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也许是成长的契机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i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天的妈妈晓丽身材苗条,瓜子脸,大眼睛,长睫毛,皮肤白晰,容貌秀丽,却满面愁容。谈起现在的生活,她觉得一个人带孩子生活好难。迫于生计,她出去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装修工地上做一些抹灰刷白的粗活,她感觉自己有时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
  晓丽泣不成声地说:“如果他(丈夫)活着,是不会让我受这么多苦的!”她回忆起去年自己生日那天,丈夫和女儿天天悄悄给自己搞了一个创意庆生会,那一刻自己感到的是惊喜和幸福……很快她又说:“他言而无信,他说要永远爱我一生一世,却无情地扔下我们……”。她被悲伤、愤怒、委屈、无力等情绪吞噬着。

接纳丧亲,处理哀伤


  面对晓丽强烈的复合情绪,我运用“空椅”技术进行了情绪处理,引导她从心里接受现实,原谅丈夫的“不辞而别”,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力量。咨询结束时,晓丽觉得好受多了,也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
  经过第一阶段的几次咨询后,晓丽的饮食、睡眠有所好转,情绪也逐渐平稳,可以中断曾经在心里反复出现的心理创伤经历,使创伤记忆不再闪回,逐步恢复到有逻辑、流动而鲜活的思维和情感中来。

了解自身状态,回归母亲角色


  咨询的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引导晓丽母女进行角色回位,各司其职。
  咨询师用TA沟通分析理论中的结构分析图表,让晓丽了解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3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即父母的我、成人的我和儿童的我。
  “父母的我” 是一个人从父母或者是其他具有父母般影响力的人那里学习、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
  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不仅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且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也是这样。
  “成人的我” 是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能够用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进行反应,拥有客观处理事件的能力。
  “儿童的我” 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孩子气的方式、想法和感受,进行表达或幻想。当然,“儿童的我”最优的价值是创造力。
  这种咨询方式引起了晓丽极大的兴趣,她渐渐地察觉到:自己在地震灾后展现的是“儿童”的自我状态,而天天展现的是“父母”的自我状态。面对天天不得不承担“父母”的自我状态这样的心理现实,晓丽陷入沉思,久久不语……
  咨询快结束时,她抬起头急切地问:“我该怎么做?”我用平静的语调对她说:“不急。回去以后,先体验一下,找找做妈妈的感觉”。
  后来的几次咨询,我们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一次,晓丽很着急地告诉我,天天近来总爱哭,她很奇怪一向坚强的天天为什么会这样。看到她担心的样子,我暗自庆幸,她终于回归母亲的位置,开始关注天天了,而天天也开始回到孩童的位置了。随后,我们专门讨论了“天天为什么总爱哭”的话题。晓丽逐渐理解到,天天从小一直是被奶奶和爸爸照顾长大的,爸爸和奶奶去世后,为照顾妈妈,天天不得不把自己的悲伤压抑下去。
  现在自己的情况有所好转,回到妈妈的位置,孩子才有时间释放自己的悲伤。我告诉晓丽,哭是天天哀伤疗愈的开始,她这时候需要妈妈的接纳、安抚和照顾。

重新适应,规划未来


  随着咨询的进展,我和晓丽开始探讨她未来的生活规划和相应的行动方案。
  晓丽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想重新组建家庭,但女儿天天不愿意妈妈交男朋友。此外,晓丽反馈天天最近很不听话,有时撒谎,向亲朋好友要钱,还不告诉妈妈。这些都让晓丽很担心,怕她走上歧路,对不起资助她们的好心人。
  对晓丽的焦虑情绪进行处理后,我们开始用TA溝通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晓丽发现:“当前我的男朋友和女儿天天之间就像两个孩子在打架,他们两位都进入了‘儿童’的自我状态,像争夺同一个喜爱的玩具似的,而我这个‘玩具’分身无术,还妄想把他们都安抚好;但我无力做到,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才被他们拉来扯去,搞得精疲力竭。”
  晓丽必须拿出勇气挑战自己,让自己成长起来。当时我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晓丽:我愿意成长,但我不知道做什么?
  咨询师:首先,确立自我,你可以尝试用“在这个事情上听我的”这样的话,试着稳定自己的内心;而且一旦这句话说出去后,不管他们怎么闹,你都要温柔坚持,让自己成为这个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其次,用更有效的方式让男友归位“成人”的自我状态,像一个成人一样接纳孩子的现状,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包容。再有,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每天不管多忙,也要拿出时间陪天天聊天,聆听天天在学校和小朋友的故事,聆听天天的喜怒哀乐,让天天感受你关心她,感受到不管谁闯进你们的生活,都剥夺不了你对她的爱,天天不那么紧张了,她才会逐步接纳你的男友,接受现实。
  对这三点建议,晓丽很认同,只是对自己能否做到信心不足,但她愿意尝试改变。
  我告诉她,在经历重大的丧失之后,她一路走来,在生命处于困境中仍然不断寻求解困之法的韧性,让我特别感动;我相信她会不断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做出最优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经过三阶段的咨询,晓丽的生活状态有了可喜可贺的进步,虽然她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她更多的努力,但这毕竟是她走出悲伤、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咨询结束后的反思


