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美学命题的质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研究细分化是当今学术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所构成的交叉性研究就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闻传播学虽然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但与其他学科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却始终存在着,因此,新闻学向其他学科的借鉴性研究就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新闻语言学、新闻文化学、新闻伦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也就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研究的热门课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闻美学也逐渐进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视域,更有季水河先生著书《新闻美学》来探讨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之间的交叉问题。本文拟就对二者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特质的追问,探析新闻报道与艺术审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厘清有关新闻与审美之间似是而非的认识与观念。
  审美活动创新与新闻播报时新的异同解析
  《新闻美学》一书中在谈到时新美时曾经这样说:“喜新厌旧,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①因此便断定新闻的审美属性。其实,新闻播报的时“新”和审美活动中的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都需要新。新闻报道的时新是为了满足读者受众对最新的社会信息的需求,从而更及时地了解社会,把握社会的变动状态。而艺术创作的创新是为了满足读者、观众的审美愉悦需求,因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但是,新闻报道的时“新”和艺术创作的创“新”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新”。
  新闻的时新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的根本依据。早在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②,这里的“新近”所强调的就是新闻报道的时新性,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距离的大小与新闻价值的高低成反比,因此新闻事件一经发生,公之于众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早,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新闻记者就被人称之为与时间赛跑的勇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和勇气来抢报新闻。我们今天仍能感受到1998年夏中青报记者贺延光用手机发送九江决堤的新闻简讯带给全国受众的震撼;同样,合众社记者带给世界最大的震撼就在于在肯尼迪总统遇刺的现场抢过汽车里唯一的电话抢先把消息抢发给总部,并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播发。
  而艺术的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艺术,也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不断创新的历史。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所定义的美学是用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艺术的科学,也就是说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独特创新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感性的培育、创作灵感的生发及创作的结果,是不可复制的。
  在克劳德·莫奈的画上,伦敦的雾是紫红色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紫红色的雾,并且在此之前,伦敦市里成千上万的人谁也没感受到过这紫红色的雾,但是莫奈根据他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生发了强烈的艺术灵感,这种灵感表现在画纸上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紫红色的雾。这紫红色的雾就是莫奈的审美感性的创新,这不可超越的创新使得他成为印象派创始人,开始了印象派的绘画历史。
  因此,依靠艺术灵感而生发后创新之“新”与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和报道之间的距离而判定的新闻时新之“新”是两种性质相去甚远的概念,因此而生产出的不同作品,即艺术品与新闻报道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以此为依据而断定新闻报道的审美属性无疑是简单化了的。
  艺术典型与新闻典型的本质差异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谈论新闻典型和艺术典型时写道:“新闻典型与艺术典型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二者都要求被反映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思想具有深刻性;差异性:艺术典型范围窄,集中于人物形象,新闻典型范围宽,分别表现于人物、事件等方面。”③如果说艺术典型和新闻典型都具有深刻性还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以“范围的宽窄”来区分新闻典型和艺术典型的差异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不用赘述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于新闻典型和艺术典型的不同本质。
  典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然而如果把典型放在不同的领域却有着南辕北辙的本质区别。运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典型最著名的概念当数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④的说法。虽然理论界对典型的具体意指及其地位尚存争议,但是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的虚构与拼凑已经成为无任何争议的共识。无论是莎士比亚笔下那被命运控制着去复仇,同时因性格缺陷又感无力反抗的悲剧典型哈姆雷特,还是曹雪芹笔下在封建世俗眼里那行为怪异而乖张,又无力与黛玉维系纯真爱情而导致人生悲剧的贾宝玉;无论是淳朴宽厚、对朋友忠诚守信、将荣誉视若尘埃、在危难面前坚韧执著的阿甘,还是《大宅门》里力挽狂澜于家族危机的二奶奶以及带领家族闯关东的朱开山,这些活生生的艺术典型并非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而是艺术家在感受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虚构想象出来的,就像鲁迅所言:“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⑤艺术家就是要通过这种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而新闻典型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先进人物。这些先进典型是新闻媒体根据当时党的方针、政策而向社会树立的可资学习模仿的榜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典型报道持续不断,如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的英雄罗盛教,60年代的伟大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7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90年代的人物典型徐洪刚、李素丽、孔繁森以及新世纪以来各大媒体评选的典型人物等等,都是新闻记者利用敏感的新闻嗅觉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具有榜样作用的先进典型人物。这些先进的典型人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存在,不仅不能像典型艺术形象那样拼凑,而且其事件的报道也不能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成分。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也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修养。比如,抗美援朝时期战地记者石峰采写的《马特罗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关于黄继光牺牲前“合理想象”的描写之所以引起新闻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混淆了新闻典型的报道和艺术典型的塑造之间的本质区别。
  但是季水河先生竟然在《新闻美学》中公然宣称“新闻写作常常塑造出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或生活场景,这些……是作者幻想、虚构的产物”⑥,虽然艺术典型和新闻典型讲究真实,但是艺术典型是通过虚构等艺术手法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而塑造出的形象,讲究的只是本质的真实;而新闻典型则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和事件的如实报道,因此讲究的是生活的真实。这种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是新闻典型和艺术典型的根本差异所在。如果按照季水河先生将两种本质不同的典型简单混同的理念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实践之中,会直接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这或许与季水河先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新闻美学一直是新闻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交叉学科研究日益升温的当今,如何从学科的边缘地带寻找研究的突破口也是新闻学界孜孜探究的方式。但是由于真实与虚构的对立,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无论对于主体的动机还是受众的接受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盲目地用艺术创作的审美理论来框范新闻报道,仓促之中撮合一本《新闻美学》的确有些夹生的味道。
  注 释:
  ①③⑥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51页,131页。
  ②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已收入《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⑤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1页。
  参考文献:
  1.卢焱:《新闻美学初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陆梅林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习惯的不断西化,人口的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种种的原因导致了乳腺的
Cyclin D1和p27在甲状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细胞周期的一部分由周期素(cyclins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所控制,而后者的激活有赖于其先与周期素(如cyclins D1)结合成复合物.CDKs再
目的:  通过比较酶消化法、组织贴块法、免疫磁珠分选法三种方法原代培养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差异,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小鼠PMVECs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  选
目的 观察急性高眼压持续状态下兔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及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标志细胞增殖活性的PC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从凋亡的角度来探讨青光眼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
第一部分 构建CPT2 F352C 突变小鼠模型  研究目的: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2,CPT2 ) F352C突变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脑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