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母亲又一次脱离险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时,张阿姨来到母亲身边接手护理。
  母亲身上插着鼻饲管、氧气管、导尿管、胆汁引流管,气管切开,胸前粘着各种贴片,连接着床头一台仪器——它将24小时监测身体的血压、心跳、氧饱和度,还有各种我看不懂的数据和图形在跳跃。母亲突患重疾,使我们家一个完整圆圈被硬生生掰去了一角。糟糕的病情反反复复,我记得,深夜重症监护室紧闭的大门上那个小方框里透出清冷的光,头顶上一道运输药物的方箱机器人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等候室里看出去是辽阔的走廊,微弱的光线里空无一人……
  张阿姨站在床边,展开双臂:“你们别动,你们都不用动。我来,我来!”矮胖的身子灵活轻巧,从床头到床尾,挑开这根管子,挂好那个袋子,三两下子就把母亲稳妥地安顿好了。床单平整,枕头适中,床头氧气罐“咕噜咕噜”地冒着泡儿。
  一身天蓝色工作服,个儿不高,皮肤粗黑,身后拖着一根长到腰间的麻花辫,发尾处系一朵紫色的蝴蝶花,在厚实的后背甩来甩去。问起年龄,她说:“他们说你妈妈七十岁了,那我該七十多了。你看,你妈妈的皮肤还那么好,一点儿皱纹都没有。我看起来比她还要老。”她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自己的脸,哈哈地笑,一笑起来满脸细微皱纹,从眼角、嘴角弥漫开来,好像小石子投入湖面形成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我们居然跟着笑了——这是母亲突发重疾以来,我们第一次发笑,还是和母亲有关的笑。
  其实,她才五十多一点儿,重庆人,嫁到河南,长子已经成家,女儿也谈婚论嫁了,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儿子在读高中。夫妻俩在温州已经二十多年了,早些年在龙湾梧田工业区一带开饭店,她老公买菜、洗菜、打扫卫生,她当大厨,饭点打菜上菜、招呼客人、结账买单。别人家男主外女主内,他们夫妻颠倒个儿,配合得挺默契。一年到头,天天顾客盈门,忙忙碌碌。过年一算账,却没攒多少钱。后来,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如从前了,就到这家医院来做护工。她觉得这活儿挺好,她老公刚开始不情愿,总觉得一个大男人,在这里给病人端屎、端尿、擦屁股,实在丢人。回老家见老乡都不敢说自己在做医院护工。她却不以为然:“我凭自己的劳动挣钱,不偷不抢,有什么见不得人?”
  她有护理病人的丰富经验,举手投足干净利索,医生护士给的指令一点就通。“这个不要。”“那个明天再加一点儿。”高亮嗓门儿透着对自己专业的自信。我深以为然,并心悦诚服地成为她笨拙的下手。在她的照料下,母亲身体状况天天都在进步。天气好的时候,她便抱着母亲坐上轮椅,推出病房,到宽敞些的平台上逛逛,有时还到楼下院子里。院子里花木茂盛,池塘绿波荡漾,鱼儿游得欢。
  每天我下班后来到医院,她总会给我报告好消息:你妈妈今天很好啊,她会掀被子了。她的右脚有力,起来了。她不给我戴手套了……所有那些听起来像小孩子一样调皮的举动,都是身体逐渐恢复知觉的征兆。
  小姨经常去医院看望。我母亲意识很模糊,不认得任何人,哪怕是她妹妹。小姨不敢问医生,她害怕面无表情的医生冷如判官的脸——几乎都听不到好消息,所以总会追着护工问:“阿姨,你有没有觉得我姐好一点儿啦?你见过的病人也多,你觉得她有没有关系啊?”“你放心啦,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天天都在进步啊!”张阿姨手边活儿不停,信心满满,宽厚的胸膛,好像能给你打包票似的。
  那天晚上,我拉着母亲的手:“妈,我要回去了,明天再来看你。”不知道为什么,躺在床上的母亲拉着我的手,不言语,不哭也不笑,眼睛看着空空的前方,只是不肯松开。我再喊了一声“妈”,眼泪就止不住涌上来。突发重疾两个月来,无知无觉,茫茫然然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这一刻的“不放手”,在向我传达一种深埋血脉的本能吗?张阿姨赶忙安慰:“不要哭,不要哭,你要坚强。你妈妈心里都是知道的。我们要乐观,她会好起来,她会好起来的……”
  每到饭点,她老公便从别的病房过来。靠墙边一张躺椅被打开,拖成一长条,成临时饭桌了。夫妻俩各蜷起一条腿,搭坐两头,各端一个大碗。她爱米饭,她老公爱面食,有时就几个大包子。椅子中间摆一个大碗,有时是咸肉炒咸菜,有时辣椒拌土豆,有时黑乎乎一团我就看不懂是什么了。我下班后陪在母亲床边,她摆开就餐的架势,常会招呼我:“你还没吃吧?你也和我们一起吃点儿?没关系的哪,一起吃哪。”我微笑着婉拒:“太辣了,我吃不来的。”
