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澳大利亚动物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今5万~4.5万年前,袋狮与其他许多大型动物一起消亡了。它们是怎样灭绝的,这还是一个谜。包括袋狮在内的有袋类动物,以及另一种同样奇特的哺乳动物——单孔类哺乳动物,都是澳大利亚的独特物种。有袋类动物除了袋狮,还有袋鼠、树袋熊等,这类哺乳动物拥有哺育幼崽的育儿袋。单孔类哺乳动物包括鸭嘴兽、针鼹等,它们在后代繁殖方面最大的特性是卵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
  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成为有袋类动物的乐土呢?这大概与澳大利亚独特的演变历史有关。当4500万年~38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逐渐隔离开时,唯一随之隔离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类动物。之后,这些动物经历漫长而独立的演化,最终成为独特的种群。
  
  漂移的大陆
  
  距今1.3亿年前,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和南美洲等陆地彼此毗邻,共同构成了南半球的超级大陆——冈瓦纳。在冈瓦纳的边缘有一片呈带状分布的森林,自澳大利亚东南部起,穿越整个南极大陆,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形成一条“绿色通道”。各种动物都栖息在这片森林里,它们可以利用这条“绿色通道”离开澳大利亚进入南美洲。
  距今4500万年~3800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超级大陆冈瓦纳分崩离析,澳大利亚逐渐与南极大陆分离并一路向北漂移。澳大利亚向北漂移的过程至少持续了4000万年,其间尽管气候在“温室”和“冰库”之间交替变化,但总体上说,这块大陆没有发生大的地质活动,没有冰川活动,没有火山爆发,没有地震,享有天下无双的宁静(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一直向南漂移,经过漫长的演化后最终变成了一片冰雪天地,北美洲和欧洲大陆则遭遇了冰期的频繁光顾)。
  距今2300万~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宜人的“温室”气候,有袋类动物得以向多元化发展,火烈鸟、雷鸟等也大量繁衍。
  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气温降低,澳大利亚明显变得更干燥,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片森林逐渐被半干旱的草原所取代,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袋类动物因新陈代谢较慢,对能量的需求比个头相当的胎生哺乳动物少一些,因此很快在这片大陆繁衍,成为主流。而火烈鸟、雷鸟等则因湖水干涸,原本丰茂的植被变成草地,最终走向灭绝。这场淘汰赛中的幸存者随后大多变成了大块头,原因可能是体形大,能更多摄入营养相对缺乏的植物。个头相对较小的有袋类动物在澳大利亚也幸存了下来。
  距今5万年前,人类闯进了澳大利亚,这里的动植物分布状况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历史上,曾经同时存在多种肉食动物,包括袋狮、Thylacine(一种外形与狗相似的肉食动物)和塔斯马尼亚虎。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甚至不愿与鳄鱼、巨蜥等爬行肉食动物分享食物,最终全部从澳大利亚销声匿迹。
  
  古老的谜团
  
  
  在当今世界,人们只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才能看到单孔类哺乳动物的身影,但胎生的哺乳动物,比如具备飞行能力的蝙蝠,会游泳的懦艮(水生哺乳动物,俗称美人鱼),在澳大利亚根本就看不到。这不禁令人产生疑惑:单孔类哺乳动物为什么没有利用南极大陆桥的“绿色通道”离开澳大利亚?其他胎生哺乳动物又为什么没有从这条通道进入澳大利亚?
  考古新发现给这个古老的谜团找到了答案。
  科学家在阿根廷找到了一枚距今6300万年~6500万年的牙齿化石,证实它属于一只巴塔哥尼亚鸭嘴兽(这种动物曾生活在南美洲南端,现已灭绝)。这枚化石证明,单孔类哺乳动物极有可能曾经借由南极大陆桥往来于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之间。此外,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岛发掘出一枚古老的牙齿化石,被证实属于一种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古老的胎生哺乳动物。近期的考古发现也证实,其他一些胎生哺乳动物也曾在澳大利亚生活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单孔类哺乳动物,还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胎生哺乳动物,它们最终都没能够生生不息、持续繁衍。
  澳大利亚的另一个谜团是与有袋类动物相关的。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聚居地,但事实上,有袋类动物也存在于美洲大陆,比如侏儒型肥尾鼠、蹼足负鼠等。令科学家感到困惑的是:有袋类动物究竟是从何时起往来于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它们最初是从哪里起源的,随后又是如何迁徙的?
  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有袋类动物大约生活在白垩纪初期。最新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在血缘上更接近于南美的一种有袋类动物——山间小猴。这种山间小猴世代生活在智利的南部地区,块头大致与鼠类相当,行动十分轻快。假如袋鼠等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果真与山间小猴拥有共同的祖先,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在6000多万年前,从南美一路急行军到达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学者把单孔类动物、胎生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动物这三种哺乳动物的进化历程比喻成往返于澳大利亚和南美大陆之间的赛跑。单孔类动物因自身新陈代谢缓慢,对能量的需求低,输掉了在南美的“比赛”,最终只能在澳大利亚繁衍生息。胎生哺乳动物因新陈代谢水平高,对能量的摄入需求高,它们放弃了在澳大利亚的“比赛”,而在南美继续开枝散叶。而有袋类动物因新陈代谢水平和能量需求相对居 中,在两个大洲都得以幸存,尤其在澳大利亚的分布更为广泛。
  
