方认同的领导人选,来“发展”新疆的。从其行事风格和其刚刚公布的发展思路,张春贤意在把新疆带入一个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现代化的社会”,而不能用传统简单化的“刚”或“柔”来划分其政策指向,走出“刚”“柔”轮回。
  与内地相比,新疆不仅经济落后,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气氛显得较为封闭。
  有分析认为,对于颇有政治理想的张春贤而言,在当过一任最年轻内阁部长,担任中部大省湖南省委书记后,无论年龄、执政心态,或是执政经验,均处于迎接一个重大政治任务的最好时期——
  以张在交通部和湖南省的工作业绩来看,他的宏观把握能力颇可圈点,称得上“发展有思路”,而新疆发展目前正需要的,首先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规划;新疆作为民族敏感地区,需要细致的工作方式,而他正以此著称;新疆作为在国际上颇为敏感的区域,当此敏感时期,需要获得国际舆论认同,而有“开明”之称的他,或可平息更多异议。
  新疆建设兵团史志办原主任陈平,听说张春贤要来新疆后,就去了解他的经历。他分析,张春贤有几大优势:当过五年兵,有军队经历;有过基层工作经历,又有中央工作的经历,了解各方面情况,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在湖南工作的经历——长期治疆经历中,湖南人声名卓著。
  但是,对于张春贤来说,如何在中央和全国大力援疆的新形势下,在初步制定执政规划后,如何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凝聚全疆人民共识,强力推进,需要他更进一步地努力。
   此外,张春贤到任后虽然一直强调民生和发展,但并未忽视新疆社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忧。对此问题,张的新思路也开始显山露水。
   陈平多年来研究治疆史,在得知张春贤调任之日,他写下了一首《治疆难》,历数百年以来历任主政新疆者的成败得失,警示新任书记,新疆是居安思危之地。
其他文献
据有关部门透露,自10月7日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将正式施行。规定是否落实,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黑龙江、河南、山西等我国煤输出主要省份现场采访中发现,为有效落实这一规定,各省纷纷制定“铁规”,使出“铁腕”,强化矿长下井带班作业制度。  黑龙江省将强化矿长带班下井制度与严查井下现场管理相结合,规定如发现“代班下井”等违规现象,将视同隐患并当作事故处理,
期刊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0.9%;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物价上涨了;你的工资涨了吗?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正在拉开;如何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普惠国民?谁来给我们涨工资?     低工资的国度    7月1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四部委负责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答记者问”的文章,标志着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面启动。   在回答“为什么要改革”时,官员们指出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城乡之
期刊
在城市的最繁华的心脏,在下班的人流最拥挤的路上,在有如城市的血管一样的公共汽车上,我回访了一次生活的真实。  很久很久没有坐公共汽车了,又长时间地在黑色的、绿色的或红色的小轿车和出租车的旋风里享受城市生活,感觉着远离了挤公交车呼吸各种异味担惊钱包被夹的洒脱,而此时再回到公交车上时,我突然寻找到了久违的真实与朴素,甚或是一种莫名的亲切。  我看到了一张张脸的真实,一道道眼神的朴素,一颗颗心的亲切。 
期刊
许多患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病,同样的化验项目,在这家医院查过一回了,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时还会被要求重做一遍。浪费钱不说,更浪费时间。  这种情况将渐渐成为历史。卫生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同级医疗机构之间要于今年底实现医学影像资料互认和常规临床检验项目结果互认。此前,已有部分地区的医院进行了试点。  同级医院患者检验结果“一单通”在北京市早已不是新鲜事。这项政策在北京三级医院实行已有4年
期刊
田良玉到冷水江市总指导工会干部培训工作  本刊讯7月23日,冷水江市总工会在博尼尔酒店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田良玉出席开班仪式并提出培训要求。全部课程由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王佳军、省工会干校戴春、陈胜君老师讲授,全市140名工会主席、副主席、经审主任、女工主任参加了学习。(彭关云潘久灿)    王湘静到冷水江市调研女工工作  本刊讯7月13日至14日,湖南省总工会女职委副主任、女工部
期刊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采访归来,驱车赶往西宁。  天上飘舞着纷纷乱乱的雪花,把青藏高原上的大山都染白了。路途遥远,曲曲弯弯,原本16个小时的行程,遇上这样的冰雪天气,真是难卜难料啊。  汽车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爬行着。刚刚走出几公里,我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四周是
期刊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的棉花,被誉为从土地上长出的白金,乌兹别克斯坦就素有“白金之国”之称。而中国是世界上棉花单产量最大的国家。  又将迎来棉花的丰收时节,望着枝繁叶茂的棉花,我们不由得更加思念起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老人,几年前采访他的一幕幕情景依然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2001年深秋时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城郊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种籽公司一栋普通的宿舍
期刊
2009年11月6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悄然离世。得知这一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泪雨纷飞,万人送别好书记。2009年11月8日,安徽省优秀选派干部沈浩的骨灰,回到了小岗村。这个钢铁一样的汉
期刊
编者按: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作协和青海作协立即组成联合采访团,赶赴灾区。作为采访团成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采写了报告文学《索南的高原》,纪实散文《雪中的卓玛》,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此行的足迹。文章彰显了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的脊梁风骨,而作家李春雷,无疑也是这“脊梁”中的一员。    这是地震后的高原第一例外科手术,4月17日14时
期刊
4月16日:急飞西宁  这几天,我一直在铁道部采访高速铁路。昨天上午,本来约定采访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不想突然接到通知:由于玉树地震,刘部长已赶往灾区。  我一下子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14日早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强烈地震,最初报出的人员及财产损失数字,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但铁道部长的行动,表明事态已经急剧扩大。玉树是藏族居住地区,情况特殊,我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此国难当头之际,理应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