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创新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研究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保体系对金融资产、金融服务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尽完善的大背景下,基金筹资渠道、基金保值增值、社保统筹层次、社保经办服务、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问题仍较突出,亟待寻求社会保障发展的金融“解码”。这就需要准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社会保障发展的结合点,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投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等一系列金融创新路径逐一解决社保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金融创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
  中图分类号:C913;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055-06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保体系产生了对金融资产、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作为金融危机的扩展与延伸,欧债危机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新思考。可见,社会保障改革已与金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应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综合考量。因此,研究金融创新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保完善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
  金融与社会保障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对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个运行平稳、产品多样、风险分散的金融市场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社保引致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社保体系完善,如此的良性发展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社保引领金融市场发展
  社会保障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可以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保险基金可以提供稳定的投资资源,其负债期较长,可预见性极大,能提供相当数额的长期资金,是稳定的投资来源,有利于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改善资金结构。最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倡导市场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有利于引导市场投资行为、改善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有效性,有利于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技术提高。
  (二)金融反哺社保体系完善
  一个运行平稳、产品多样、风险分散的金融市场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第一,金融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保险基金收缴、发放、结算、保管等中介服务,是实现社保资金有效管理的关键节点[1]。第二,金融机构是社会保障资金运营管理的核心部门,是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必然途径。第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机制,能够化解和分散管理的风险点,极大的提升社保基金风险管理水平。第四,社会保障发展引致的金融创新也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产生极强的反向激励,是社会保障体制创新的较强动力。
  二、社保发展问题与金融创新机遇
  近几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特别在基金缺口与筹资渠道、基金规模与保值增值、覆盖扩面与统筹层次、需求增加与服务滞后、体制缺陷与历史重任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寻求社会保障发展的金融“解码”。而对金融体系来说,这也是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基金缺口大而筹资渠道窄
  基金缺口与筹资渠道的矛盾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社保水平低、基金缺口大,而同时存在筹资渠道狭窄,很难提供充足、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以提升社保水平、弥补基金缺口的现象。
  表1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当年GDP比重
  1.基金缺口较大。近几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各项保障待遇的标准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始终无法掩盖我国社保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的现实。如表1所示,截止2011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占GDP比重仍不足4%。即使是全口径统计的社保支出也远不足GDP的10%,与发达国家动辄25%以上的水平相比,属于极低型。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逐年扩大。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703亿元,空账额从2010年的1.7万亿元上升到2.23万亿。而社保制度征缴扩面的迅速铺开也加剧着收支缺口增大的风险,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重养老金的支付负担。
  2.筹资渠道有限。与之相矛盾的是,当前的社保基金筹资渠道依然面临较大局限。为了弥补基金缺口,除了财政拨款、企业缴费、个人缴费这三个常规筹资渠道之外,政府在减持国有股、提高征缴率、发行彩票等辅助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还有很大距离。截至2011年底,财政资金累计拨入4919.79亿元,累计转持境内国有股份1036.22亿元、境外国有股份542.79亿元,还包括900多亿元的彩票公益金[2]。可见,国有股减转持资金量相对巨大的基金缺口依然杯水车薪,而发行彩票(以及建立社会保障捐赠基金)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也是有限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说,现有筹资渠道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难以弥补社保基金的巨大缺口。
  3.金融创新需求。如何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跨越式增长己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关键而复杂的任务。在筹资渠道建设方面,金融以增发国债的方式筹集社保基金为很多学者提倡,但政策偿债的最终资金来源是税收,将来债券兑现必定加重后代的经济负担。也有学者认为未来不应再对社保基金进行大规模直接投入,而应依靠其自身投资收益来扩大规模。
  (二)基金规模大而收益低
  基金规模与收益的矛盾主要是指随着基金滚存余额的不断扩大,天文数字般的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压力也随之加大,这与当前社保基金投资范围窄、投资收益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1.基金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规模快速增长。如表2所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最快可达49%。按照这个增速,可以预计社保基金规模在2012年将突破3万亿元。到2020年,也就是实现覆盖城乡目标之后,基金结余甚至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届时,如此庞大的基金资产将如同今天的外汇储备一样面临极其严峻的保值增值形势。
