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的教学也需要落在实处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校内调研时听了一节四年级的阅读课,执教教师所上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上,教师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品味,感受樟树的可贵,进而认识宋庆龄所具有的品格;另一方面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课堂中既有句式的迁移训练,也有学习方法的点拨引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服务。但最让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对这篇课文“段”的教学。就以课文重点段第5自然段来说,教师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呈现】
  1. 这段话中的“它”分别指的是什么?引出分别指“樟树”与“木质”。
  2. 讨论樟树与木质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从而引出这一段话中写樟树香气的三句话,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写的。
  3.朗读描写樟树香气的句子。用“樟树可贵的是——更可贵的是——最可贵的是——”这样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不引导,要求学生关注这三句话中的关联词,反复练习,读出三句话递进的语气,进行语感训练。
  4. 学习这一段话的前三句话,重点品读连接词“而”,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写别的树,引出这一段话前后对比的写法。
  5.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读后半部分,体会这一段话的对比关系。
  6. 学生练习完整地读背这段话,交流背诵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对这一段特点的认识。
  【评析】
  一提到中年级教学,很多教师都会以“段”的教学作为重点,但怎样突出“段”这一教学重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把课堂重点放在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句子的学习上,体会词句背后所表达的意蕴,这本身并没有错,可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课堂学习的一个又一个点如一粒粒珍珠,没有形成一个完满的珠串,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忽略了对于“段”整体上的认识。其实细心地读一篇课文,我们会发现每一自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构段方式上,有总分式、因果式、顺承式、递进式等;在表达手法上,有排比、夸张、借代、比喻等;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上,有点题、总结、过渡、伏笔等。可以说,一个自然段有很多值得我们推敲学习的地方。而这些,有的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资源,有的更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教学要点。
  正如以上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层层推进、聚焦段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从樟树与樟树木质的异同入手,直接将教学的重点定在理解后半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再由前后部分的比较,体会整段对比的构段方式。这样的教学既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一自然段总体上的构段特点,也让学生明白后半部分写樟树的香气句子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然段“充满张力”的特征,也构建起对一个自然段整体的认识。这不再是只见一个个词语或句子,而是明白一个个词语及句子在段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段又是怎样将这些词语和句子组织在一起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达以及今后的写作都大有裨益,而这正是我们在平常很多教学中所没有重视的。
  以上案例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年级课文“段”的教学,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要有真真切切的教学体现,要把段的教学落在学生学习的实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于学生今后篇章的学习都意义重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段”的教学实在起来?笔者以为,首先,课堂要树立“段”的教学整体感。要从一个整体上来研究段中的字词句点,体会段中字词之间、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语言表达上如何突出段的主旨。这样,心中有“树林”,教学才不会走向零散,也不会只观表面。其次,要突出段的教学侧重点。段的教学究竟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要根据学段要求,也要根据文本特点,有时更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行。构段方式教学,只应是其中的一个点,如果每堂课都将目光聚焦于此,那语文教学同样会走向机械和单一。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最有特点或最有价值的方面,如本课第3自然段就一句话:“这是两棵樟树。”教学时一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特点;二可以让学生体会表达上的效果,陈述简练,一下子唤起继续阅读的欲望;三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段落背后表达的情感,联系课文,发现人们对这两棵树的喜爱,这里有突出强调的含义;四可以让学生联系树与人物的关系,宋庆龄因为喜欢才不离开,两棵树的表现也与人物品格相似……这些都是这一段内容所具有的教学点,怎样取舍,在于教师的智慧。再次,段的教学同样要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相融合。在进行段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富有实效的听、说、读、写,将语言的品悟、语感的锤炼、方法的实践、情感的陶冶都蕴含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创意和情趣,这样的段的教学才与语文学习的韵味合拍,课堂才能成为生命徜徉的美妙的地方。
