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秋的儿女故乡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秋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著名的巾帼豪杰。无论是在险象环生的白区工作,还是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武装斗争,她始终英勇奋斗,忠贞不渝,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战斗风采和崇高情操。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文秋和毛泽东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她的两个女儿刘思齐(后改名刘松林)、邵华与毛泽东之子毛岸英、毛岸青结婚,成为了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从千金小姐到巾帼豪杰
  
  1903年12月1日,张文秋出生在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一户举人之家。祖父当过朝廷的大官,告老还乡时,皇上钦赐半副銮驾和三把万民伞,在京山广为传扬。张文秋是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她对种种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日俱增,六七岁时就拼命反对家人给她缠足、穿耳、梳长辫,反对只读“圣贤书”,经常与穷人家的孩子为伍。
  15岁那年,张文秋考上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成为董必武、陈潭秋最喜欢的学生。在两位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张文秋加入了马列主义小组,1919年参加了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领导的“五四运动”。她在武昌的家——黄土坡27号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聚会之地。
  1926年1月,张文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成员之一。当年秋,董必武代表湖北省委派张文秋等3人到京山县开展党的工作。张文秋担任县委宣传委员,她很快就把京山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打土豪、斗劣绅、建农会,并在县城成立了工会和妇女协会。张文秋还筹建了京山第一女子小学,担任名誉校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并悬赏1000块大洋捉拿张文秋,京山县处于腥风血雨之中。后来由于城内死尸过多,反动当局允许运送死尸出城掩埋。张文秋趁机铤而走险,扮作死人直挺挺地躺在棺材内,终于混过敌人的重重检查,逃出了县城,转移到姐姐家里。
  1927年4月底,张文秋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结婚。新婚第三天,刘谦初就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夫妻俩依依不舍地惜别了。直到1929年春天,刘谦初的好友在上海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了张文秋,才将她调到济南担任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妇工部长,新婚即别的夫妇才得以重聚。
  不幸的是,刘谦初在青岛组织纱厂工人罢工时,由于叛徒出卖,他被敌人逮捕杀害了。临刑前,刘谦初给张文秋留下了三句话:一是要她在敌人面前只能流血,不能流泪;二是鼓励她设法到上海去找“妈”——党组织;三是要她腹中的孩子不忘故土,不忘齐鲁。这就是他们的女儿取名思齐的由来。
  1937年,张文秋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到达延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十分关心她的个人问题,并介绍她与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陈振亚认识。在延安,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后,生下了二女儿邵华和三女儿张少林,邵华后来成为毛岸青的妻子。陈振亚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后,张文秋便再也没有重建家庭,独自把3个女儿抚养成人。
  
  成为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1937年夏,张文秋年仅7岁的女儿刘思齐在延安礼堂演戏,担任话剧《弃儿》的主角“弃儿”。剧终前,小思齐一声撕心裂肺的“妈妈……”的呼喊,引得大家热泪盈眶,礼堂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毛泽东看了刘思齐的精彩演出,高兴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叫思齐。”“你是谁的孩子呀?”小思齐用手指了指站在人群中的张文秋和陈振亚。毛泽东看到张文秋,深情地对思齐说:“你做我的干女儿,我做你的干爸爸好不好?”小思齐回头看到了妈妈赞许的目光,甜甜地喊了一声“爸爸”,毛泽东高兴地把小思齐拉到身边,对她说:“你是我的女儿,就要经常去看我,到我那里去玩啊。”
  


  1939年秋,在长征途中腿部受伤致残的陈振亚,又一次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中央军委决定让他和张文秋到苏联治伤和学习。他们带着9岁的思齐和不满3岁的邵华离开延安,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飞机,受到办事处主任伍修权的热情接待和悉心照顾。一个多月后,他们终于乘上飞机,在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不幸被军阀盛世才拘押。
  盛世才得知陈振亚是八路军指挥人员,很快就指使一名白俄“医生”以治伤为名将其暗杀了。不久,张文秋在狱中生下了又一个未与生父见面的女儿张少林。她带着3个女儿,艰难地度过了6年多的囚狱生活。
  1949年10月,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和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毛岸英曾对张文秋说:“妈妈,您没有儿子,我和岸青都是您的儿子。”在赴朝作战前夕,毛岸英托付说:“岸青一直是我照顾,我走后,就把岸青交给您了。”张文秋说:“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当毛岸英“借用”她的自动手表,说从朝鲜回来再还她的时候,张文秋说:“这块表就给你作个纪念吧!哪有女婿、儿子要妈妈的东西再还之理?”
  1960年,张文秋的二女儿邵华和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结婚。
  有一次,毛泽东接见空军战斗英雄,正好张文秋在座,他邀请张文秋一同前往。在接见中,毛泽东给战斗英雄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和唐克介绍说:“文秋同志在党成立以前就从事革命活动。她有3个女儿,两个成了我的儿媳妇,就是没有儿子。”4位英雄立即站起来,向张文秋敬了一个军礼,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张文秋十分兴奋地说:“今天我好高兴,一下子就收了4 个儿子!”
  