  2.基金收益明显偏低。基金积累的内在要求是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2012年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基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40%,较同一时期2.43%的年均通货膨胀率高出近6个百分点[3]。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保基金会管理基金资产相对五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总额的比重不仅较低,而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至2011年已不足30%(表2所示)。因此,社保基金会管理基金资产收益率并不能代表五项社保基金年均收益率。同时,8.40%的年均投资收益率水分也较大。如表2所示,近十年,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当期实现收益率超过8%的年份仅有3年。如果抛开2007年高达38.93%的年收益率,社保基金会管理基金资产年收益率将只有5%左右的水平。这与基金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3.金融创新需求。在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中,国债、股票、基金、金融债及企业债的投资比例低得惊人,仅有3.55%。其余皆为活期和定期存款,投资模式极其单一(见图1)。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为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结余大部分仅限于存入专业银行或购买国债。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国内资本市场受制于制度不尽完善和金融工具极不发达等因素,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保基金的投资需求[4]。因此,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亟待拓宽,这也将倒逼金融行业进行体制创新。
  (三)社会保障实现基本覆盖但统筹层次低
  社会保障覆盖扩面与统筹层次低的矛盾主要是指社保覆盖人群的极速膨胀对社保统筹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当前“碎片化”管理带来的制度缺失将这一矛盾愈发地凸显出来。
  1.覆盖人群极速膨胀。按照“十二五”规划对社保发展提出的要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极速扩大至8.07亿人的水平,较2010年增加4.47亿人,相当于翻了一倍还多。其中新农保增加3.47亿人,达到4.5亿人,基本实现城乡覆盖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覆盖人群的极速膨胀将对社保统筹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2.统筹层次低,管理碎片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省市均实行地、市、县分级管理,呈现“碎片化”状态[5]。在城市化进程及大量流动人口存在的形势下,这种管理方式缺乏统一的征收水平、征收比例,进而也阻碍了社保制度公平的宗旨,社会保障基金从筹集这一关口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基金分级管理,呈现出“各唱各的调”的局面。这种管理方式造成地区、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无法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同时扩大了社会保障资金投资风险。另外,各部门分别设置管理机构,造成机构重置、人员臃肿、效率低、管理成本过大。
  3.金融创新需求。当前,碎片化的社保统筹管理体制面临覆盖人群极速膨胀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而在公司财务制度、信息披露责任、公司治理平衡等管理方式相类似的金融体系,有着社会保障所急需的管理经验。而社保体系特有的金融属性也为借鉴金融管理模式、借助金融创新平台发展扫除了障碍。
  (四)需求增加而服务滞后
  需求增加与服务滞后的矛盾主要是指社保体系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社保服务需求剧增与社保服务供给形成的供需矛盾。
  1.社保服务需求增加。在我国社保覆盖面迅速扩大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主体部分,社会保险的承保对象将不仅局限于国家干部、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而是面向全体社会劳动者。伴随着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对象的增加,参保人员的服务需求内容会相应增加,服务要求水平也要相应提高,这无疑加大了经办机构在五险整合经办、个人账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服务难度。同时,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社保建设目标也给我国社保经办工作提出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2.社保服务滞后。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尚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机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将愈发凸显。首先,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相关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医疗保险费用结算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其次,经办机构网上服务开通比例较低,省级经办和地市经办网上服务开通率分别为64%、44%。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远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社保服务需求和庞大的服务群体不相匹配,导致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低效率。最后,我国的社会保障经办能力还比较低,人员、物力、财力等方面还比较缺乏。“十一五”期间,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编制年均增长4%,同期服务对象年均增长24.7%。工作人员与参保人次的比例,从“十五”期末的1 ∶ 3362上升至“十一五”期末的1 ∶ 6359,远高于国际平均1 ∶ 2000的水平[6]。
  3.金融创新需求。我国社保体系已进入高速建设期,但以支付结算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服务效率有赖于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发展。2011年开始,借助银行EMV迁移的趋势,社保金融IC卡发卡规模不断扩大,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比例逐步提升,成为实现民生保障与金融发展有效结合的标志性工程。不仅进一步提升银行保有资金量,而且社保卡的发行成本问题也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社保金融IC卡的发行为社保整合金融资源、统一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社保服务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目前整个社保金融化依然处在建设期,后续真正意义的金融服务功能还未完全体现,未来维护与增值业务开发潜力巨大。
  (五)体制缺陷与历史重任
  体制缺陷与历史重任的矛盾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已作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而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管理和发展对社会保障体制及时、高效地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形成极大的阻碍。   1.二元结构的体制缺陷。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明显的二元化现象。截止2011年末,在五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中,将农民纳入其中并初具规模的仅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项(总覆盖面达到60%),其他四项保险制度的二元结构特征则较为明显。在《 2011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 》中,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只字未提农村保险覆盖情况,仅涉及农民工参保人数等简单数据。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641万人,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总人数的9.8%;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6828万人,占参加工伤保险总人数的38.6%;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391万人,占参加失业保险总人数的16.7%。仅从这一点来看,就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相当滞后,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与此同时,社保体系建设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比如,社保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城乡分割及其带来的公共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制度风险增加等,都迫切要求通过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来化解。
