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现阶段文艺学的反思越发激烈,这些争论甚至已经成为了热点之一,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入发展,它给当代文艺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因为前瞻性的丢失,我国的文艺学正面临着文学理论与文学现实脱节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结合实践进行文艺学的开拓创新,结合古典或者西方文艺学精华,改革现有的文艺学发展体制,从而使得我国当代文艺学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文艺学;反思;建设
一、文艺学发展情况
我国的文艺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批判与反思时期、逐步回归时期以及文艺学建设的创新时期。批判与反思时期大约发生于1978到1984年间,在该时期内,我国文艺学在政治拨乱反正思潮的带动下,开始逐步打破传统规律的束缚,萌发了以“人”为本的意识,这些改变都推动着我国文艺学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稳步发展;第二个阶段,1985年至1990年间,我国文艺学继续了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的探索,进一步破除了固有的文学理论的禁锢,实现了文学的辩证发展;从1990至今的文艺学创新时期,文学界不断吸收西方学术先进思想,充实我国文学理论;同时辩证地整理了我国传统文学资源,对于古代文学进行有选择地吸收,最终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现阶段文艺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文学批评理论与现阶段文学发展进程不匹配
文学批评理论自新时期产生以来,在我国文学界就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广泛的应用,学者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该理论的含义即指将美学、哲学等理念作为基础,对于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以具体的批评作为辅证。这些批评理论的框架不断融入于一些文学思潮中,甚至有时还发挥着制造与推动文艺学发展的作用。然而这些批评往往不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极容易造成批评者的盲目狂热。因此,批评理论的发展不能与文艺学发展隔离,前者应该充分关注当代文艺学建设,并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后者应该以前者为理论指导,在批评中寻求经验教训,从而实现不断的发展。
2.2我国当代通俗文学不受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局势的变化,一些符合人们大众需求的通俗文学正迅猛发展,例如言情、武侠、悬疑小说之类的文学,给传统的高雅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我国精英主义意识严重,对于通俗类文学的评价不高;通俗文学自身也缺乏系统的辩证思想,对于过去的经典文学缺少创新的阐释,所以造成文艺学学者对于通俗文学的不重视。但是随着对于日后社会发展情况的预测,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通俗文学自身也在不断的创新,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为了使得我国文艺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我们也应该及时将通俗文学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
三、对于文艺学建设的思考
3.1进行“文化研究转向”策略的不可行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文艺学自身建设,当前我国文艺学界正在进行“文化研究转向”,但是对于该项政策,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对其利弊进行分析。首先,该项策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因为“文化研究转向”理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且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加上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对西方文化研究,所以我们并不能及时对于其理论的改变做出反应,从而使得借鉴过程偏离正轨。其次,西方文化研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原有的不划分明确的界限的优势逐渐变为劣势,且西方学者也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改进。所以若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势必不会导致我国文艺学不断稳定健康发展。最后,尽管我们有借鉴西方文学研究理论,但是并没有与我国文艺学情况相结合,对于我国文艺学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借鉴过程中也缺乏对应措施,所以难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文艺学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完善文艺学学科建设工作
文艺学学科建设工作是切实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的主要途径,即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我国文艺学现状进行正确全面的认识,对文学气氛弱,学院气氛重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其次,促进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与革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文艺学发展的指导理论,以新时期以来发展的文论传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古典中外的文学资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以及西方文学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借鉴,促进两者理论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根据文学实践结果,针对于我国文艺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的解答,实现现实与实践的动态构建平衡,推动文艺学学科建设健康、稳定且持续地发展。
四、结语
綜上所述,缺乏对于未来文学发展的预测,执着于传统文学理论是现阶段我国文艺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我国文艺学不断向前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学者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坚持不断实践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方向性指导,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资源,根据我国文学界发展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实现当代文艺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芳,彭姝玲.当前文艺学的反思与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01:14-15+26.
[2]时胜勋.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J].当代文坛,2009,03:23-26.
