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仲恺(1877-1925):
推动国共第一次携手
廖仲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信守两党的共同纲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和共产党人取得一致。
针对国民党右派离间国共两党的用心,廖仲恺的态度旗帜鲜明,极力主张同共产党人合作。他指出:“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
张学良(1901-2001):
私人巨款接济红军
据统计,从1936年4月到12月的8个月里,张学良接济红军的款项共达76万元。这些接济,对处境困难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被蒋介石囚禁的困境中,仍然要求部下继续维护同共产党的友谊。他说:“我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交了一个朋友(指共产党),希望各袍泽今后维持此一友谊。”
鲁迅(1881-1936):
共产党的知己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确立了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鲁迅盛赞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称其文集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1931年,鲁迅结识瞿秋白。他们一起商量写文,编书,瞿秋白甚至模仿鲁迅的文风写杂文,署上鲁迅的笔名发表。鲁迅书古人联句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在鲁迅结识的共产党人中,还有红军将领陈赓。
黄炎培(1878—1965):
可靠盟友
抗战时,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君子”。黄炎培闻讯后,带着铺盖卷去见蒋介石,要求陪“七君子”一起坐牢,改为“八君子”,此番壮举传为美谈。在重庆,黄炎培与周恩来关系最为密切,常邀请周恩来到他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讲演。
1945年黄炎培等组织成立了民建,民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可靠盟友,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朽功劳。
霍英东(1923-2006):
为中共做香港护驾人
抗美援朝期间,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情况下,霍英东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为祖国运送了大量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他就着手筹划到内地投资。
作为香港最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实业家之一,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并与中央几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何贤(1908—1983):
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
1943年春节前夕,日军借口驻岛的陆、海军特务机关内讧,封锁了澳门岛。顿时岛内物价飞涨,贫苦居民衣食无着。有“澳门王”之誉的何贤协同澳门商会找到日本陆军特务机关的机关长,几番斗智斗勇,终于使澳门解除了封锁。
何贤和共产党建立起了长久的关系,他说:“要搞好澳门人的生活,要令澳门生意繁荣,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
史沫特莱(1892-1950):
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史沫特莱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概述当天西安事态的发展,并报道与这场事变有关的内容。西安的广播,使史沫特莱成了一个国际人物,并永久地被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
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等专著,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斯诺(1905-1972):
他是一个象征
1936年7月15日,毛泽东正式邀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经过撰写、翻译,斯诺发表了后人看到的惟一的由毛泽东自述的《毛泽东自传》。
1937年10月,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长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关系的和解作出了贡献。
斯特朗(1885—1970):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斯特朗一生中6次访问中国,都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1925年,斯特朗首次访华,她“从中国和中国人民那里发现了极度感人的主题”,“愿把全部时间和经历集中到这个主题上来”。
斯特朗有一个“纸老虎女士”的绰号,因为就是在与她的谈话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库恩(1955—):
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2005年,库恩著作《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成为中国国内畅销书。2009年,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新书《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问世。
由于熟练地解读着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在西方和在中国,库恩都常被称为“当代斯诺”。他一再强调,他想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推动国共第一次携手
廖仲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信守两党的共同纲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和共产党人取得一致。
针对国民党右派离间国共两党的用心,廖仲恺的态度旗帜鲜明,极力主张同共产党人合作。他指出:“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
张学良(1901-2001):
私人巨款接济红军
据统计,从1936年4月到12月的8个月里,张学良接济红军的款项共达76万元。这些接济,对处境困难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被蒋介石囚禁的困境中,仍然要求部下继续维护同共产党的友谊。他说:“我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交了一个朋友(指共产党),希望各袍泽今后维持此一友谊。”
鲁迅(1881-1936):
共产党的知己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确立了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鲁迅盛赞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称其文集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1931年,鲁迅结识瞿秋白。他们一起商量写文,编书,瞿秋白甚至模仿鲁迅的文风写杂文,署上鲁迅的笔名发表。鲁迅书古人联句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在鲁迅结识的共产党人中,还有红军将领陈赓。
黄炎培(1878—1965):
可靠盟友
抗战时,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君子”。黄炎培闻讯后,带着铺盖卷去见蒋介石,要求陪“七君子”一起坐牢,改为“八君子”,此番壮举传为美谈。在重庆,黄炎培与周恩来关系最为密切,常邀请周恩来到他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讲演。
1945年黄炎培等组织成立了民建,民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可靠盟友,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朽功劳。
霍英东(1923-2006):
为中共做香港护驾人
抗美援朝期间,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情况下,霍英东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为祖国运送了大量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他就着手筹划到内地投资。
作为香港最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实业家之一,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并与中央几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何贤(1908—1983):
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
1943年春节前夕,日军借口驻岛的陆、海军特务机关内讧,封锁了澳门岛。顿时岛内物价飞涨,贫苦居民衣食无着。有“澳门王”之誉的何贤协同澳门商会找到日本陆军特务机关的机关长,几番斗智斗勇,终于使澳门解除了封锁。
何贤和共产党建立起了长久的关系,他说:“要搞好澳门人的生活,要令澳门生意繁荣,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
史沫特莱(1892-1950):
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史沫特莱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概述当天西安事态的发展,并报道与这场事变有关的内容。西安的广播,使史沫特莱成了一个国际人物,并永久地被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
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等专著,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斯诺(1905-1972):
他是一个象征
1936年7月15日,毛泽东正式邀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经过撰写、翻译,斯诺发表了后人看到的惟一的由毛泽东自述的《毛泽东自传》。
1937年10月,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长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关系的和解作出了贡献。
斯特朗(1885—1970):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斯特朗一生中6次访问中国,都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1925年,斯特朗首次访华,她“从中国和中国人民那里发现了极度感人的主题”,“愿把全部时间和经历集中到这个主题上来”。
斯特朗有一个“纸老虎女士”的绰号,因为就是在与她的谈话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库恩(1955—):
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2005年,库恩著作《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成为中国国内畅销书。2009年,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新书《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问世。
由于熟练地解读着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在西方和在中国,库恩都常被称为“当代斯诺”。他一再强调,他想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