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项脊轩志》情感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文学家,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文章以作者青年时期日日夜夜所居住的书斋项脊轩为焦点,围绕归家几代人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深深感慨。在整个书写过程中,真实地再现了归家祖母、母亲、妻子的点点滴滴,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在回忆的时候,语言简洁清晰、平淡朴实,用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地叙述,使得文章淡而有味、耐人寻味。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语言虽然平淡自然,但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把作者自身所经历的家庭琐事写得生动形象、感人至深。鉴于此,对归有光的情感,从这个角度去探讨,是值得尝试的。那么,作者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将试着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一、叙事学理论简述
  国内外研究者对叙事学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杰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观点。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指出,界定“叙事”是指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简单来说,“叙事”就是指讲述一个事件或多个事件的文本或话语。这就说明在小说、诗歌、散文这样一些文体中,叙述时不可能存在毫无中介的再现,也就是说一切再现都是被叙述的。包含判断和倾向的思想总是潜藏在叙事之中。叙事总是不纯粹的。即没有实实在在的叙述,呈现在文本中的东西都是由叙述者进行叙述的,他们叙述故事,呈现故事。
  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包含叙述者、叙述语态、聚焦、叙事时间、叙事声音这几个主要的方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创作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了其中的一些技巧,从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方面把自身所经历的家庭琐事写得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基于此,笔者试用叙事学的一些角度,对《项脊轩志》的内容进行探讨,去深度认识归有光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二、三世变迁,尽显真情
  叙事空间可以分为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和存在空间。其中故事空间是最为常见的叙事空间。所谓故事空间,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或地点,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很好地利用了叙事时空这样一种叙事方法,下面笔者将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四个方面对该文学作品进行尝试分析。
  (一)“情”在项脊轩
  《项脊轩志》是一篇散文,就是进行叙事的,那么就必不可少地会有其存在的场所。该篇文章,以项脊轩为固定空间进行叙事,整个故事都是在项脊轩开展的,这样一种描写不仅使得故事具有画面感,而且能够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从而得到触动,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中作者写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个形象,她们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都是在项脊轩中,这是作者记忆的确认,这又何尝不是睹物思人呢!
  面对项脊轩,在这样一个叙事空间里,它是稳定的。项脊轩的一切都是情感的寄托,都记载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以及得到的一些人生启示。此外,除了项脊轩这个故事空间一直存在以外,还有就是一些时空艺术值得我们注意。比如,文章描写的镜头由环境转为人事变迁时,先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再写妻婚后来轩的往事再转述为诸小妹语,镜头不断切换,在空间上的描写给人一种立体感,犹如人们看电视剧里面镜头切换的感觉。无论是哪一种叙事空间的体现,都是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示的真实画面,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这些无疑都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感”在三代人
  《项脊轩志》主要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修葺过程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把事件娓娓道来,每一个事件都在固定的项脊轩这个空间领域进行的。该篇文章,篇幅不长,时间跨度却很大,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到“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是文章的前面部分,从“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到最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这是作者若干年后的补记,即继续书写了在妻子去世的时候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使其赋予了更深刻的悼亡之情。
  由此可见,《项脊轩志》在时间上的跨度是很大的,这两部分作者分別写于18岁和33岁,足以看出作者笔下表达的对三代人所蕴含的丰厚的感情。文中写了“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以及自身的一段勉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及文中的种种回忆镜头,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虽然这些回忆看上去是家庭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但是在作者心中,尽显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祖母表现出对孙子光耀家族的期待,妻子表现出对丈夫的敬重,三代人的情感跨度很大,但却是美好的回忆,也是当时作者可想却不可即的东西。
  三、叙述多变,尽显孤独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无论是哪一种聚焦和叙述,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项脊轩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视角的多变,文章篇幅简短,却能灵活地运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甚至是二者交叉结合,让读者体验真实,也很容易地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一)物象描写,寄托孤独
  在《项脊轩志》中,第一段采用的是叙事视角中的全知全能的外视角。文章开头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破陋情况,简单几句话,都是平淡叙述,交代项脊轩的状况,在这里作者像是一个局外人,毫无情感可言。随后便出现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一个“余”字,作者把叙述视角立马转为内视角,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进行描写,无论什么样的情感,作者亲自叙述,就会显出一分真实和细致,让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感动。   “迨诸父异爨”“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都是平淡的描述,陈述事实,虽然简单几句,却描绘出了项脊轩的凄凉,也无意之间体现了作者的孤独。这样一种叙述,使得归有光的孤独显得更加敏感而又可见,无论视角怎样变来变去,都是他一个人在回忆,一个人在叙述,这难道不是他内心深处孤独的一种体现吗?平淡叙述,不加修饰也不做任何评价,这就要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结合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感受,才有可能真正地去体会作者的孤独感。
  (二)深深回忆,蕴含孤独
  后面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都是采用了外视角、内视角及内外视角交叉的叙述方式。如第二段中:先刻画了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然后原文又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以及后面的“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再如第三段的“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用两种视角结合的方式,回忆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这些往事是太寻常不过的了,作者越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就越是能够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怀念。
