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观风云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2004年11月9日,在法属圭亚那的欧洲航天中心,阿里安5号大型运载火箭的固体助推火箭进行了点火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试验有助于阿里安助推火箭研究与技术支持项目的早日完成。  这次试验的重点是验证了几项重大的技术问题,如确认焊接而成的稳定翼的结构、鼻锥部的设计及其材料、内表面的热防护层、携带不同推进剂的复合结构、减轻推进剂的重量等,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期刊
2002年7月1日正式组建的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由四部、南京晨光集团公司、17所、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现有正式在职职工5000余人。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按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总体要求,以“研发形成合力,总装形成规模”为目标,实施“项目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打造开放式学习型研究院。建院两年多来,航天科工四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
期刊
96宇宙中有多少个星系?    宇宙中有多少星系,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说800多亿个,有说1000多亿个,有说1000~2000亿个。  1995年,天文学家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北部外空进行了观测,估算出宇宙中大约有800亿个星系。3年后,即1998年10月又对南部外空进行了观测,估算出的宇宙星系数量达1250亿个。  为什么两次观测的数字相差这么多,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哈里·弗古森
期刊
2004年的世界航天活动非常活跃,而且发射成功率相当高,尤其在空间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影响十分深远。欧洲、美国和中国都相继顺利发射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以及“探测”2号卫星、“雨燕”号科学观测卫星,特别是欧洲的“火星快车”火星探测器、“SMART-1”月球探测器,美国的“星尘”号彗星探测器、“勇气”号火星漫游车、“机遇”号火星漫游车、“卡西尼”
期刊
9月25日,已在太空遨游27天的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平安返回地球家园,成功回收,为此次任务的完成划上圆满句号。  今年8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这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统一组织下,五院飞行测控人员与地面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密切配合,对卫星进行了在轨测控。  根据任务要求,这颗返回式卫星对轨道控制精度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五院飞控试
期刊
曾经亲眼目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9月27日,再次见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0次发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上太空征程。这是中国发射的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也是长征火箭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第38次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人向国庆5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1996年10月20日,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
期刊
为了加强航天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使新进员工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科研生产、民品开发等领域的基本情况,突出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增强新进员工的凝聚力以及献身航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主办、中国宇航学会具体承办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京区)2004年新进员工培训”活动于9月24日在京隆重举行。    由于本次培训活动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举
期刊
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无论是在神舟飞船四次的无人飞行试验发射,还是在首次载人飞行试验发射中,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席摄影师,已年届花甲的田锋同志总是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在神舟飞船发射首区紧张地忙碌着。  在发射首区拍摄神舟飞船的发射过程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在飞船和运载火箭的装配、调试、测试、船箭结合、转运和上架等一系列工作程序中,既要拍到理想的照片,又不能影响或干扰现场工作。  在
期刊
一根黄瓜三斤重,一个青椒一盘菜……通过航天育种生产的太空蔬菜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我们对神秘太空有了更多的期待。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人类能否生产出征服疑难疾病的药物及对人体健康具有独特作用的太空食品呢?  为拓展航天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促进航天生物产业化的发展,2002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起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生物试验室,这个由十多名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机构,以采用航天生物技术生产名贵、
期刊
2004年6月2日至11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第47届年会”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举行。在为期十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德国等联合国外空司的60多个成员国的代表,分别就空间技术给全球卫星通讯、自然灾害预警、农业及医药新品开发、人类生存环境净化等带来的附加利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生物实验室主任、航天生物专家谢申猛博士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