  某日,她哭丧着脸很为难地贴在我身边,轻轻嘀咕:“你能不能帮我买一个锅盖?这个锅盖被我不小心打碎了,已经好几天都开着烧,饭菜都不熟。”那是一种几十块的电磁炉锅,上面是透明玻璃盖。于是,我到实体店里买了一个电饭煲送给她。听说我要“送”,她万分过意不去;看我坚持,又忙不迭一声一声地感谢,听得我倒不安起来。
  每天中午,她打开床头带锁的柜子,掏出一个黑袋子,夹在腰间,闪进卫生间。再过个把小时,又从里面提出一个黑袋子,塞回柜子里。我很纳闷她这躲躲藏藏的,在干吗呢?她竖起一根手指贴在嘴边,暗示我不要声张。随后,贴在我的耳边压低声音:“做饭啊。”她说,医院规定护工不可以在病房里烧饭做菜,但自己饭量大,外面饭菜价钱贵,量还不够,根本吃不饱。有了这既能做饭又可蒸菜的锅,她的保密措施做得就更到位了。有时,待到饭菜熟透了,锅上面的气孔就会冒出迷蒙烟雾。她就把卫生间门关得紧紧的,担心香味飘出来,招来查询。
  某一个晚餐节点,门口进来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护工,向她招招手。她忙跑过去。那位阿姨在她耳边耳语几句。只见她回来之后,在床边直打转,双手都不知放哪里。我忙问是怎么回事。她说:“医院安保处又要来查护工的餐具用品了,那我的锅该放哪里呢?”
  果然,走廊里来来回回晃动着几个身穿制服的保安,不时在这个病房门口停留一会儿,在那间病房门口探头看看,时不时用鼻子用力地闻。据说,有人举报这层楼有护工在病房里做饭,他们就即刻出动,想要当场来个“人赃俱获”,以“杀鸡儆猴”断绝后患。
  我说:“放在柜子里不是很安全吗?”
  她说:“不行的,这里他们会打开的。”
  张阿姨一边给我母亲准备晚餐,明显忐忑不安。平时多少重活儿脏活儿,都没有难倒她,还不时逗乐打趣,这一刻的心神不定让我心酸。查到的后果是丢了这份工作,罚上一笔巨款,还是没收这一个锅、几瓢盆?她在粗茶淡饭里欢唱的“充满阳光”,原是浮萍一朵,不堪一击的坚强!一个电饭煲,三两个大碗,是辗转异乡的重要资产;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是每天都要精确到分毫的日常。
  一天晚上,夫妻俩又坐在病房一张铺开的椅子上吃晚餐。两个大碗,盛满米饭,中间放了一个大碗,里面绿的红的,也看不懂是什么。她说,忙起来两天没买菜了,就去楼下院子里采一些野菜,开水煮一煮,拌一些辣椒。她乐呵呵地说:“好吃,真的好吃。”我是不太相信的,可她笑得心满意足。
  有一次,在医院走廊里迎面遇上她老公。他呵呵地笑,一口浓重乡音:“后天我也下楼来啦。”我一时没明白这话乐从何来。来到病房,张阿姨也开心地说,她老公下一位病人就住在这层楼。哦,原来是夫妻俩可以在同一楼层做护工了。她冲着房内另一张床铺努努嘴,压低声音:“要是他出院了,我老公那位病人转过来,那就更好了。”说完,她便掩嘴偷笑,自己都觉得想得太多太美了。
  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小儿子早早就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空闲时,她便会拿出手机,点开微信,和孩子聊一会儿。她说,小儿子平时住校,虽没有爹妈在家,还是喜欢周末回家。自己做饭,自己买菜,有时冲一碗泡面糊弄一下就过了。她是个容易快乐的人,但聊起小儿子时,脸上会黯然很多,让人想到开在阴雨天里的凤仙大丽菊。
  母亲终于还是走了,在一个毫无征兆的凌晨。张阿姨说:“我刚给她翻身时还好好的。”我和她守望相助的同盟关系,戛然而止,停留在母亲离开的那一天。
  一个星期后,我到护工中介公司结账时,顺便去看看她。她推着轮椅出来,轮椅上坐着一位八十来岁的老太太,疴恹恹的,像一块枯竭的老树桩。
  站在楼梯间宽平台上,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墙宽敞明亮,窗外是这座新生城市不断长高的楼房。一个星期前,我和她常推着轮椅带母亲在这里看风景,天很蓝,阳光透亮,有微风徐徐,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再次见到她,好像触摸到了母亲身上最后的温暖。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林风眠
其他文献
如果我在爱情里隐居  变得像秋日天空那样透明  我要去土耳其  我要买绿松石  不知来自哪片悲伤的大海  那个女人拥有深邃的眼睛  被太阳晒了千年也不干涸  我想在绿波荡漾的绿松石里  和她相遇  我想到达  鸽群翩翩的于斯屈达尔港  在丝绸之路的尽头  东方和西方的缤纷宝石  等待着  大地上的短暂约定  土里也有耳朵的国家  我要去土耳其  为自己  买一枚绿松石戒指  如果我在爱情里隐居  
在我看来,创作长篇小说就是在打造一座城。城市里的青山绿水,灯红酒绿,高速公路上的车如流水,悠长小巷子的尽头亮着灯,灯下一个白衣女子翩然走过……所有的画面都是一个人在打造和布局。作家写小说,充满了虚构想象的乐趣,但也是一项巨大辛劳的工程,在黑暗中呕心沥血好几年,不一定等得到黎明的曙光,说搁浅就搁浅。   我已在国内常规出版了十本书,其中,有五部长篇小说和五部散文集。长篇小说《橡树下的诱惑》 还入选
