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吴哥,走进巴扬寺,可以看见很多佛塔,而佛塔的四面墙上每一面都刻有一个微笑的面容,无论从哪一个方向,从哪一个角度,都会看到这个有着神秘笑容的佛像,人称“四面佛”。而这个笑容就是世人所说的著名的“高棉的微笑”。据说这个神秘的笑容就是根据当时吴哥王朝的国王迦耶跋摩七世的笑容雕刻而成的。
蒙娜丽莎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女性的笑容,而迦耶跋摩七世的笑容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男性的笑容。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阳光照射在四面佛的脸上,变幻的光线使四面佛的面孔转变成细微不同的笑容,或慈悲、或安详、或神秘。笑容中永远透露着淡定从容和大慈大悲,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岁月的流逝中凝望着他那多灾多难的国家,守护着他那贫穷苦难的子民。
早在9世纪-14世纪,位于现代柬埔寨的吴哥已经发展成庞大的寺庙群。1296年,一位来访的中国官员周大观在游览吴哥之后写道:寺庙群的两侧有许多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些寺庙究竟建于哪个王朝,又是谁建的呢?
我们知道吴哥窟只用了37年就得以全部完工。从耗费的工时来说,就连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工程都要略逊一筹。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能够如此迅速地创造出这样的杰作呢?这个“陆地亚特兰蒂斯”的起源和衰落线索真的就藏在丛林深处吗?
吴哥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9世纪-13世纪是高棉统治的全盛时期,领土范围从越南一直延伸到了中国边界,而当时的吴哥就是整个王朝统治的根据地,也是现在柬埔寨的中心。
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是第一个领略吴哥窟奇景的欧洲人,他认为“这比希腊和罗马遗物更加令人敬畏”。当时的建筑师们究竟是如何在丛林中建造出如此大规模的宗教建筑物的呢?
汉斯是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自从1995年首次访问柬埔寨后,他就被吴哥窟的神秘魅力深深吸引。他是“德国吴哥窟保护项目”的奠基人,主要负责修缮和保护吴哥窟的艺术瑰宝。这些瑰宝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是高棉黄金时代的唯一见证。
在汉斯看来,他们必须得加快步伐,否则浮雕将会消失,破解高棉王国兴衰谜团的机会也将不再。
蓬察尔教授是专业摄影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拍下这些雕刻的本来面目。汉斯对浮雕的损坏程度非常担忧,为了了解浮雕表面下的损坏程度,他钻了一个小孔,钻头遇到了空穴。这正是他所担心的,这表明石头表层已经从本身剥离,随时都可能脱落。由于雨水、温差变化、盐分和微生物的侵蚀,这些砂岩已经脆弱不堪,濒临崩溃。
汉斯用超声波扫描揭示了石头内部的衰变迹象,所有数据都被存储在电脑中。多年来,汉斯和蓬察尔一直在为寺庙群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吴哥窟艺术品都留下了照片,洗出来的照片被直接输入了电脑。
随后,蓬察尔通过一种特殊软件,将照片和超声波扫描数据结合起来,得出完整的损坏情况图像。这些浮雕是高棉历史和神话的唯一物质见证,对了解失去的帝国至关重要。
百因庙的一幅浮雕揭示了打磨石头的奥秘。两块巨大的矩形砂岩相互叠放在一起,上边的石块由一个绞架结构吊起。劳工利用木棍前后推动石块,借此摩擦两个石块的表面,制造出光滑的外表。经过几小时甚至几天,当两个石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时,打磨工作才告结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这些石块才得以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整个墙壁浑然一体,俨然一个完整的场景。
整个寺庙群的布局处处体现了宇宙学的精髓。它的主轴准确地呈东西排列,每年3月21日的时候,太阳将正好照射在中心尖顶的后边。许多建筑和长廊的设计,也都和月亮与太阳年的关键数字不谋而合。许多人都把这片寺庙群看做一部古老的日历,它就像广阔的宇宙,中间是神圣庄严的梅卢山,四周则是用来代表海洋的蓄水池。
但是,建设寺庙的砂岩从何而来呢?汉斯从中选取标本,然后开始寻找相匹配的材料。和柬埔寨的工程师纳里一起,汉斯踏上了寻找之路。依靠一张手绘的地图,他们来到了寺庙东北的一个砂岩采石场,随后他们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画面。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岩石高原。难道这里就是数千吨砂岩的出处吗?在沉闷湿热的热带丛林中,数十万劳工就是用铁棒在这个高原上开采岩石吗?