  半个世纪的儿女故乡情
  
  自从参加革命后,张文秋离开家乡京山已经有半个多世纪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但她心里时刻不忘故乡情。
  1984年1月,80岁高龄的张文秋和女儿刘松林、邵华及女婿毛岸青等一行回到了湖北京山县,她们到孙桥镇青树岭看望了故里的父老乡亲。张文秋还特意率毛岸青、邵华和刘松林,在京山县城的尖峰山上栽植了两棵常青柏树。
  京山县对家乡出了这样一位著名革命家十分重视。 1995年10月22日,应京山县委、县政府的邀请,92岁高龄的张文秋老人特意委托二女儿邵华、三女儿张少林以及邵华与毛岸青之子毛新宇,专程从北京赶来京山出席“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会”开幕式。邵华将军十分高兴地告诉县里的领导,尽管母亲已是92岁的高龄,但精力仍很充沛,自己亲手撰写回忆录,每天工作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
  1995年10月23日上午,邵华和张少林一行参加了“张文秋革命事迹展”开幕式。然后,她们又冒着蒙蒙秋雨前往京山县烈士陵园,来到革命烈士张振甲(张文秋胞弟)的墓前敬献了花圈。当日下午,她们又到京山县印刷厂进行了参观。随后,她们到孙桥镇青树岭张家湾探访了当地干部群众,并到张文秋的母亲孔关兰的墓前敬献了花圈。
  10月24日清晨,天似乎很通人情地放晴了,阳光灿烂,天高气爽。邵华和张少林一行登上京山县尖峰山电视差转台参观。11年前第一次来京山时栽下的两棵长青树已长得粗壮高大,郁郁葱葱,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在尖峰山上,邵华一行细心地为两棵翠柏培土培蔸。
  邵华将军还向故乡领导介绍了张文秋老人写回忆录的事情。张老已经写出了38万字的初稿,还准备继续再写。
  


  几年来,张文秋不仅带着毛岸青、邵华和毛新宇到京山看望家乡人民,而且带他们到宜昌参观了葛洲坝工程,并曾两次到新疆悼念毛泽民、陈潭秋、陈振亚等先烈,还再次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张文秋老人的诗,道出了她不忘为党提供史料和为党的事业撰写回忆录的心声:“南北参观今古迹,东西一览好河山。重游战地怀亡友,再绕战史写长篇。”
  张文秋老人70多年的革命生涯,极其丰富的革命经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奋斗不息、壮心不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毛新宇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爱我的姥姥——张文秋。
  
