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磨剑者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俊春 1966年生于江苏灌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年美术工作者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协培训中心特聘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何水法导师工作室特聘助教,连云港市美术馆专职画家。出版《创世典藏·当代名家长卷精品贾俊春野塘逸趣图卷》《贾俊春工笔花鸟画集》。
  
  中国人以“十年磨一剑”来表示专注和执着于某项事情,日积月累,终成大器。贾俊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工笔花鸟画作为人生所磨之剑,十年寒暑,由南至北,从不间歇,终于从千军万马之中闯出一条路来。他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展中频频获奖,赢得了中国画坛的广泛关注,他已经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
  人们往往看到成功者光鲜一面,而忽略成功背后的艰艰辛。我和俊春200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的开幕式上初相识,那时俊春还是苏北县城一位靠自学苦苦跋涉于画艺的青年人。2004年我在江苏省美协工作,同事到苏北进行十届全国美展创作动员时带回了俊春的消息,说他画的工笔花鸟在苏北片比较突出,下了很大功夫,画中画了很多鸟,画面非常繁密细致,这是俊春在那个时期对于工笔花鸟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这张画我是在省展上见到了,虽然细致,但画面有些散,还不够统一,印象比较深的是画面之中有些清新的气质已经流露出来。2005年,我开始从事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的组织工作,在第一届百家金陵画展100位作者中,我惊喜的发现俊春的作品赫然在内,从这幅名为《望》的工笔花鸟作品中,俊春的技巧已经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后来我得知他已经走出苏北那个小城来到了杭州跟随何水法先生研习花鸟画,在杭州的一年,俊春的画在名师的点拔及环境的影响下,突飞猛进,在技术语言上走向成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俊春离开那个苏北小城的时候,是带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心态的。小城给与了他许多磨难和痛苦,为了生计,他曾做过贩夫走卒,遭遇了社会的不公,忍受了常人难忍之忍,正是如此,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了他外出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的动力。杭州进修一年之后,俊春又来到了北京中国美协举办的高研班学习。在与名师、与来自各地的同学交流之中,俊春的创作更加成熟,2007年,俊春创作的花鸟画长卷《野塘逸趣》在第二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后来在那年画展综述中我这样写到:“这件作品格调清新,境界开阔雅致,构图中物象造型和色彩的安排虚实轻重、起伏变化很有节奏,不失为一件优秀的花鸟作品。”此次获奖,俊春迎来了事业的鼎盛时期,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引起画界的关注。2008年,我举家北迁,我和俊春将房子一起买在了北京城北,做了邻居。在北京的日子里,以俊春为中心,吸引了一批同道志友。俊春是一个非常厚道之人,他身上始终带有苏北人的质朴、坚毅、善良的优秀品质。绘画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一天不画画就觉得无所适从,他所有的快乐也建立在绘画的创作之中,俊春也极用功,他为了画画已经连续在北京过了几个年,他说过年的时候正好可以清净的画一张大画。
  如果说,前几年俊春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上关注的是技术和个人语言的问题,那么这几年,俊春越来越认识到工笔画创作与我们人本身的关系,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诗意的存在与技术的解放逐渐成为俊春创作中的追求。2010年,俊春创作了《只待五更花醒时》入选11届全国美展并获得获奖提名。在这幅作品中,俊春将天色微亮五更之时作为画面表达的时间背景,他要用工笔语言追求时间的绘画感觉,他极力尝试运用虚淡的技术语言,通过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来体现花鸟生命在某一时刻诗意的存在。苏轼论文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岂止是文,这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俊春在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实践中悟出了其道,进而使自己的创作转向平淡天真的美学追求。
  话题再转向磨剑之上,我常想是不是我们仅仅做到“十年磨一剑”就能成功,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因为仅限于“十年磨一剑”那只是一个技术活,充其量只是一个有10年工龄的熟练工。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技进乎道?绘画亦然。俊春不善言辞,但善于思考,他有着深刻的底层生活感受,也有着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这一切促使他看待问题必须一下进入问题的核心部位。同样,在绘画上也是这样,每一段时间他都能从绘画创作中生成一些画语心得。俊春在绘画之上的十年磨剑遵循的是技近乎道的历程,尽管他对道的体悟还未达到人与艺自由圆融的境界,但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了一个不断问道者走向彼岸的足迹,他的勤奋与执着让我深为感动和佩服不已。
  其实,在今天画坛选择工笔花鸟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在工笔花鸟画这块地盘,已经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任何一个突破者,都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在传媒极度发达的今天,在风格上彼此借鉴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创作画家群体在风格上有许多趋同之处。因此,我认为只要做到,在众多作品之中,不看署名一眼就能知道是谁所画,他的作品就具有了美术史的意义,我想贾俊春就是这样的一个画家。