高棉统治时期拥有大量的劳工,他们肯定是逐层开采岩石,所以留下了保存至今的平坦岩石坪,昔日开采工具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为了得到确凿的证据,汉斯开始采集标本,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矿物结构、晶体、黏土物质和长石都完全相同。
这说明汉斯和纳里找到的地点是正确的,这的确是吴哥寺庙中砂岩的来源地。问题是,采石场距离寺庙有50千米,即便在今天也不容易到达。在建造吴哥窟期间,当地的地形根本不可能运输25吨一块的巨大砂岩。汉斯认为,连接采石场和寺庙之间的水路很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
高棉王朝向来以水路工程师的技艺高超而闻名,他们能够保证整个运河和河流网的水平面稳定,所以即使在旱季,水路也畅行无阻。在古高棉的水路上,这样的障碍根本不成问题。
汉斯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一个巨大的水库。石头通过水路运输的理论似乎得到了证实。吴哥窟的圣湖会不会就是巨大的港口呢?数以百计的运输船是在水库东部卸下石头吗?今天,堤岸早已被淤泥填充,但是在卫星照片上,一条运河仍清晰可见,而它的终点正是吴哥窟。
汉斯的考古历程源于一幅浮雕,它是高棉历史的唯一物质见证。这个古老的王朝留给我们的书面记载屈指可数,我们拥有的只是一座已经消失在丛林中的独特建筑。在高棉的浮雕作品中,大象经常出现,战斗、仪式或劳动场合都有它们的身影。据估计,在吴哥窟的建造和运输过程中,至少使用了6万头大象。
毫无疑问,12万名劳工要在短短的37年内完成这样庞大的建筑工程,严密的组织以及和古埃及一样清晰分明的等级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的投入绝对惊人,在石头到位并被打磨后,石匠和雕刻家就开始了工作。
一幅浮雕清晰地显示了苏利亚拔摩二世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高高在上,宗教领袖位于他的下边。和埃及的法老王一样,国王建造的坟墓就是他死后加入“宇宙之主”的地方,同时也是只有神甫才能进入的神祠,普通民众全都被排斥在外。所以在汉斯看来,寺庙的墙壁上记述了许多故事。
寺庙的周围发展出许多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而当时欧洲最大城市的人口也只有3万。然而现在,那些木制的房屋甚至王室宫殿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代表高棉王朝至高无上权力和光荣的石头建筑——吴哥窟,在经历了风雨变迁之后幸存了下来,但它们也处在急剧衰变的过程中。
一幅浅浮雕在长500米、高2.5米的空间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上面精美的壁画让考古学家们感觉到它的价值所在。
“在牛奶的海洋里搅拌”,表现了魔鬼和上帝为争夺长生不老药而进行的斗争;“天堂和地狱”展现了阴间之主——阎王展开审判,命令对所有囚犯进行残酷的折磨。
但是,高棉王朝的统治为什么会在15世纪结束呢?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灌溉系统被淤泥堵塞?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吗?在吴哥还留下了一些线索:遗留下来的女神还没有完工;很多建筑才刚开始建造窗户;石头很小,而且很粗糙地叠在一起。
透过这些装饰和建筑材料,还有日益降低的建筑标准,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伟大的高棉王国并不是突然衰落的,它的消失完全是自身结构逐渐衰退并走向没落的结果。
吴哥窟的艺术品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了解高棉王国的证据,它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要。考古学家们仍在追溯他们的根源,探索伟大祖先的足迹,期望能揭开吴哥窟的神秘面纱。
蒙娜丽莎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女性的笑容,而迦耶跋摩七世的笑容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男性的笑容。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阳光照射在四面佛的脸上,变幻的光线使四面佛的面孔转变成细微不同的笑容,或慈悲、或安详、或神秘。笑容中永远透露着淡定从容和大慈大悲,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岁月的流逝中凝望着他那多灾多难的国家,守护着他那贫穷苦难的子民。
早在9世纪-14世纪,位于现代柬埔寨的吴哥已经发展成庞大的寺庙群。1296年,一位来访的中国官员周大观在游览吴哥之后写道:寺庙群的两侧有许多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些寺庙究竟建于哪个王朝,又是谁建的呢?