  割舍不断的祖孙家乡情
  
  毛岸青和邵华之子毛新宇是毛泽东唯一的孙子。 1984年1月,14岁的毛新宇还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少年,当姥姥张文秋和母亲邵华、父亲毛岸青带着他回到京山县老家时,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他对飘散着清香乡土气息的乡村感到新鲜好奇。那些日子,毛新宇随姥姥和爸爸、妈妈到孙桥镇青树岭看望故里的父老乡亲,更显得活泼可爱。当时,农村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落后,连像样一点的厕所都没有,但毛新宇在空气清新的乡村里玩得流连忘返。
  1995年10月22日,应京山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毛新宇第二次随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一行,专程从北京赶来京山县出席“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会”开幕式。当时,毛新宇刚从延安赶回家里,身体的疲倦劳累自不待言,但当他听姨妈张少林说要回京山时,便立即补买了飞机票,同妈妈、姨妈来到了姥姥的故里。
  第二天上午,毛新宇同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参加了姥姥张文秋的事迹展开展仪式。当天下午,毛新宇又来到京山县印刷厂,同工人们谈笑风生,十分亲切。同行的人都说他宽厚坦诚、思想开朗、大度豁达、不拘小节。
  10月24日清晨,毛新宇和母亲邵华一同登上了京山县尖峰山,参观了电视差转台。在尖峰山上,毛新宇和邵华细心地为11年前栽种的两棵翠柏培土培蔸。然后,他们参观了京山境内的著名风景区空山洞。
  在空山洞前,毛新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我1984年跟姥姥回到过京山,那时印象不太深。这次我来仔细看了看,发现京山很美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发展得都很快,风景很美,京山是个很好的地方。”
  毛新宇和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返回北京后不久,就给爷爷毛泽东的生日献上了两份礼物:一是他的著作《朱元璋研究》,二是他自演自唱的歌曲盒带。毛新宇没有忘记把这些寄给生活在京山县的亲人们,他还将这次创作所得的报酬,捐赠给了希望工程和老区人民。
  (责编 一竹)
其他文献
当我接到《山西近现代史写真》这本书,坐在会议桌前,趁着开会前的时间,随手翻阅浏览了一遍后,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好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一部方方面面都需要的好书,更是一部填补了我省史志工作空白的好书。总之,这是一部在我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好工具书,大众化的好工具书。  之所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因为这部书的出版面世,实在是太困难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尤其是照像技术在我国我
期刊
1948年的10月10日,时任中共长治市委组织部长的郭贵琳奉令组织得力人员,一举粉碎了“建华通讯社长治组”,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隐藏在长治市区的反动势力和残渣余孽。  长治是百年来统领晋东南三州(潞、泽、沁)的要害城镇,清末统治者、孙中山、蒋介石、阎锡山以及毛泽东都把长治作为战略要地,能取即取,暂时不能取,也要派员打入地下,寻机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阎锡山派十九军军长史泽波部首先进
期刊
尽管没到过太原,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知道太原名字的却为数不少。因为,菲律宾的“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社团;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北霹雳州,有“王氏太原堂”,建筑壮丽,历史悠久;缅甸有个“太原王氏家族会”,拥有会员数千人;而新加坡的“太原山”更是风景秀丽,芳名远扬。  海外的王姓华侨、华人敬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族立姓始祖,称自己是“太原山”的后裔。太子晋本姓姬,因为民请命得罪父王,被贬
期刊
“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真”,一个“自”,道尽了名士浑然天成的风流气度。  每个时代都无可避免有狂热与逢迎,然而在真名士,好似蓑衣外的一场雨,密不透风地袭来,轻轻一振,依旧是干爽利落地超然物外——真名士以自己思考的力度行走在喧嚣的尘世中,幸免于历史无情的荡涤中。  在中国历史上,傅山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名士。  太原人傅山(1607年-1684年),生为人杰,奇才横溢;死后视若神明,受到世代人民的
期刊
苏格拉底被控犯有“腐蚀青年”和“藐视神灵”两条罪状。被判死刑后他在监狱里呆了将近一个月,等待那艘圣船从代洛斯归来:圣船不在时是不能执行死刑的。桑蒂比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她生了3个儿子。  我想把事情的经过详尽地告诉你们。在前些日子里,我和其他一些人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我们总是拂晓时分在法院相会,因为这儿离监狱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边等待一边谈话,直到监狱开门。一看见监狱开门,我们便来到苏格拉底
期刊
傅公祠,青主先生傅山享堂也。始建公元一九一七年。正殿五楹,西厢碑帖,东楼“组碧”,南阁“虹巢”。亭台曲径,尖拱柱廊,中西合璧,园林胜境。后名士驻跸,军政议事,曾为禁要之地;又战乱频起,社会动荡,竟渐迁变无闻。公元一九六二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机关移此。历届以来,多有修缮。今国运昌隆,民心和顺,适逢傅公四百年冥诞,乃收回南隅,扩建“组碧”,补茸西园,敬立铜像,恢复祠堂旧制,以寄崇仰而存
期刊
1985年3月,山西省委将我从太原钢铁公司调往山西省政府,让我负责筹建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并任命我为经济体改办(后改为体改委)主任。当时正逢有多名外国专家来太钢进行以不锈钢、硅钢为主的年产300万吨规模的特殊钢企业的谈判。冶金部的林华副部长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不愿我到省里工作,但省里改革任务也很急,省长连催了三次。于是,我就到省政府工作了。  上级来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省里积压了很多,每
期刊
“插队知青”,一个颇具沧桑感的话题,一提起它,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初城市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及边远山区插队落户,与当地贫下中农一道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事迹。  岁月的流逝,真令人不堪回首,不知不觉近40年过去了。回顾过去,仿佛就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当年的情景又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笔者有幸是一个目击者,只凭记忆中的所见所闻,收集一些资料,试图将当年知青插队的情况书写出来,以再现当
期刊
抗战时期,新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具备的特殊条件,而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中国安全的军事基地和八路军培养及训练特种技术兵种的基地。八路军在新疆培养和训练了一大批特种兵骨干,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此还培训了许多飞行员和机械师,装配了一批战斗机,成为我军现代化军事技术骨干和国民党空军骨干,为抗战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一     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
期刊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