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意的恐吓,给孩子埋下恐惧的种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岁的明明在游樂场充气城堡玩得很开心,妈妈提醒他要回家吃饭了,提醒了几遍之后,妈妈不耐烦了,对明明说:“你不回家,妈妈再也不带你来了!”明明听了之后,赶快哭诉着说:“不要,妈妈不要。”
  孩子把大人的话当作耳旁风,不听话的时候,家长难免用恐吓的方式,类似于:
  不刷牙,你的牙齿就会掉光;
  不睡觉,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你不听妈妈的话,不要妈妈,妈妈明天就离家出走;
  ……
  恐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身心影响来看,恐惧需要消耗人体更多的肾上腺素,激发人体保持紧张状态的生理物质。当肾上腺素不够时,人体的多巴胺会转化成肾上腺素。多巴胺是增加人快乐感的物质,久而久之,快乐就会失衡,增加紧张不安,抑郁递增。

恐吓给孩子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第一,被恐吓的孩子,自尊感丧失,体会到深深地被遗弃的恐惧,长时间处于绝望的边缘。心理学家Fonagy提出,孩子会先发展出等同模式,外部现实和内在世界的主观体验简单地等同,因此孩子会认为,如果父母遗弃我,我就是应该被遗弃的。
  ●第二,被恐吓的孩子,内心敏感脆弱,外在一点儿刺激,例如别人的批评,他们内心会呈现防御和进攻的状态,极力地想要维护自己;在恐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反社会人格比例非常高,他们把对于父母的恐惧,迷散性地投射到人际关系中,认为周围的人就像恐怖份子。
  ●第三,内疚和羞耻感伴随他们长大,他们会认为自己没用,是父母负担,生到世界上就是来受苦的;或者自我憎恨,父母为什么生我,最好不要生我,我总是带来麻烦!
  ●第四,被恐吓的孩子,往往掌握了父母的雷点,他们经常用任性对抗父母,心理上的不服感让他们的叛逆心理更重,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

怎么避免孩子耳旁风的情况,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呢?


  1首先要了解孩子“耳旁风”的原因。可能孩子在为某事情生气而消极对抗,与他沟通;或者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拖拉,他们预先已经知道,反正爸爸/妈妈还得再叫我好几遍。可以尝试用提醒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还有十分钟就睡觉了,让孩子有缓冲。
  2正面与积极行为反馈。国外有一项心理研究,小朋友被分成A,B两组,他们分别进入一个有吸引力的玩具的房间。研究者对A组小朋友说:“不能玩这个玩具,否则打断你们的腿!”恐吓的威力似乎不错,没人敢玩。对B组小朋友说:“不能玩这个玩具,因为要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保持完整很重要。”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A组的小朋友再次进到房间中,触犯规矩的有九成,而B组小朋友只有三成。因此,强调行为的积极意义是引导孩子的长久之计。
  3不要直接攻击孩子本身。“你太没礼貌了!”“你太不懂感恩了”“你太笨了!”……这些攻击孩子本身、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的行为,使孩子无法区分自我与行为表现,于是认为我就是坏的、不好的。
  4让孩子探索内疚感,自我约束其行为。父母也可以训练孩子同理心,告诉孩子当他得不到回应时,他会伤心着急,同样,如果父母叫他没有反应,父母也会着急。
  恐吓让孩子听话,只有暂时的效果,但是有很深远的副作用。
其他文献
基础篇  允许接纳焦虑  焦虑是面对威胁时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疫情当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的情况。要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要允许它们存在;也要理解它们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程度会逐渐减轻。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提高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保持生活规律  虽然在休假,但尽量保持跟平时一样的规律,睡眠、进食、运动
期刊
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在房间内进行适宜的活动。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  人类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觉察、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  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花点时间
期刊
积极调整自我认知,堅定战胜病毒的信念  人的情绪往往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当坏情绪来临时,请告诉自己停下来,此时务必避免沉浸在不良情绪中,否则你会陷入到负面的认知和情绪循环中难以自拔。  人类的心理防御机能包括多种应对方式,恐惧和害怕提示我们遇到困难要逃跑,但过度的恐惧和害怕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面对此次疫情,居家隔离者需让理性战胜感性,化被动消极为积极升华,与其反复想自己多么倒霉,不如想想自己尚在观
期刊
第一种 概念澄清式的提问  通过摄入性谈话,咨询师发现了问题,因此要去进行概念澄清,这个提问可以是“你想通过你肯定被传染了,这句话说明什么呢?”或“你想表达的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通过提问,咨询师准确把握求助者所使用的那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他所遇到的问题,内心感受,情感等等。这对于后续开展对他具体的心理帮助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种 探索假设的提问  通过提问,可以动摇求助者原有坚信的一些想法和信念
期刊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个墓碑上刻着“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也经常被现在的人们挂在嘴边。在这里“安慰”是医护人员具备的一种人文态度。在护理模式中,除了每日常规的护理操作技术,“安慰”更是体现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给女性带来多重身份的转换
期刊
考虑一下怎样可以最好地管理自身压力,下面是一些帮助你管理压力的建议:尽量规律作息  尽量抽时间吃饭、休息和放松,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尽量保持合理的工作时间,不至于太筋疲力尽,因为我们还要继续跟疫情作斗争。主动交流沟通  主动与同事交流,说说你的不安和担心,也了解他们的情况,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有空也可给家人、朋友,或其他值得信赖的人打个电话,说说你的情况,获得他们的支持。客观评价自己  当我们面对的
期刊
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病毒疫情的情绪反应及态度,也会不由自主地习得父母的应对方式。因此,在面对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我们父母应及时觉察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在孩子面前尽量呈现出稳定、积极而有力量的一面,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规律有序的生活  规律有序的生活是保持心理内在稳定的重要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危机,我们首先需要做
期刊
每逢佳节,酒是走亲访友必备礼品;亲朋好友欢聚一席,话旧叙今,酒是必不可少的表意传情之媒,如果不善言辞,则一切浓情厚意“都在酒里了!”关于酒,国人对它的感情,那真是“说多了都是废话”,基本已是融进血液里的衷爱了。  我国自古崇尚饮酒,并作为文化欣然传承。历史上酒被文人名士诵咏不绝,遗留无数名篇名句;及至今日,社会上对酒的评价仍是以褒扬为主。比如认为酒能激发灵感和才智,一分酒一分才;能借酒识人,酒品即
期刊
具体化技术  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但有重要的意义,作用很显著。有疫区的人告诉你:疫情太恐怖了。此时你一定要把它具体化。“你说的疫情太恐怖具体指什么?”这就是具体化,有些人是告诉你他身边有很多人都生病了甚至死了,你一定要把它具体化,“你身边都有谁生病了?去世的是谁?”通过具体化,把被这个人无限夸大的事实还原回来。如果人们身上有重物,那个重物是一个钥匙链儿,人们是扛得起的,能承受的,但如果过度概括,负
期刊
这次前来咨询的案主小A正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小A是一个很自律的学生,他做事情时遵循原则与规则,注重对生活的规划。他的成绩位于年级中等偏上的位置,进入高三之后,他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制定了强度较大的学习规划。特别是对数学学科,他制订了更多的学习计划,因为他自己很喜欢并看重数学学科,他希望自己的该科成绩可以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在进入高三的近两个月里,他常会出现在数学考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