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开发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并实施一套满足学生“真实性学习”需求的拓展性课程,既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程发展的需要。借助研学活动为载体的“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笔者所在的团队依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结合区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确定课程目标,搭建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在“行走历史”过程中认知、触摸历史的脉络;以“启——行——晒”三个环节落实课程实施与评价,引导学生在“花式课堂”学习中理解、体悟历史的宽度,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认识现实和构建未来。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
  一、 审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思考
  (一)学校层面
  Q校自2018年9月成为上城区首批“行走德育”示范学校,在德育拓展性课程建设上收获颇丰,但是定位于知识类的拓展性课程却极少。在“提质强校”的大背景下,基于现有的学情和区域特点,让“真实性学习”成为Q校教育教学的突破点,因此,架构“行走历史”课程将成为Q校发展的亮点之一。
  (二)教师层面
  从现行的教材所涉及的史实内容繁多,编排上又十分条约,课时尤少得可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完全被教材所束缚,缺乏教学的自主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赋予历史教师课程内容的自主性,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教师专业水平及课程意识。
  (三)学生层面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作为一门“相对薄弱”的学科,未能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同时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不具备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储备,所以在课程中难以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分析、理解。“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恰好为学生提供平台,将身边的历史资源与课本知识相融合,形成清晰的历史视野。
  二、 行动:“行走历史”的实践探索
  (一)“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拓展性课程“行走历史”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书本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综合应用的机会。以《朝圣之路》这一课为例,课程设置就是希望学生将《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具象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设置任务单,将原本无感的书本,变成可触碰的遗址公园,让学生在每一次挑战和学习中,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形象化地认识真实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二)“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课程架构
  “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我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根据拓展性课程的特点,广泛挖掘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基础课程有机整合,利用春秋游时间做整体性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社团课时间,招收具有一定历史兴趣的学生,开展深度化课程。以《朝圣之路》为例,以现代人M穿越到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体验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产生活为主要线索,做出顶层架构,由社会组组成项目组,对此课程在顶层架构下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策略设计、评价设计。
  1. 三层目标设计
  “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目标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总目标,即对“行走”目的地与教材中的知识形成“共识”。以《朝圣之路》为例,总目标即以良渚为例,认识中国文明实证,通过“花式课堂”学习中对比寻踪、研学探究、項目体验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理解5000年前良渚庞大的古城、人口及成熟的水利系统、最初的稻作农业及先进的技术,体悟良渚发掘证明的中国文化自信,明白行走历史的目的,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中华文化底蕴的传承。
  根据总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落实在实践课程的和子课中。
  2. 情境内容设计
  “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内容可分为三个情境课程。第一情境为导学课中与课本知识的串联和引导,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的主题,明白活动学习的目的、安排,引发学生对“行走”目的地的兴趣;第二情境为“行走”目的地专属设计的情境探究任务单,创设情境体验,进行实地探究;第三情境是实际成果的展示,进行任务驱动式的综合性学习汇报。
  第一情境内容:
  以《朝圣之路》为例,第一情境导学课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拓展,可以是知识的碰撞思考,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深化。如《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知识恰好和良渚文明得到印证,可以将课程标准中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借助相关的史料,相互印证,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事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地寻找课本中的真相。
  第二情境内容:
  通过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的挖掘,结合历史拓展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本次行走课程的研学探究任务单,进而确定《朝圣之路》体验式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
  第三情境内容:
  拓展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让学习真实地发生”。项目化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形式,以《朝圣之路》为例,我们设计了“良渚古城”再现的主题真实性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综合性任务,并以小组PK展示的方式,进行现场情境答辩与评价。
  (三)“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实施
  “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应当紧扣历史与社会学科标准和历史资源特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根据课程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推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以“启——行——晒”三个环节进行课程实施。启,即为启动课(导学课),由老师对相应课程进行解读,做好知识铺垫与迁移;行,即行走课,学生根据任务单内容,由教师带领前往学习地点,以目的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晒,即展示课,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对“行走历史”具体课程就行走任务驱动的综合呈现,展示自己的课程收获。   在实施过程中可发挥历史学科优势,针对性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时空情境 构建时空观念
  以《朝圣之路》为例,在导学课中,将史前时代重要年代顺序以年代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制作,同时创设不同时代的人物,在课程中让学生演绎说明,理解时间纵向上的区别,同时创设同一时间,不同古代文明人物,让学生进行演绎,理解横向空间上的差异。在行动课中用穿越的方式,穿梭同一时代三个良渚重要地点,同时理解时空观念。
  探寻遗迹宝物 辨析史料实证
  以《朝圣之路》为例,在行走课中让学生实地探寻遗迹宝物,设计真假宝物资料说明,利用游戏的方式,相互验证辨析史料的真伪。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提升史料收集、整理、辨析的能力。
  利用图片呈现 具化历史解释
  以《朝圣之路》为例,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城池的修建如何利用相关材料,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故选择用图片的方式,将建造过程一一呈现,从而将复杂难懂的历史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解释,加深理解。
  体验千年生活 激发家国情怀
  以《朝圣之路》为例,自选项目中有关于5000年前良渚一日生活体验,从衣食住行进行分析说明,学生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学习,领悟家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