  可以说,只有将段的教学落在课堂实处,才能为学生的语文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段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厚实,更加贴着学生的需要行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
其他文献
一下飞机,一阵凉爽干燥的风迎面袭来,一下使我们摆脱了宁波的高温和炎热。我现在是在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机场。伴随着这阵阵凉风和愉悦的心情,我们一行来到了宾馆,期待着明天的草原之行。  这儿的太阳可真勤快,三点多就开始工作了,把我们一行人早早唤醒了。吃过早饭,坐上妈妈很早就联系好的包车,穿过熙熙攘攘的市区,我们向草原进发。  一路上,大人和小孩都很兴奋,看点儿草、看点儿绿地就哇哇叫唤。司机说我们
摘 要:排球自垫球是金华市体育中考多年实施项目,过于强调应试这一目标,产生了初中三年排球课中教师只教、学生只学自垫球的应试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排球兴趣不浓、教学不符合排球技术形成规律、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甚至出现了不少中考排球满分学生不会打比赛的高分低能现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及现象阐述了排球趣味比赛教学的经验理论:异质分组,同质比拼;考前集训,区域移动;变化节奏,花样
【教材简析】  《看图画,写一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抓住重点画面,合理想象人物的动作和可能说的话,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指導学生学习欣赏和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了解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能通过辨析,抓住图画中的重点。  2.在情境中想象放风筝的动作,能用合适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细读该单元《母鸡》一课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第2题将单元核心要素具体化了。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为聚焦母鸡的具体表现,以文中的关键词句为抓手,着眼言语学习。同时,聚焦第3题,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辨等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策略,全面领略作家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
机灵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再加上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就是我,大家都叫我“小小修理家”。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我还得从头说起。  其实小时候我是个十足的“破坏王”。记得有一次,我在房间里玩玩具,不知道怎么不如意了,一发脾气就把最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后来平静下来,后悔的我把玩具左合合、右合合,就是合不上去。后来我拿来了万能胶,总算是把玩具粘起来了,可惜后来再也不能玩了!从那天起,我不再乱发脾气,对自己的东西
长期以来,有关中美教育方式优劣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息。有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较为扎实,是美国教育难以企及的,而美国教育的灵活性、创新性,又是中国基础教育所欠缺的。诚然,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若硬性要分出胜负,作出肯定与否定,都未免过于武断,两国的教育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形成、种族特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盲目崇拜,实施拿来主义,还是强力排斥,全盘否定,都不是理性教育者的正确抉择。开展中美
小麦登场,田野里就有蝈蝈在鸣叫了。高叔叫我们别理睬这些性急的蝈蝈,说这个节令的蝈蝈叫声单薄乏力,是那种病恹恹的腔调,不好。高叔不是竹匠,可他会用篾黄编蝈蝈笼,到了夏天,高家竹园里会挂好多蝈蝈笼,热闹呢。  盛夏,新一批的蝈蝈出场了,鸣叫声浑厚洪亮,精神抖擞的,听着来劲。江南人把这种蝈蝈亲切地唤作“叫哥哥”,说小孩子听了能“走疲经”。没人解释“走疲经”是什么意思,连这么写都是我杜撰的,大概是化解疲劳
贝贝说:“松松,我发现一个秘密。”  “真的?一松松说,“快告诉我。”  贝贝说:“我爷爷的眼珠是黑的。”  松松说:“废话!难道应该是黄的?”  贝贝说:“我听爸爸说过,人老珠黄嘛。人一老,眼珠就应该变成黄的了。”  松松说:不对,不对,‘人老珠黄’的意思是:旧时代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了。  贝贝不好意思地笑了:“望文生义出错误啊!”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
自我介绍  嗨!大家好!我姓宋,名子凡,是一个阳光、自信的十岁男孩。朋友们总说我又聪明又可爱,但我有时也会淘气哦!  我的爱好可多了,我喜欢运动、唱歌、跳舞、写字等,但阅读还是成了我最铁的“哥们儿”。我经常徜徉于书海,采撷那一朵朵迷人的小浪花。如今,那迷人的小浪花总是淘气地滋润着我的作文。我已在《读书与作文》《课堂内外》《趣味作文》等四十多家报刊上发表了习作。  我一直都很努力,因为我坚信“有志者
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选自《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①这段话主要描述了人类与( )的血肉关系。告诉我们要( )。  ②“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