[3]赵宪章,曾军.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04:50-55.
作者姓名:
许泽盼(1990.12-),女,汉,学历:研究生,籍贯:湖北仙桃,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校学生。
关键词:文艺学;反思;建设
一、文艺学发展情况
我国的文艺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批判与反思时期、逐步回归时期以及文艺学建设的创新时期。批判与反思时期大约发生于1978到1984年间,在该时期内,我国文艺学在政治拨乱反正思潮的带动下,开始逐步打破传统规律的束缚,萌发了以“人”为本的意识,这些改变都推动着我国文艺学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稳步发展;第二个阶段,1985年至1990年间,我国文艺学继续了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的探索,进一步破除了固有的文学理论的禁锢,实现了文学的辩证发展;从1990至今的文艺学创新时期,文学界不断吸收西方学术先进思想,充实我国文学理论;同时辩证地整理了我国传统文学资源,对于古代文学进行有选择地吸收,最终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现阶段文艺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文学批评理论与现阶段文学发展进程不匹配
文学批评理论自新时期产生以来,在我国文学界就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广泛的应用,学者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该理论的含义即指将美学、哲学等理念作为基础,对于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以具体的批评作为辅证。这些批评理论的框架不断融入于一些文学思潮中,甚至有时还发挥着制造与推动文艺学发展的作用。然而这些批评往往不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极容易造成批评者的盲目狂热。因此,批评理论的发展不能与文艺学发展隔离,前者应该充分关注当代文艺学建设,并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后者应该以前者为理论指导,在批评中寻求经验教训,从而实现不断的发展。
2.2我国当代通俗文学不受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局势的变化,一些符合人们大众需求的通俗文学正迅猛发展,例如言情、武侠、悬疑小说之类的文学,给传统的高雅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我国精英主义意识严重,对于通俗类文学的评价不高;通俗文学自身也缺乏系统的辩证思想,对于过去的经典文学缺少创新的阐释,所以造成文艺学学者对于通俗文学的不重视。但是随着对于日后社会发展情况的预测,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通俗文学自身也在不断的创新,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为了使得我国文艺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我们也应该及时将通俗文学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
三、对于文艺学建设的思考
3.1进行“文化研究转向”策略的不可行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文艺学自身建设,当前我国文艺学界正在进行“文化研究转向”,但是对于该项政策,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对其利弊进行分析。首先,该项策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因为“文化研究转向”理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且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加上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对西方文化研究,所以我们并不能及时对于其理论的改变做出反应,从而使得借鉴过程偏离正轨。其次,西方文化研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原有的不划分明确的界限的优势逐渐变为劣势,且西方学者也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改进。所以若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势必不会导致我国文艺学不断稳定健康发展。最后,尽管我们有借鉴西方文学研究理论,但是并没有与我国文艺学情况相结合,对于我国文艺学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借鉴过程中也缺乏对应措施,所以难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文艺学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完善文艺学学科建设工作
文艺学学科建设工作是切实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的主要途径,即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我国文艺学现状进行正确全面的认识,对文学气氛弱,学院气氛重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其次,促进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与革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文艺学发展的指导理论,以新时期以来发展的文论传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古典中外的文学资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以及西方文学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借鉴,促进两者理论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根据文学实践结果,针对于我国文艺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的解答,实现现实与实践的动态构建平衡,推动文艺学学科建设健康、稳定且持续地发展。
四、结语
綜上所述,缺乏对于未来文学发展的预测,执着于传统文学理论是现阶段我国文艺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我国文艺学不断向前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学者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坚持不断实践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方向性指导,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资源,根据我国文学界发展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实现当代文艺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芳,彭姝玲.当前文艺学的反思与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01:14-15+26.
[2]时胜勋.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J].当代文坛,2009,03:23-26.
[3]赵宪章,曾军.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04:50-55.
作者姓名:
许泽盼(1990.12-),女,汉,学历:研究生,籍贯:湖北仙桃,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