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一花见风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陋室铭》;《爱莲说》;君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选录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两篇短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不陋”和“花之君子”的阐释,表达了两位作者自身的高洁品质。《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可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理想的人格形象,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由此衍生的君子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玉清和王少安认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教材编写将这两篇短文合在一课,也传达出了学生应对君子文化进行传承的要求。
  一、《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蕴含的君子文化
  《陋室铭》为刘禹锡贬官朗州,遭受百般刁难,经历了三次搬家后的一篇愤慨之作。在文章中,作者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起兴,引出因“我”德行甚好所以陋室不陋的观点;接下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陋室的环境、交好的友人以及高雅的兴趣,以陋室衬托自己的“德馨”,进而来体现“我”不慕荣利且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最后更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明自己不俗的志向抱负,更表明自己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刘禹锡本就是一君子,在他看来,“陋室”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安逸闲适之所,《陋室铭》中表露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正是君子文化中的至高追求。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直抒胸臆,将莲花喻为花中君子,以莲花来寄托清高傲骨的君子形象。作者写了三种花——菊、牡丹、莲,实则是写了三种人——隐居避世的隐士、追慕荣华的俗人、洁身自好的君子。作者不好脱离现实的菊,更不好象征权势富贵的牡丹,偏偏独爱君子一般的莲花,爱它在淤泥中仍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爱它的正直与端方,爱它的正人之风。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流芳百世,不仅描摹出了莲花的生长特质,更赋予莲花以君子的精神品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是说君子要内外兼修,内有高洁的品格,外有端正的形象,如莲花一般,在淤泥中仍能开出洁净的花朵,这也是君子文化的深刻内涵。
  《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共同体现着中国的君子文化。君子应兼济天下,胸怀家国,刘禹锡便以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心有报国之志,周敦颐则认为不应如菊花般遗世,而应如莲花般虽身处不洁之地,但仍散发清香,造福一方;君子应不附权贵,安贫守己,刘禹锡便以扬雄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在陋室也怡然自得,周敦颐则借牡丹讽刺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人,赞扬莲花,也是赞扬君子心志纯洁的高洁品格;君子应忠于自己的内心所向,永葆一副赤子心肠,刘禹锡官路多舛,几度沉浮,仍然不忘初心,提笔写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句,不屑于权贵,更不遗忘自己人格的尊严,翩翩君子那超凡之风跃然纸上,而周敦颐在水陆草木之花中寻找到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寄托,在莲花刚直不阿、冰清玉洁的特征中,表达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如此“仁”“慎”“洁”的君子品性,实为中华民族历代文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写照。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是一个包罗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品质、君子修养等许多方面的文化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它有着深厚的价值和内涵,既包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也具有旷达的人生境界;既包含果敢的进取精神,也具有温良的谦逊品格;既包含磊落的人格魅力,也具有严谨的道德范式。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君子文化,并利用这些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君子文化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君子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君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制高点、融会点、落脚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深入古诗文文本,挖掘君子文化,向学生逐步渗透君子文化,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挖掘古诗文中的君子文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良后果触目惊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心智发育不够完全,对周围的一切充滿好奇,很难在这巨大的信息流中分辨是非,长此以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且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反抗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影响其人格发展。刘嵩晗、杨丽珠认为“当前初中生人格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道德品质缺失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方面”。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应注意教育和引导。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一些承载君子文化的课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针对问题及时矫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如在教授《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这篇小文背后的真实故事讲给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探讨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君子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渐内化其君子品格。在教授《爱莲说》一文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莲”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对应的君子品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逐步在学生内心深化君子形象。《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归为一课,其中并没有难度很大的文言字词,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必字字落实,将主要目标和突破口放在文章主旨大意上,解读作者深蕴其中的君子人格,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还需注意教学过程应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理解了作品中蕴含的君子品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主动向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发展。
  习主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君子文化强调的是自身修养,这正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选入教材的古诗文,挖掘其中蕴含的君子文化,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在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中,不仅有《陋室铭》《爱莲说》这样表现高尚人格修养的作品,还有彰显深沉家国情怀的《岳阳楼记》等篇;展现蓬勃进取精神的《行路难》等篇;表现奋发好学的《送东阳马生序》等篇。语文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些篇目的教学中渗透君子文化,培养学生的君子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玉清.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6-04-22.
  [2]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J].博览群书,2016(5).
  [3]钱念孙.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学术界,2017(1).
  [4]刘嵩晗,杨丽珠.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4).
其他文献
【摘要】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它讲述了丑小鸭怎样变成漂亮的天鹅。这个童话故事,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例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所能够达到的理解与感悟的程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丑小鸭;童话;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丑小鸭》被编写进了不同版本
左宗棠是清末重臣,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身后声名却几度浮沉。  1885年夏秋,74岁高龄的左宗棠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闽海军务,不料病逝于福州。清政府一直缅怀、歌颂这位中兴名臣的伟大功绩。但辛亥革命前夕,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的核心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清政府服务的汉族官员,尤其是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一概成为“汉奸”“叛徒”。抗战八年,同仇敌忾,左宗棠的功业,再受瞩目。后来,
【摘要】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观视角考量,指导学生由浅入深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兼顾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上下游,以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提出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即语言解读法、社会历史解读法和心理解读法,并以《荷塘月色》为例,阐述三种解文路径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意蕴;语言;社会历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我的教育之追求。语文教学中,我坚持“阅读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带领孩子们海量阅读、共读共写,力求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海量阅读;共读共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每天都在涛声依旧地演绎着教育的故事,但是如何从平凡中获取阅读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学生的
名字来由有意思  长安街上,天安门两侧,高高的黄瓦红墙,便是皇城墙了。红墙上开两个黄瓦拱券门,分别写着三个遒劲大字“南池子”“南长街”,这些都是民国旧迹,算来也一百年有零了。东边的是南池子,西边的是南长街。南池子再往北,是北池子,南长街往北,那自然就是北长街了。您看,北京传统的地名设置,有时就是这么直白。  其实以前更直白,这两条街干脆是一个名字。那时候就懂得共享经济了,在清代不同的地图上,一会儿
【摘要】审题是中考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笔者结合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归纳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审题;限制语;文本;引号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考试中,从看到题目到动笔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要求与问题,明确文本与问题的种种联系。笔者
【摘要】当前,学生的个体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这与丰富性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新标准、新形势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策略予以完善,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提高,进而使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到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课外;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形态在新课程标准下逐步向立体化
【摘要】阅读教学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情境课堂,抓住课文留白,给孩子一片自由畅想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运用。  【关键词】自主质疑;情境创设;课文留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自2017年9月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这样的新举措旨在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来抛砖引玉,由课堂阅讀延伸到课外阅读,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放权给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它不仅带动亲子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还推进了全民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支柱。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做好朗读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下面以我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几个片段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