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新解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措施从农村转向城市刻不容缓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旨在面对经济增长存在的下行压力,用“稳中求进”严防潜在风险。但仔细研读会议内容后,发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平衡问题,如:重农村,轻城市;重宏观、轻产业;重欧美,轻周边。这些问题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的未来战略。
  
  民生措施应向城市转移
  
  在金融和投资上,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提到的“合理增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预示2012年的货币政策不会像2011年那样紧。
  
  会议提出“将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将改善民生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值得关注。会议还指出,要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但笔者认为,民生举措应强化普惠性,让更多民众切实感受到,而不应仅仅将一些低收入者打造成唯一群体。必须注意,城市职业人群扮演了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这些年,中国最重视的就是农村工作,农民已经感受到政策的实惠,但在城市,职业人群却还没有感受到,因此,中国的民生措施从农村转向城市刻不容缓。
  
  宏观管理应转向产业扶持
  
  关于产业与经济模式,一方面要避免掉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另一方面要从宏观管理转向产业扶持。要摆脱“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除了预防海外金融洗劫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产业上发力。拉美、东南亚不少经济体没有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其原因之一,就是“殖民地经济模式”,仆人的收入永远超不过主人。否则,中国经济再上台阶很难。
  
  当前的中国经济被外资控制的风险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还在加强,如何改变这种依附体系,必须从战略上进行思考。中国经济再发展问题不在于宏观,而在于产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缺乏产业经济学人才,不能有效发现和挖掘出自己的独立产业。
  
  本次会议有一些老的提法,比如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等。但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详细的部署。笔者认为,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所有行业进行拉网式摸底,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扶持。
  
  本次会议上首次提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拥有14个陆地邻国、6个海上邻国,与这些邻国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最大,位置又居中,如果建立自贸区,对于中国经济必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先陆上后海上;先小国后大国;先贸易后工业。中国与邻国发展好了,就可以形成“众星捧月”效应。中国应从“东亚”、“亚太”等战略短链中淡化出来,转向更庞大的 “中华经济圈”战略。
  
  * 作者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中国大趋势》作者
其他文献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可导致孕妇及围产儿的并发症,危害孕妇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1].为研究GDM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的影
期刊
口腔颌面部骨折是指口腔颌面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后导致骨折发生,尤其是面中部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1,2].患者受伤后,面部会出现肿胀变形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
期刊
英国统计局日前宣布,英国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出人意料地降到两年半来的新低,达到2.8%。同时,零售价格指数也从上月的3.5%降至3.1%。当地经济学界纷纷指出,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不仅大大缓解了政府的通胀压力,还为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英国上月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特别是石油价格的骤降。受欧债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出现明显不景气的迹象,大宗商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