我们知道吴哥窟只用了37年就得以全部完工。从耗费的工时来说,就连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工程都要略逊一筹。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能够如此迅速地创造出这样的杰作呢?这个“陆地亚特兰蒂斯”的起源和衰落线索真的就藏在丛林深处吗?
吴哥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9世纪-13世纪是高棉统治的全盛时期,领土范围从越南一直延伸到了中国边界,而当时的吴哥就是整个王朝统治的根据地,也是现在柬埔寨的中心。
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是第一个领略吴哥窟奇景的欧洲人,他认为“这比希腊和罗马遗物更加令人敬畏”。当时的建筑师们究竟是如何在丛林中建造出如此大规模的宗教建筑物的呢?
汉斯是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自从1995年首次访问柬埔寨后,他就被吴哥窟的神秘魅力深深吸引。他是“德国吴哥窟保护项目”的奠基人,主要负责修缮和保护吴哥窟的艺术瑰宝。这些瑰宝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是高棉黄金时代的唯一见证。
在汉斯看来,他们必须得加快步伐,否则浮雕将会消失,破解高棉王国兴衰谜团的机会也将不再。
蓬察尔教授是专业摄影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拍下这些雕刻的本来面目。汉斯对浮雕的损坏程度非常担忧,为了了解浮雕表面下的损坏程度,他钻了一个小孔,钻头遇到了空穴。这正是他所担心的,这表明石头表层已经从本身剥离,随时都可能脱落。由于雨水、温差变化、盐分和微生物的侵蚀,这些砂岩已经脆弱不堪,濒临崩溃。
汉斯用超声波扫描揭示了石头内部的衰变迹象,所有数据都被存储在电脑中。多年来,汉斯和蓬察尔一直在为寺庙群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吴哥窟艺术品都留下了照片,洗出来的照片被直接输入了电脑。
随后,蓬察尔通过一种特殊软件,将照片和超声波扫描数据结合起来,得出完整的损坏情况图像。这些浮雕是高棉历史和神话的唯一物质见证,对了解失去的帝国至关重要。
百因庙的一幅浮雕揭示了打磨石头的奥秘。两块巨大的矩形砂岩相互叠放在一起,上边的石块由一个绞架结构吊起。劳工利用木棍前后推动石块,借此摩擦两个石块的表面,制造出光滑的外表。经过几小时甚至几天,当两个石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时,打磨工作才告结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这些石块才得以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整个墙壁浑然一体,俨然一个完整的场景。
整个寺庙群的布局处处体现了宇宙学的精髓。它的主轴准确地呈东西排列,每年3月21日的时候,太阳将正好照射在中心尖顶的后边。许多建筑和长廊的设计,也都和月亮与太阳年的关键数字不谋而合。许多人都把这片寺庙群看做一部古老的日历,它就像广阔的宇宙,中间是神圣庄严的梅卢山,四周则是用来代表海洋的蓄水池。
但是,建设寺庙的砂岩从何而来呢?汉斯从中选取标本,然后开始寻找相匹配的材料。和柬埔寨的工程师纳里一起,汉斯踏上了寻找之路。依靠一张手绘的地图,他们来到了寺庙东北的一个砂岩采石场,随后他们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画面。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岩石高原。难道这里就是数千吨砂岩的出处吗?在沉闷湿热的热带丛林中,数十万劳工就是用铁棒在这个高原上开采岩石吗?