郑三毫百无聊赖地坐在夹金沟旁,偶尔捡起身边的薄石片,在刚刚化尽残冰的水面上打着水漂。轻盈的石片像抄水的燕子,把平静的水面荡起一串串涟漪,煞是好看。郑三毫在老蘑菇的淘金班里打水漂是高手,他会用巧劲,打出的水漂一连串至少有十多个,连那些力大如牛的金夫们都自愧弗如。今个儿,郑三毫心绪不佳,打了几次,水漂都是没超过五个的!   北国的早春,乍暖还寒。一阵料峭山风吹来,郑三毫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他裹了裹
梁明约我这顿饭说起来差不多有半年多时间了,见到面总说最近就办,你等着,可就是没有具体的日子和地点。这也不奇怪,如今查“八项规定”很紧,吃个饭像做贼似的。好在这回是真的往我的手机里发来了酒店地址的短信,我回了“谢谢”,他还不放心,直接打来电话,让我早点儿到,聊聊天什么的。  我想,梁明请我这顿饭,是因为我明年就要退休,当年他在我手下当过副手,我后来也提携过他,如今政府、人大和政协换届在即,他是有可能
女儿上初中是家里的大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住校生活,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立能力,诸如整理房间、洗碗、叠被子和洗衣服等琐事,一年下来,女儿做得很好。  学校在另一座城市,离家三十公里,住校是唯一选择。两个月来,在生活的琐碎细节方面,女儿已经没有问题。我以为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但问题出在情感上,这是始料未及的,因为这恰恰是最让我放心的。  一向开朗的女儿给我造成错觉,让我以为,面对新环境,孩子可能会有
佳作示例  英雄兴亡论顾虑  文/河南一考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湮没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惊世伟绩。成也好,败也罢,英雄终究会变成一抔黄土。然而,看英雄兴亡,论其中得失,不免令人唏嘘,令人扼腕。  巨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鸟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
中国的茶,如此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这是世界史从来没有过的事。也正是因为茶和茶的贸易,世界格局在18世纪后发生了重要变化。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到北京,希望清政府在靠近珠山一小海岛,给英国商人提供商人停歇与收存货物的地方,当然,乾隆皇帝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爵士的这一请求。为此,乾隆还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长信里,乾隆写道:“向来西洋各国及尔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声音。古人真有耳福哇!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配置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数十年,几代人,高考如影随形,始终都伴随着我们的家庭生活。   十年前的九月六日那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准备送女儿去杭州上大学。我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行李、包裹一件件搬到楼下,塞进汽车后备箱。然后,反复地检查后视镜、轮胎、空调等等,尽管昨天早就查验过,但还是一副放不下心的样子。妻子准备著丰盛的早餐,还将女儿平时爱吃的水果、糕点等分别装袋,足足预备了女儿个把月的水果零食,仿佛这不是送女儿去上大学,
这一次,亚鹰和我们聊《家风 门风:52栋里的故事》,有的只是让你心颤的温暖细节。  你可以读到儿子和父母之间至心的牵挂和关怀。贯穿全书,细节都真实得让人感叹,从为父母亲单独买房的原因,到搬到52栋教遥控器和热水器的用法,以及擦澡等等日常的生活情节——“想什么时候看电视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想买什么水果礼佛就买什么水果……总之,只要不出安全问题,一切都由老人家自己做主说了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