  2.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重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定收支预期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促进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条件。社保体系覆盖面越大,制度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居民未来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就越能起到降低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和促进即期消费的作用。社保体系改革进程中要提高其对增长方式转变的适应性,服务于经济增长,这既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社保地位已从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观点”,转变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安排。但正如上文所述,高效的完成这一历史重任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乡居民放心消费、敢于消费、善于消费。
  3.金融创新需求。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依然巨大。其导致的管理分割、政策分割、市场分割等局面亟须改变。但对资源配置本就失衡的农村地区而言,改变绝非易事。金融系统作为资金配置中介,能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金融发展作为先锋,依靠金融体制创新形成制度突破,清除城乡发展的资源障碍不仅将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更为社会保障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金融创新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五大策略
  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已处于加速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化解社保现存矛盾,清除社保发展障碍,推动社保进一步完善,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现实的问题。顺应这一发展需求,金融业需根植于社会保障体制的现实情况,以金融创新的外部正效应带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创新和完善,确保实现国家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以金融产品创新弥合社保基金缺口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筹资渠道窄已使得人们对基金缺口的及时补齐带有较大疑虑。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内的调整和完善,还应注重借助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在内的制度外创新。一方面调整、缩小基金缺口,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开源节流”的资金积累模式。如将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承载的部分功能,纳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通过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来满足这部分的养老保障需求。不仅可以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也对缩小基金缺口意义重大,更是可以长远激励金融产品的深化创新,形成社保发展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反哺社保完善的良性循环。对于基金缺口中央财政补贴不足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积极研讨包括但不仅限于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在内的金融筹资方式,及早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缺口。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不会闲置,还可在严格管理下,通过金融投资手段创新用于经济建设,实现保值增值。
  (二)以金融投资创新化解社保基金增值难题
  解决社保基金低效运作的核心是要解决投资多元化的问题。因此,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创新金融投资手段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快速、有序地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完善资本市场避险机制,为社保基金开拓多元化投资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手段来实现社会保障金融体系的投资管理模式,比如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全面参与,并且不断加大对股票的投资比重。同时,金融当局也应在市场准入、投资管制等方面根据条件适度放宽,使社会保险基金在促进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社会保障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以金融管理创新助力社保统筹层次提升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已基本建立,但尚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标准,统筹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而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类金融系统,拥有极大的管理制度优势。不仅有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内控监管制度,更在自我完善、创新发展、服务模式等方面拥有成熟的运行机制。因此,借鉴金融系统的管理经验或者借助全国性的金融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的投资运行机制、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解决社会保障整个流程各个环节的问题,彻底实现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的要求。
  (四)以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带动社保服务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保与金融服务合作创新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立足民生谋发展,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的结合,这既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根本落脚点。首先,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深入参与社会保障工作,发现市场机会,实现自身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其次,强化合规,保障金融服务安全。合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集成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承载了客户的身份、社保和金融等大量信息,这对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保服务无小事,合规管理是关键,相关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落实监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切实维护客户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最后,多方联动,互助合作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多方联动,为实现社保金融服务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以金融體制创新推进社保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保体系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加强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制度整合,是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重塑农村金融主体。