  TA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Berne)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它是从心理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与改变。
  由于TA沟通理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便于帮助晓丽更好地觉察自我状态,增进“自知”;同时也可以通过晓丽的变化,带动天天更深刻地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进行交往的,帮助她们母女改进沟通方式,促进其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重症H1N1流感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结局指标,为早期诊断曲霉感染、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重症H1N1流感合并IPA患者64例,并选取同期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单纯重症H1N1流感患者5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起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资料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合并IPA使得重症H1N1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51.6%比32.0%,P=0.036)。重症H1N1流感患者曲霉感染的发生与患者
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是直肠与阴道之间由上皮组织覆盖的病理性通道。RVF的临床症状与其瘘口位置、瘘管大小、病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表现为阴道排出气体和粪便,可伴有会阴部疼痛,阴道恶臭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RVF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多样,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直肠推移瓣修补术是治疗单纯性RVF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现报道本院1例直肠推移瓣修补术治疗的RVF病例,并文献复习。
“你家孩子谁来带?”“爷爷奶奶是不是照顾孩子的主力军?”当下社会,更多女性步入职场,年轻夫妇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小孩,祖辈父母参与孙辈养育的现象已成常态.据统计,在大中城
期刊
“今天是我打卡控糖的第537天,但是我好像已经不再是‘控糖’,而是‘恐糖’”。  小m是一名公司白领,像很多爱美的年轻女孩一样,钟爱各种化妆品和漂亮衣服,经常通过一些视频或社交平台学习美妆护肤和时尚穿搭,希望为自己的颜值和气质加分。  大约两年前,有明星公开了保持年轻的秘诀—抗糖化,直言自己戒糖多年,随后越来越多的明星也坦言在戒糖。“糖分会令肌肤老化、失去弹性”“吃糖会长皱纹、长痘痘,身材也会走样
期刊
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自2016年3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起,全国各省市公安部门、妇女联合会等都不断颁布各类文件、制度、细则等,向社会大众普法宣传“家庭暴力”是违法犯罪的,是明文禁止的行为。  但近年来,尤其是在每年的11月25日“世界反家庭暴力日”宣传之时,我们仍能看到因受到家庭暴力受虐甚至致死的
期刊
目的 探讨多学科模式下早期分级呼吸重症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6月3日至2020年3月31日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共236例,随机
目的 研究方格星虫体壁肌肉和体腔液中的矿物元素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生境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方格星虫体内矿物元素开发利用和沉积物内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在
由美国著名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创伤心理主题电影。该影片讲述了李·钱德勒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三个亲生儿女葬身火海,和妻子离婚,从此一蹶不振的故事。围绕李,该影片描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体表现及走出该障碍的希望。那么,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它又有哪些表现呢?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表现  影片伊始,就用大量的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李怪异的行为举止:在波士顿无休止地做着各种杂活,却面
期刊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儿童期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是一种特殊的哮喘形式。CVA患儿常有高气道反应,约30%会转变为哮喘,其发病机制与呼吸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和免疫功能低下有关[1~5]。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表达与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CVA患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10日期间在安徽省三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共收集5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2例,中位年龄为39岁。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共30例。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患者咳嗽、咳痰和乏力等症状更为常见,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的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101个/μL)显著低于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中位数167个/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