  最后我还想给他的工笔花鸟画的风格送上几个描述的词语,那就是:淡逸、洁净、雅致。
其他文献
昆仑堂美术馆藏有两幅《货郎图》,一幅为满清皇室后裔,与张大干并称“南张北溥”的溥心畲所作,另一幅为明代佚名画家所作。  货郎是古代绘画中的传统题材,《货郎图》主要描绘古代游走民间巷弄,专门贩卖生活用品和玩具的货郎形象。这一类题材的绘画在宋代以后的风俗画中十分流行。苏汉臣、李嵩、钱选等画家都有作品传世。这些画家常在货郎形象外,加入婴儿嬉戏的情节,增添欢乐愉悦的气氛,极具生活情趣。  溥心畲此幅《货郎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4月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会、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传承·拓展——程大利师生作品展”在徐州艺术馆隆重开幕。参展画家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导师程大利先生,助理导师岳黔山、郭不,班主任翁芳友,学术秘书王子龄和历届学员廖勤俭、王贵民、赖昌平、黄国民、蔡亮、田占峰、李雨阳、盛国兴、李佰虎、程阳阳、刘玉惠、蔡韬、梁成东、林慧生等16人,共150余件作品。原
期刊
董宏之 又名董洪智,号山阴子,别署二草堂,196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澳门印社社员,上海三百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群贤百家邀请展,全国百位青年书家斗方邀请展,全国陶瓷印邀请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邀请展,西泠印社历届书法篆刻展,上海市书法篆刻展,上海大阪篆刻展,成功、精彩、难忘庆世博上海市书协理事作品展,
期刊
书法艺术的情感内容不需要语言文字来做媒介,仅仅凭借自身的形式(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就能得到表现,感动自己,并且感动他人。但是,书法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它的造型元素是汉字,汉字本身都有意义,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一定的内容,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结果使一件作品具有了两种内容,一种是书法的,一种是文字的,如果能将这两种内容结合起来,无疑会大大提高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李泽厚先生在《
期刊
吴悦石 1945年生于沈阳。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青年时代开始遍游天下,深入生活,写生创作。1980年开始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深圳、山东以及新加坡、台湾、日本、香港、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0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美国洛杉矶亚洲艺术研究中心等地
期刊
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一种是另辟新径,不受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以至艺术非艺术的局限,走向了视觉文化研究;另一种是研究文本,不去研究美术史本身,而去研究前人对美术史的记载与著述。这些新的变化,这些开拓或者跨界,无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激发了治学的创造性。  但是,只研究文本,不再去研究实际发生的美术史,可能是一个致命的缺欠。因为,美术史的对象,与一般的历史不同,不光是文字载籍,更重要的进入过历史的
期刊
朱以撒:1953年生于福建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朱以撒书唐诗小楷》《书法创作论》《中国历代行草书讲评》《书法审美表现论》《中国书法名作100讲》《古典幽梦》《俯伸之间》《纸上思量》等,合著10余部。    邓石如一直是人们研究清代书法不可绕过的人物之一。论述一个书法家的成就,通常要联系到一个人
期刊
金鸿钧:又名爱新觉罗·鸿钧,1937年生于北京市,满族爱新觉罗氏后裔,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之第十二世孙。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亲身聆听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各位大师的教诲,后入花鸟画科得到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名师的言传身授。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理事、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
期刊
读嵇叔夜诗文,就会想起《世说新语》中对他的描写:“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想到他临刑前的顾视日影,从容不迫地弹一曲《广陵散》,然后赴死。  似乎,他的一生都是从容的。  不过,我以为在他的养生论中,可以为座右铭的,还是八个字:“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想一想自己幼小习书,算起来也已操觚染翰半个世纪,连自己都觉得漫长,却又无意放
期刊
徐思寒 1963年6月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社。    书法对于徐思寒先生来说虽然是一份工作,但更像是一种寄托。过去他写过文章也画画,然随着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他越来越意识到书法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的,作为一种东方式的表现情感与生命体验的艺术形式,书法由于表现手段单一,显得更难,也更具挑战性。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书法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