推进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发展,改变农村金融制度供给模式,形成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的金融制度体系。其次,实施差别化的城乡金融政策、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对农村施行倾斜的政策性金融制度,突破体制障碍,为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最后,重视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地区性金融补偿制度;在金融政策上,要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鼓励多种商业性金融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金融创新发展都是当前的经济热点话题,两者结合更是相得益彰。本文仅从金融创新的视角,对社会保障体制现存的五大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后续有待分别展开进行详细探讨。虽然社保发展的五大矛盾由来已久,但与金融融合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因此,对社会保障体制发展改革问题深度剖析,并寻求与金融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所在。特别是与当前大力发展的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等类似概念相结合,探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金融“解码”,为社会保障达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有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农村社会保障金融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金融功能视角[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11):12-14.
  [2]何雨欣.全国社保基金十年增十倍 资产总额达8688.2亿元[EB/OL].(2012-06-18)[2013-02-18].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618/100912338961.shtml.
  [3]陈法善.2011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0.84% 远低于年均[EB/OL].(2012-06-15)[2013-02-18]. http://finance.qq.com/a/20120615/006369.htm.
  [4]郭翠荣.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发展[J].财政研究,2005(07):44-47.
  [5]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J].中国人口科学,2009(05):2-18.
  [6]王 俊,王哲娟.深圳140万个人用户网上经办社保[EB/OL].(2012-09-12)[2013-02-18].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912/7023884.shtml.
  责任编辑 莫仲宁
其他文献
摘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一个传统的党建话题在当下的中国承载着新的时代内容,具有当代价值。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群众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不变的主题,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执政实践面临的亡党危险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不是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问题,群众的不满意主要来自党的作风不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转变党风。围绕为
期刊
摘 要: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给予新评价、新定位,这七次党代会报告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剖析这七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过程,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三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中国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和泰国黎敦山发展项目为例,对中、泰两个代表性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从旅游产品开发历史与发展现状、社区参与旅游项目、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品牌建设四个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以“政府指导、企业执行、社区融入、居民获益、社会认可”为原则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发展社区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发挥旅游扶贫效益,为我国乡村旅游更好更均衡发展
期刊
摘 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适度规
期刊
摘 要:作为有效的经济杠杆和调控手段,金融手段对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微型金融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内拾荷模式、乡村金融服务站、农地金融和社区发展基金等金融扶贫模式也各具特色。与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打造“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而借鉴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以金融手段推进“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就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期刊
摘 要: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对于民族国家体系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然而,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且实行市场经济的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马克思并未给出现成答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经典作家;生产社会;消费社会;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自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期刊
摘 要:文章选取浙江长兴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拆迁自然村,进行调研与实证性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从农民转换到城市居民,居住形态、就业方式、消费方式、社交方式、休闲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地农民存在被边缘与边缘化的现实困境,“新市民”的角色确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提出政府应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新市民迁居前后社会安全管理;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增强新市民社区归属感等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对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制度进行分析,发现以地方政府为主进行的养老保障统筹直接弱化了社会保障的城乡分割,但强化了养老保障的地区间分割。虽然在地区内缩小了城乡福利水平的差距,但实际上是加大了地区之间养老保障收入的不平等。这种“福利地方”意味着社会保障在国家范围内的“碎片化”状态的持续,将会对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