  (四)“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促进拓展性课程有效开展与实施的手段,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情况是隐性的,为此Q校选择通过课程学业评价来展现。本研究采用纸笔测试与过程性评价两种方式。纸笔测试直接融入基础学科测试中,安排了研学单的题目及开放性设计题,过程性评价则在课程结束后安排,见下图。
  同时,我们还采取成果性评价,对展示小队的内容进行打分,分为演说和作品部分,同时安排了低年级学生来观摩,加强互动性。
  三、 思考:研究成果的延伸展望
  (一)明確“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主题,强调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
  帕克·帕尔默说,与其放一堆沙在学生面前,不如给学生一粒沙砾,让学生去学会观察和思考。以《朝圣之路》为例,学生齐某某在行走课时探究“玉”篇章时,对玉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单独前往良渚博物院进行了深入了解,查阅相关文献,成为一位研究玉琮的“小专家”。这也许就是行走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实地探究活动来学习,通过历史学科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二)“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主题,加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
  在“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相关活动,拓宽拓展性课程主题,这有利于拓宽研究主题的宽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深研究主题的深度。在“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行走的过程中,学生碰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或独立完成或同伴间协商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以《朝圣之路》为例,在“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中,学生管某某在小队完成“良渚古城”模型中,为了阐释古城墙修建的原理,组内合作前往浙江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这种自主式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是核心素养能力的增强。
  (三)做好“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建设,保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可持续性
  “行走历史”立足点在历史资源,动力在行走。杭州历史资源丰富,因而可选择的课程主题多而杂,应该梳理其脉络,更好地将“行走历史”拓展性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机结合,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设计阶梯式螺旋上升式课程,保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在交流展示中博采众长,加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力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分享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从中总结收获与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与需改进之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既获得成就感,也能通过他人的展示分享,实现互学,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改进,扩大同伴效应。
  参考文献:
  [1]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佚名.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J].基础教育课程,2017.
  作者简介:
  陈晓波,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一体化手术室的管理模式.方法 对一体化手术室实施“五专”管理模式,即专科手术间管理、专科设备管理、专科器械管理、专科手术配合管理、专科质量管理,建立一体化手术室标准化管理系统.结果 一体化手术室设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流程优化,手术配合质量提高.结论 对于一体化手术室实施专科化、标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手术运行效率及效益。
术后患者常需要留置很多引流管,如T型管、胃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这些引流管一般放置2~10d不等,甚至更长.保证引流通畅以及防止导管滑脱是术后护理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别针和橡皮筋将引流管固定于床单上,其缺点是不规范,分步骤进行,耗时费力;安全性差,易刺破皮肤及引流管造成感染.据美国疾病控制防御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罹患传染病80%~ 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
目的 探讨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焦虑相关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即将行手术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术前的焦虑状况,并于术后3d及出院时调查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分析焦虑相关因素及焦虑与术后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焦虑4例,中度焦虑32例,重度焦虑44例;尿潴留:发生者29例,未发生者51例;恶心呕吐:发生者54例,未发生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路径。系统论是一种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高考卷区域地理分值和试题难度较大,而且最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区域地理内容不仅是高考试题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资源,因此如何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效果成为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系统论;区域地理;深度教学;核心素养  近几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胸腔镜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选取10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胸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2例并发肺不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试产的观察及护理要点,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确保母婴安全.方法 对38例瘢痕子宫妊娠经阴道试产产妇的阴道试产条件、产程观察、护理及分娩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29例,成功率为76.31%;剖宫产率为23.69%,其中出现先兆子宫破裂1例.结论 产前的可行性评估、心理护理,严密的产程观察,早期识别先兆子宫破裂,是瘢痕子宫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的
目的 运用护理心理学探究医患矛盾中患者的心理行为.方法 选取了36例有护患纠纷的患者(研究组)和36例没有护患纠纷的患者(对照组)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和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态度(2/36比29/36)、技术能力(11/36比28/36)、对隐私的保护的满意程度(8/36比22/36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1],全世界面临着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短缺.人力缺乏直接导致护理工作量难以保证,降低护理服务质量,增加住院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率[2-4].因此,促进临床护理工作量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为护理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使有限的护理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日益增多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为护理成本核算提供重要参考5-8.本文就护理工作量化管理的相关内容综述如下.关键
目的 通过运用盖洛普Q12问卷调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职业环境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及对策.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 078名护理人员,采用盖洛普Q12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45份,回收率为97%.护理工作环境测量中“工作很愉快”的占59.71%,10.33%的护士感觉“不在状态中”或“很不愉快”.不同年龄、科室、职务护士职业环境认可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目的 探讨麻醉前认知干预措施对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方法 将气管插管全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由麻醉专科护士于麻醉前1d及麻醉诱导前,对其实施全麻相关知识、全麻过程、全麻苏醒期的感觉和不适、怎样和麻醉医生合作的认知干预,对照组患者由手术室护士常规访视,比较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躁动52例,轻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