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实证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以便使大学生更好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证研究;多维理论视角
  作者简介:陈秀梅(1990-),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研究(11YJA880115)”、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与就业政策调整研究(11JYA00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27-03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失业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尝试梳理与归纳国内学者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市场分割、性别差异、制度经济学以及社会排斥等多维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实证研究,从中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一、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和就业的关系,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马莉萍、丁小浩以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即将离校的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找寻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各个影响因素中,工作能力的高低被认为是影响工作找寻的关键因素,学历和专业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正在逐渐下降,这说明传统意义上的“高学历、高能力”的观点受到了挑战,专业对口在当今毕业生的认知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实际工作能力才是理想工作的“敲门砖”。[2]苏丽锋、孟大虎基于2009年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体差异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发现: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概率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都重要,不可或缺;决定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领域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3]
  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影响着大学生的起薪水平,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在就业过程中不公正、不合理的状况会抑制人力资本的投资。
  二、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社会资本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尔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行动者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资本。[4]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陈成文、谭日辉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5]吴景媛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帮助收集、筛选信息方面,而且能够协助推荐就业,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就业的层次。[6]黄敬宝基于北京18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从2009~2010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作用减弱,但仍是正面的,社会资本能促进有些大学生就业,但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公平。[7]徐俊、年晓萍认为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帮助收集、筛选信息,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可以帮助大学生推荐就业,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也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但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滋长了关系崇拜以及“走后门”现象,破坏了已形成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8]
  从上述已有研究来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滋长了关系崇拜,不利于就业公平的实现。
  三、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在主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在次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9]
  在二元经济体制中,我国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分隔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市场分割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突出。文东茅根据市场分割理论提出了“工作分层模式”,他认为毕业生失业现象严重是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减少,并且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结果所致。[10]武秀波从劳动力需求和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一方面,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能为求职者提供较好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因而大学生不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受正规部门发展所限,正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缓慢,正规部门职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11]马莉萍、岳昌君的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存在就业部门、职业与工作起薪等相互隔离的现象,那些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希望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这也是就业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12]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市场分割的存在制约了主、次要劳动力分割市场间的流动,同时也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性别歧视与大学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作为社会中普遍的现象一直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率。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维度和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应松宝和李良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毕业生就业成功率不高、求职时间长、待遇薪酬低,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用女生或存在岗位歧视亦或是对女大学生就业提出各种不正当的条件。[13]敖山、丁小浩认为在工资待遇方面,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具有明显的起薪优势,其差异度最大,说明起薪仍然是性别差异在毕业生就业时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男性获得就业地户口的几率比女性高,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上存在差别但差异性相对减小,此外,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14]
  对于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周小李指出由于女性大多选择文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等专业,而社会提供的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相反,由于男性选择理工类专业偏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合这些专业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加,致使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15]余秀兰指出女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导致她们对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视而不见、认同与容忍,这种态度再次强化了性别歧视现象。要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当其冲。[16]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就业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背景下难上加难,学者们一致认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女大学生在就业率、起薪水平、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明显低于男大学生;就性别差异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原因,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五、制度因素与大学生就业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拓展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就业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制度方面的滞后或者说大学生就业改革的不到位影响最大。
  赖德胜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发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与市场机制的建立及其发挥基础性作用有直接的关系,是我国有关改革逐渐深化的表现,是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结果。[17]李增华、杨申宣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就业的方针政策、就业管理体制层面、就业服务制度层面以及就业规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去工作,然而大学毕业生个人投资成本较高,对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期望,都向往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收入高的行业工作,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去西部、到基层就业理念和机制的形成;在管理体制层面,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当地社会压力,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惠政策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间人才合理流动;[18]在就业服务制度上,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制度落后以及就业服务缺位;在就业规则方面,尽管一系列就业规则制定出来,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户籍歧视、就业不公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从以上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就业机制还不健全,这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配置机制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六、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就业
  社会排斥起源于法国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1974年法国学者Ren Lenoir最早明确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用以阐述被排斥在就业岗位正式来源和收入保障制度之外的特定社会边缘群体的状态。[19]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吴立保、乐青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20]耿永志认为内部市场排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内部市场的存在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对外部市场主体进入的排斥,排斥的原因主要来自转换成本过高和社会资本不良影响两个方面。[21]曾群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22]
  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排斥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更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因此,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来反对、消除上述种种排斥。
  七、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市场分割、性别差异、制度因素以及社会排斥等六个方面的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针对以上因素的影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支持。
  第一,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深化公共信息传播政策。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机会。毕业生应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方式为日后的工作找寻增加资本。   第二,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宏观上政府应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以压缩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中观上高校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或是名牌形象;微观上大学生要积极积累人力资本,注重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与人的接触中丰富自己的信息关系网络。
  第三,从市场分割的理论来看,国家或相应部门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工作选择空间就会变小。此外,还要增强正规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有意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第四,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应尽量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努力消除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传统偏见,以便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注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维权意识。
  第五,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国家应按需培养人才,拓展就业市场,加强管理规范就业市场。同时,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提升就业能力,改进市场机制、满足特定需求,激发创业活动、创造就业岗位等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配置机制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来,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用人单位应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高校应制定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优质的就业服务。
  第六,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健全就业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反排斥”的国家法律支持体系;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合理匹配;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自身应重视对社会资本的开发。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不断深化与完善,同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四方的高度重视与合作。
  参考文献:
  [1][2]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4-92.