  叙述者是通过临摹叙述对象讲述,还是自己的话语讲述,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也就是叙事学中的叙述语态。叙述语态包括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四种语态,不同的叙述语态使用,也能够使得文章显出不同韵味。直接引语,即直接记录人物的话语,有明显的引号标记,发话人在转述语中自称“我”。这种叙述可以使得内容更加详细和真实。《项脊轩志》中采用的是直接引语的方式,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种叙述语态,使得叙述更加真实感人、生动形象,也更能引发读者对作者产生共鸣之情。
  四、无声语言,尽显深情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一定的留白艺术,也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效果。接受美学认为,文艺创作中适度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而在这一加工创造过程中,使人在无中看到有,于虚处见到实,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独白体和对话体是叙述声音的两种体现,独白的说话方式更显文化和情感。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适当地运用了这种留白艺术,即使作者悲情万分,但是内心的感受也是难以言说的,一切悲情尽在静默中。文章开篇在介绍陪伴自己人生大半时光的“项脊轩”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语言对其描述,而是用平淡简洁的一句话“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进行书写,虽然语言自认简单,却让人突然思绪万千,情绪一下涌上心头。其次在写项脊轩重修、兰桂增胜、明月半墙、读书之乐时,也是用留白艺术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悦和高兴之情深深融入其中。如文章写道:“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样对项脊轩的描写,用极其简单的笔墨描绘,自然简净,在这里喜悦之情依然渗透在留白之中。最后作者的笔调依然平静自然,写了作者面对曾经的庭落,如今变得如此凋零,无奈和痛苦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写到“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在这无声的语言中,把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对项脊轩描写的留白艺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在抒发情感之时,留白艺术也尽显深情。作者回忆了三个人,分别是母亲、祖母和妻子。对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意犹未尽,给人无尽想象,让读者看起来语言简洁,似乎什么都没写,而又感觉一切都历历在目,表达了浓浓的慈母情怀。作者第二段回忆母亲的细致描写,虽然这些言语都是只言片语,但是给人一种话还没读完,却泪如雨下的感觉。以及包括对祖母的回忆,都是简单的一件事,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妻子是归有光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但作者在文章中只写了关于妻子的两件事,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仅有的两句话,却能让读者仿佛看到妻子归宁时与姐妹们玩耍的欢快场景,但是笔墨不多,也能让读者想象出妻子与他的和谐美好。
  一切笔墨简单明了,作者在回忆每件事的时候,或喜或悲,都是在睹物思人,简单的语言彰显出作者对三代人的深厚的感情。留白艺术魅力无穷,看似简单的语言文字,似乎描写得很少,但是给人无尽的想象和遐想,使读者穿梭在三代人的時空中,去体会作者的悲痛、思念、痛苦和怀念之情。
  五、结语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全文语言自然简洁,不加任何雕饰,表达了作者对三代故人的怀念之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试着进行分析,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的理论角度对其尝试分析,对归有光的情感理解更加深刻。散文的分析可以从多种理论进行分析,笔者从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肯定有不妥之处,希望在以后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之后,再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准确的分析。
其他文献
自荷马史诗面世以来,对其的戏仿、续写甚至重写层出不穷,有关荷马史诗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更是屡见不鲜.约翰·坎尼就认为荷马是欧洲文学当之无愧的起点.爱尔兰作家詹姆
期刊
★连心树  一棵连心树  种在梦乡  三十个年轮  纯朴而坚强  心血和爱情  是年轮的元素  病人和牧场  谱成五线谱  采蜜的蜂  南归的燕  是跳动的音符  椰风把我们从校门  送到穗都  后来 我们手捧英雄花  一起种连心树  三十年  风雨兼程  树吉祥高大  站在树冠上  看那  珠水流  云山绿  越秀红  燕落枝头 然后  飞向彩虹  睡床好宽敞  它是我们的船  风再狂  雨再大
期刊
元代失去科举这一上升途径的杂剧作家们,大多混迹于勾栏瓦舍之中,长期与底层人民接触的生活,使得元杂剧能够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关汉卿作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在杂剧创作中塑造了不同阶级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近20年中对于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探究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但对于关汉卿杂剧中的商人形象的探究仍不够系统化,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本文试图通过对关汉卿杂剧中商人形象的解读,梳理分析其塑造的商人形象类别、商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中,新华社微信公众号首发了一大批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新媒体作品,充分发挥了国社公号粉丝基数大、覆盖面广的优势,达到了“破圈”传播的良好效果,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在中日文学的审美意识上大多数比较注重于对意境的研究,其多数情况下,会利用一些人、事、物的描写来反映作者的生活现状和道德情操。日本的文学作品主要注重细节的描写,作品常常以“近景式”的手法来刻画;亦以自然元素为主,寻求人和自然之间追求和谐的状态,常以“物哀”“深幽”的形式进行表达,文风直接。与之相对,在中国的文学创作当中,大多数是以“大格局式”的、总体性的描写来进行表现,其多以群体为中心进行创造,用文
期刊
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善恶一体论”的条件下创作的.“善恶一体论”是芥川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善恶都来自人的本质,善恶为一如,并不相反而是相承.芥川生活
期刊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名篇,在这篇一万三千字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思,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沉思和重新发现”这一核心观念,
期刊
贺仲明的文学批评观涉及作家心态、新文学、文学本土化理论等众多方面。就批评家个人而言,他强调文学批评应当从心灵出发,要坚持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和独立自主精神,坚持批评的勇气。贺仲明通过研究作家文化心态,梳理出新文学发展的时代变迁与作家、作品的关系,为文学本土化理论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以乡土文学为重点的文学本土化建设注重多元、开放发展,以实现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有效融合。他对待文学批评的现实的眼光和开放的
期刊
20世纪,我国文坛出现诸多明星作家,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张爱玲。张爱玲在其作品中,成功展现出各普通人物的传奇之处,将市井人物的悲喜人生充分体现。张爱玲应用绚丽、华美的人物刻画形式及语言,结合娓娓、多姿、柔艳的讲述方式,将世俗人生在纸上一一展现。张爱玲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赞誉,是我国最为重要且优秀的作家之一。张爱玲还是一位极具才华且成果丰硕的翻译家。张爱玲一生,翻译了20多部作品,其中有很多散文、
期刊
在以往关于中国文学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经济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一种文学教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