高棉统治时期拥有大量的劳工,他们肯定是逐层开采岩石,所以留下了保存至今的平坦岩石坪,昔日开采工具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为了得到确凿的证据,汉斯开始采集标本,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矿物结构、晶体、黏土物质和长石都完全相同。
这说明汉斯和纳里找到的地点是正确的,这的确是吴哥寺庙中砂岩的来源地。问题是,采石场距离寺庙有50千米,即便在今天也不容易到达。在建造吴哥窟期间,当地的地形根本不可能运输25吨一块的巨大砂岩。汉斯认为,连接采石场和寺庙之间的水路很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
高棉王朝向来以水路工程师的技艺高超而闻名,他们能够保证整个运河和河流网的水平面稳定,所以即使在旱季,水路也畅行无阻。在古高棉的水路上,这样的障碍根本不成问题。
汉斯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一个巨大的水库。石头通过水路运输的理论似乎得到了证实。吴哥窟的圣湖会不会就是巨大的港口呢?数以百计的运输船是在水库东部卸下石头吗?今天,堤岸早已被淤泥填充,但是在卫星照片上,一条运河仍清晰可见,而它的终点正是吴哥窟。
汉斯的考古历程源于一幅浮雕,它是高棉历史的唯一物质见证。这个古老的王朝留给我们的书面记载屈指可数,我们拥有的只是一座已经消失在丛林中的独特建筑。在高棉的浮雕作品中,大象经常出现,战斗、仪式或劳动场合都有它们的身影。据估计,在吴哥窟的建造和运输过程中,至少使用了6万头大象。
毫无疑问,12万名劳工要在短短的37年内完成这样庞大的建筑工程,严密的组织以及和古埃及一样清晰分明的等级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的投入绝对惊人,在石头到位并被打磨后,石匠和雕刻家就开始了工作。
一幅浮雕清晰地显示了苏利亚拔摩二世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高高在上,宗教领袖位于他的下边。和埃及的法老王一样,国王建造的坟墓就是他死后加入“宇宙之主”的地方,同时也是只有神甫才能进入的神祠,普通民众全都被排斥在外。所以在汉斯看来,寺庙的墙壁上记述了许多故事。
寺庙的周围发展出许多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而当时欧洲最大城市的人口也只有3万。然而现在,那些木制的房屋甚至王室宫殿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代表高棉王朝至高无上权力和光荣的石头建筑——吴哥窟,在经历了风雨变迁之后幸存了下来,但它们也处在急剧衰变的过程中。
一幅浅浮雕在长500米、高2.5米的空间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上面精美的壁画让考古学家们感觉到它的价值所在。
“在牛奶的海洋里搅拌”,表现了魔鬼和上帝为争夺长生不老药而进行的斗争;“天堂和地狱”展现了阴间之主——阎王展开审判,命令对所有囚犯进行残酷的折磨。
但是,高棉王朝的统治为什么会在15世纪结束呢?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灌溉系统被淤泥堵塞?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吗?在吴哥还留下了一些线索:遗留下来的女神还没有完工;很多建筑才刚开始建造窗户;石头很小,而且很粗糙地叠在一起。
透过这些装饰和建筑材料,还有日益降低的建筑标准,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伟大的高棉王国并不是突然衰落的,它的消失完全是自身结构逐渐衰退并走向没落的结果。
吴哥窟的艺术品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了解高棉王国的证据,它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要。考古学家们仍在追溯他们的根源,探索伟大祖先的足迹,期望能揭开吴哥窟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