  [3]苏丽锋,孟大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2):27-33.
  [4]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6.
  [5]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4):29-32.
  [6]吴景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34.
  [7]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2010年对北京18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12,(1):115-119.
  [8]徐俊,年晓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评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56-60.
  [9][10]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J].高教探索,2000,(4):30-33.
  [11]武秀波.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4,(2):105-108.
  [12]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3]应松宝,李良.大学生求职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7,(1):84-88.
  [14]敖山,丁小浩.基于性别差异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1-7.
  [15]周小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3):14-17.
  [16]余秀兰.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的再生与强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9):76-84.
  [17]赖德胜.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求是,2003,(16):54-56.
  [18]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4):78-82.
  [19]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J].国际论坛,2008,(1):14-18.
  [20]吴立保,乐青.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J].江苏高教,2012,(3):110-112.
  [21]耿永志.内部市场排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46-49.
  [22]曾群.失业青年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排斥[J].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角色群体相冲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实效性。因此,实现角色调适,化解角色冲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实效性,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角色群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  作者简介:李康海(1988-),男,贵州六盘水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要:专业硕士学位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学位授予标准、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多数学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和培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特色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优化课程设计和改进教学方式,建立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魏剑
期刊
摘要:主要分析了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作用、特点与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于克强(1978-),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雷军乐(1982-),女,壮族
期刊
摘要:“学长制”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思政工作者共同探索、推出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通过调查广西医科大学实行“学长制”的实施现状,讨论和分析了实行“学长制”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学长制”工作方法的建议和对策:加强“学长制”工作宣传与指导;加强面对面交流,经常性地深入宿舍开展谈心活动;增强激励,实行“学长制”模块化管理。  关键词:高校;学长制;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林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发布】10月10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呼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和创业。在面临就业总量压力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蓝皮书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
期刊
【人社部出台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5月13日,人社部出台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开展项目实施。《办法》要求,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1年后,围绕3个到5个专业(职业、工种),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
期刊
【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成立】5月27日,中共广西电网公司党校揭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党校校长于培双,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黄家林共同为党校成立揭牌。据悉,广西电网公司党校和人才培训评价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党校校长由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于培双兼任,党校由广西电网公司人事部对口管理。(南方电网报)  【国网技术学院苏州分院揭牌】7月9日,国网技术学院苏州分院揭
期刊
【南方电网公司正式启动培评网络平台建设】2月27日,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网络培训和评价系统建设启动会暨项目管理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公司培评系统建设的正式启动。据悉,培评系统是公司人力资源领域信息化“1+2”体系中的专业系统之一,目标是建成具有南网特色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培评系统以及员工学习发展中心、培评业务实施中心和培评资源共享中心。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和评价计划实施、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期刊
【国家电网公司召开领导干部大会】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国家电网公司设立董事会,刘振亚同志任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同志任总经理;同时,国资委党委决定,舒印彪同志任董事。(国家电网报)  【国家电网公司调整新疆电力公司领导干部】4月19日,新疆电力公司召开干部会议,王风雷总经理受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委托,宣布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关于新疆电力公司领导班子的调整决定,孙涛同志任新疆电力公司党组成员、工会主席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树立生态文明观是首要任务,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教育和影响两个方式促进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以实现生态文明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