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载体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xpsi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疗法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有效且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方法。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s,LVs)因其能够稳定地整合相对较大的外源DNA,并且有效地转导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已在免疫治疗中显现出巨大潜力。临床应用对慢病毒载体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需要对最终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其纯度、效力和安全性。其中慢病毒载体的定量检测是产品研发和质控的关键环节之一。文中总结了LVs定量检测的现有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P24酶联免疫法(P24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24 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可调电阻式脉冲传感(Tunable resistive pulse sensing,TRPS)和病毒计数仪(Virus counter,VC),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对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拉康虽未对人类主体的自由问题进行过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但对于自由问题的关切实际上一直贯穿其学说的始终,并且在其伦理思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思辨进路,拉康以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为基础,通过构想主体生成或"主体化"的三个环节——异化、分离与穿越幻想,以其独到的视角阐述了人类主体通过一系列辩证过程逐步走向一种独特自由的可能,同时也揭示了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实践所具有的伦理意蕴:这种独特的自由正
以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即“双高”)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处在快速发展中,其动态行为和运行特性正发生深刻变化,在多时间尺度上的功率-能量平衡面临重大挑战;而储能可有效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满足系统多时间尺度平衡需求。本文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功率-能量平衡的主要挑战出发,归纳常见储能技术的关键技术特征,探讨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潜力;梳理储能应用功能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趋势,提出一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出台一系列纾困帮扶、惠企让利政策,中小企业信心不断恢复。据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
期刊
目前,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应用较为广泛,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次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也有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其体现有着高效环保、智能性高、灵活度高、可靠调峰等特征。文中以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现状和“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方向以及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据《果树资源学报》2021年第3期《3种植物提取物对梨叶黑斑病菌抑制作用研究》(作者高小宽等)报道,以梨黑斑病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盘法、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病原孢子萌发率方法,研究了三七、五味子和银杏3种提取物不同浓度对梨叶黑斑病病原菌的抗菌活性。
期刊
本文介绍北京化工机械厂根据引进日本旭硝子公司的AZEC—M单极式离子膜电槽的制造技术,自行为锦西化工总厂试制了4万t/a烧碱装置的电解槽(简称小单极电槽)情况。在旭硝子制造基准和检验基准的基础上,编制了AZEC—M离子膜电解槽的制造技术条件,并在日方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了转换设计。工作母机除个别专用引进外,绝大多数为自制,其原材料国产化率达90%以上。在电槽制造中诸如底架;阳、阴极、气液分离器、可挠铜
期刊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政务审批服务中出现一种创新做法,提出兜底办理的工作口号。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风格,扩展到常规性和法定性程度较高,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小事”之中。为了实现集中力量办小事,地方政府采取科层动员的创新模式,其行动框架与公共部门的常规化改革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在特区特办、超常规目标牵引、平台嵌入和内部评估等四个维度。科层动员的创新模式,是针对世界各国官僚科层制共同弊病的中国方案。兜底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愿景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来,关于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变革和挑战被广泛研究和深刻认知。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新能源将成为电量的主要提供者,电网侧从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向微电网、柔直电网等多元形态并存转变,负荷侧由单一用电向发用电一体转变,电力系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