  灭绝的命运
  
  距今5万~4.5万年前,袋狮在澳大利亚灭绝。致使袋狮灭绝的原因是什么?灭绝又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时间,与袋狮的灭绝时间几乎同时,这至少说明人类的活动与袋狮的灭绝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至于导致袋狮灭绝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科学家认为可能与气候变迁有关。
  澳大利亚的气候经历多次变化。距今5000万年~6000万年前,澳大利亚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潮湿、凉爽,整个大陆完全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之后,大陆逐渐向北漂移(向亚洲大陆靠拢),分别进入温带和亚热带高压地带,气候随之变得温暖而干旱,大陆中心地带水源日益干涸,动植物分布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以适宜干旱条件的物种为主。再往后,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澳大利亚经历了数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往复,气候整体上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一段时期内可能潮湿而凉爽,另一段时间内又可能遭遇亚热带干旱气候。
  尽管气候变化反复无常,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却始终以大型动物为主,这被认为比较反常,因为一般来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食物短缺,大型动物的生存会更加艰难。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型动物往往更能熬过饥荒年,原因是它们体内贮存有更多的脂肪,还能一次性地摄入很多低营养食物。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即使气候变化十分突然且变化很大,多数物种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它们大多在干旱时节迁出,待情况好转时再迁回原地。由此可见,气候变迁并不是导致澳大利亚大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是气候因素,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袋狮以及其他大型动物灭绝的呢?难道与人类活动有关?究竟是人类的过度捕杀,是人类带来的可怕疾病,还是他们对当地环境的过度改造?这么多大型动物的灭绝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还是在极短时间内猝然消逝的?所有的疑问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假如人类从未征服澳大利亚,这里的大型动物会不会繁衍至今?
  
  早期人类
  
  早在人类登陆澳大利亚之前,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大型动物已经习惯了双重饮食习惯,即:在雨水充足的时期,充分享受丰茂的水草;在干旱少雨的时节,勉强以树叶或灌木植物为食。距今4500多万年前,营养丰富的水草从这里消失了,生活在这里的大型动物并未随之灭绝,它们仍然靠有限的树木和灌木植物维持着生计。当人类踏上澳大利亚土地之时,由树木和灌木构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已经在整个澳大利亚广泛地分布开来。
  人类在征服新世界的过程中,总不忘随身带上十分有力的工具——火。自人类发现了火,他们的生活便处处可见火的影子。他们用火把照明、开道,用火捕猎。由于有了火,他们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最终来到了相对孤立的澳大利亚。一当人类到达,人类频繁地用火开荒,使生态系统很快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生活在这里的大型动物再也找不到足够食物维系生命。
  各种研究表明,面对气候的变化,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大都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澳大利亚,大型有袋类动物就极好地适应了干旱的环境。但是,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植被状况,最终因食物短缺将许多大型动物逼到绝境。
  大型有袋类动物的灭绝提醒我们,物种即便是适应能力超强,即便是久经考验,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走向灭绝。对现代人类而言,过于频繁地改造自然环境,很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因此,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避免重蹈覆辙。
其他文献
石墨相氮化碳由于其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及环境保护领域。文章简述了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机理及几种常用的制备和改性方法,归纳其在水处理中去除污染物方面的应用(降解有
与美洲的发现不同,属于“旧大陆”的非洲从古代起就为外界所熟悉,只是在中世纪被人遗忘而已。一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才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发现”了非洲,并进行了从沿海到内陆的
2005年年底,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组织组成的“零灭绝联盟”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794种动物即将绝种,其中包括中国的扬子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
目的:1现行板蓝清热颗粒质量标准不够完善,因此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其中薄荷脑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2板蓝清热颗粒由南板蓝根和薄荷脑两味药组成,薄荷脑不稳定,易
从海底喷泉喷出的墨黑烟柱很可能加速了铜器时代(公元前1700~公元前1500年,在石器时代之后,铁器时代之前)的进程。科学家最近报告说,地幔中的裂缝让极大量的重金属从地球内部上升到
日前发布的2016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中,新昌县经济发展潜力跃升至第9位。这一昔日的山城小县,为何能跻身经济发展潜力“英雄榜”前10位?新昌
在深邃的海洋深处,不少生物为了识别同类,寻找配偶和觅食,都有着发光的本领。从奇特的枝蔓交错的海醋栗到带花边的粉色海鳃,再到人们更为熟悉的鱼类和乌贼,都能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汉武帝刘彻.小名彘(zhi).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其母王娡,做过景帝时期的皇后。据说王娡怀刘彻时.曾梦见太阳落入怀中。刘彻4岁时
与人类一样,禽类也会患病毒性流行性感冒。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在鸡、鸭和野生禽类中流行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一种H5N1型病毒所致,该病毒具备非常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禽类感染后
最近,科学家在毛里求斯岛上发掘到了一大堆渡渡鸟(一种古代巨鸟)的骨骸,这些渡渡鸟的数量超过30只。科学家希望从这些骨骸中能拼出一具完整的渡渡鸟骨架,因为迄今为止还未找到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