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理念、方式与路径

来源 :理论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aal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包括推进理念、学习理念、传承理念、实践理念、价值理念在内的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包括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宣传方式、动员方式、监督方式在内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确立了包括聚焦问题、分析问题、查摆问题、整改问题、预防问题在内的系统完备的破题路径.这些充满政治智慧与辩证思维的理念、方式与路径,为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遵循.
其他文献
习近平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以辩证唯物论视域下的有机整体自然观为认识基础,在实践上遵循主客一致性、矛盾同一性与系统性分析的方法论原则,阐明了在全球生态困境的反思之下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确立主体规约的善行途径,归旨于绿色发展模式对传统财富增长模式的超越和基于生态理性的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方向.其深刻哲学意蕴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应当高度重视反恐刑事法治及其研究rn自2009年“7 ·5”事件发生后,恐怖活动犯罪的严峻形势迅速凸显,国家立即采取各项严厉措施与手段,更加全面与深入地强化反恐怖工作.暴恐事件的多次发生不断刺激着国家的政治神经,但是我国依然保持着惩治理性,并未极端性地采取武力反恐模式,而是以法治的形式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
期刊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领导文艺事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再到新时代“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总结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验,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发展“人民文艺”;坚守民族特性,繁荣“中华文艺”;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文艺方针政策.新时代回顾和总结党领导文艺事业的历程和经验,对于新的征程上党领导文艺事业取得更大成就、推
“合同僵局”的内涵及定位等基本问题模糊不清,导致法律适用中当事人合法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需要澄清.“合同僵局”本质是债权人双重主体身份的对立,此时债权人既是不行使单方解除权权利滥用的主体,又是合理信赖落空处于不利境地的主体.据此,建议从“合同僵局”本质来构建可行的合同拘束力逃逸机制:一方面应类型化交易中的权利滥用行为,依据伪“合同僵局”、双方型“合同僵局”以及涉他型“合同僵局”三种类型,明晰《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司法解除的行使条件,避免法院与仲裁机构裁量的恣意;另一方面应限缩《民法典》第580条第2
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及其独特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凭借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的系统建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续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形态具有演生的独创性、主体的人民性、发展的全面性以及旨归的和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学科中发展最为迅捷的一个分支,被广泛地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识别信息因其所具备的专属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在大量身份核验的场景被采集,在审慎借鉴欧美先进立法经验和对我国实践困境的反思基础上,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制度,优化生物识别技术的刑事规制界限,完善生物识别信息层次特殊保护体系,将滥用生物识别信息行为入罪,实现生物识别信息合理开发利用与公民个人有序生活不受侵扰的基本价值诉求之平衡.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胜利后,部队仓促南下广东,国民党反动派部队沿途集结阻挠,数次激战,将士伤亡较大,救护更加成为稳定军心、保存军队实力的迫切之举.南昌起义时虽中共力量尚为薄弱,经验亦不足,但面对伤病员,起义领导人迅速反应,形成了以部队军医、武汉女生队成员、沿途医院、地方党组织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救护体系,这套体系成员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前线和后方抢救伤病员,对保存革命力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调整和转型.国际投资争端的妥当解决,直接影响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际效果.现有的国际投资争端全球治理体系在合法性、透明度、民主化方面受到多重挑战,其中不仅涉及制度层面的优化,更离不开理念层面的变革.全球治理重点探讨谁来治理、依据什么治理、达到何种治理三大命题.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国际投资争端治理体系变革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均衡主义的目标,构筑多层次的全球合作共治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全面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普遍性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展,特殊性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普遍性被异化为特殊性实现它自身的手段.这种异化最终将世界带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催生出多种新的特殊性,致使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关系进入重大转折时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的一种崭新解答.其世界历史意义在于,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进步辩证地结合起来.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境域审视,空间正义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落脚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归宿.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正义,是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统一;作为一种实现过程的正义,是空间批判与空间建构的统一;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的正义,是宏观正义与微观正义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境域下,挖掘空间正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价值旨趣,对于新时代的空间正义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