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留学生的汉字姓名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七条针对我国公民姓名的用字问题提出“可以保留姓氏中的异体字”①,但是在该法律条文中没有涉及外国人的汉语姓名的用字问题。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②,当然这只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
认真阅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导读》,我们知道法律是以规范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上的权利表现为法律允许人们作为或不作为,法律上的义务则表现为必须作为或不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为公民的权利,没有规定为公民的义务,是因为这个法所调整的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场合的社会交际行为,而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个人使用行为。具体说,这个法主要规范的是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电视台、影视屏幕、公共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和说明、企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行业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用字。对个人使用语言文字只作引导,不予干涉,并不要求每个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③
那么,认为取名字是个人使用语言文字的问题是否正确呢?其实无论写什么字,表面看来都是一种个人行为,即使是大量印刷的文本,也是在个人书写的基础上印制的。但是“只要书写的目的是在社会上通行,而且确实已经在社会上通行,供全社会使用,那么就是社会用字。”④你若想让全社会来保护、尊重你的姓名,正确称谓你的姓名,保证社会各种行业用你这个姓名为你服务,例如让邮局替你送信汇款、银行为你存钱信贷、医院为你建立病历等,这怎么能说姓名只属于你个人,姓名用字不属于社会用字呢?人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名如其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面对信息的远距离传播、人际交往日渐频繁以及教育普及的局面,人名用字的规范已经成为现代语文生活里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人名用字规范是出于一种非常积极的,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而不是一种消极的限制。”⑤人名用字规范的依据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人名用字不是对姓名权的侵犯,而是对人名用字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权利依照法律得到更好的保障。
来华留学生的中文姓名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不同于我国境内人名用字问题。为了切实保护来华留学生的各项权益,要从留学生的角度并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考虑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问题。我们暂以汉字文化圈为界来探讨外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情况。目前汉字文化圈主要指中、日、韩及亚洲各地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汉字文化圈外的留学生中文用名,一般采取音译的办法,找出与其外文姓名发音相近的汉字并同时兼顾音义。对于来自汉字文化圈内的留学生在来华接受教育之前,由于受到相近的文化影响,一般都有汉字姓名。同属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均推行简化字,具体到两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问题就比较少。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则大量地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条款规范留学生的汉语姓名用字,以方便留学生在华的生活和学习,便于学校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也会给针对留学生的HSK报名、出入境事务管理等方面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二、对留学生汉字姓名中生僻字的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汉字姓名中保留了一部分生僻字。“在汉字学上一般称以下四类为生僻字,也称疑难字:第一类是音义不全的字,字典上有形或有义无音,这些字多半是在字典收字时横向合并或历史传承时整理不彻底以及转抄错讹造成的;第二类是指已经被现代楷书取代了的古文字隶定字形或者过渡字形;第三类就是不通行的异构字和异写字;第四种就是适应某一种方言的方言字。”⑥所谓生僻字主要是这四类,它们本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流通领域淘汰,但在一些国家还保留着,这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汉字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通过笔者对天津师大284名汉语进修生(2004年9月至10月)汉字姓名用字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上面提到的第三类即“不通行的异构字和异写字”,或者说“异体字”上面。我们试从已规范的异体字、尚未规范的异体字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已被规范的异体字
“金渊疋”(韩)中的“疋”
①疋shū 所葅切,音梳,平,鱼韵,審二,鱼部。
脚。《说文》:“疋,足也。《管子》弟子职曰:‘问疋何止。’”今本《管子》“止”作“趾”。
②疋yǎ 五下切,上,马韵,疑,鱼部。
通“雅”,正。《广韵》马韵:“疋,正也。……古文以为《诗·大雅》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雅,字亦作疋。”《淮南子·修务》:“邯郸师有出新曲者。”高诱注:“新曲,非乐也。”
③疋pǐ譬吉切,入声,质韵,滂,质部。
“匹”的讹变。《广韵》质韵:“匹,俗作疋”,单位名词。《战国策·一》:“车六百乘,骑五千。”(姚宏注:“曾、刘无‘疋’字。”)《汉书·叔孙通传》:“乃赐通帛二十”。
“只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换的字称作‘部分异体字’”⑦。现今“疋”作为“匹”的部分异体字已被淘汰,如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疋部”中就有“[疋]匹”,按照《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1955年12月22日)中的规定:“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⑧但《通知》还规定四种情况可以继续使用被淘汰的异体字字形,其中涉及人名用字的是第四条:“4、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还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⑨
(二)尚未规范的异体字
1. 从“徐玟洙”(韩)看“玟”
①玟méi莫被切,平,灰韵,明,微部。
[玟瑰]叠韵联绵字。宝石名。《说文》:“玟瑰,火奇珠。”
《尔雅·释地》:“玟瑰。”王念孙疏证:“《韩非子·外储说左》篇云:‘缀以珠玉,饰以玟瑰’;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玟瑰。’晋灼注:‘亦云火奇珠’”。
②玟mín《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文部。
次于玉的美石。《礼记·玉藻》:“士佩珠瓀玟而缊组绶。”《释文》:“字或作砇。”亦作“碈”。《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郑玄注:“碈,石似玉。或作玟也。”按,《说文》“玟”字今字书一般引作“玫”。
2.“玟”与“玫”的比较
“玫”méi莫被切,平,灰韵,明,微部。[玫瑰] 叠韵联绵字。
①《说文》作“玟瑰”,释为“火齐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玟”字注:“(玟)当作玫,玫瑰,叠韵连语。”《文选》晋左思《吴都赋》注引《异物志》云:“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出日南。”《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晋灼:“‘玫瑰,火齐珠也。’师古曰:‘火齐珠,南方之出火珠也。’”
②次于玉的美石。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赤则玉玫瑰,琳珉琨珸。”《西京杂记·卷二》:“后得二师天马,帝以玫瑰石为鞍。”本亦作“玟瑰”。
③花名(后起义)。唐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诗》:“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按,《说文》“玫”作“玟”。
可见,“玫瑰”因有了花名的义项与“玟瑰”相区别,则“玟”是“玫”的部分异体字。
3.与“偰珉朱”(韩)中的“珉”比较
珉mín《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真部。
次于玉的美石。《说文》:“珉,石之美者。”《荀子·法行》:“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礼记·聘义》作“碈”。郑玄注:“碈,石似玉,或作玟也。”《释文》:“字亦作瑉。”《礼记·玉藻》:“士佩珠瓀珉而缊组绶。”《释文》:“字或作砇。”字亦作玟、砇、碈、瑉。
在“次于玉的美石”这个义项上,“砇、碈、瑉”诸字都是“玟”和“玫”的部分异体字。
4.试比较“李旻映”(韩)中的“旻”与“金旼婷”(韩)中的“旼”
旻mín武巾切,《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文部。
①天空。晋张华《命将出征歌》:“豺狼染牙爪,群生号穹。”
[旻天]:
A上天。《诗·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孟子·万章上》“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
B 秋天。《楚辞·汉王逸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②秋天。《说文》:“旻,秋天也。”
“旻”和“旼”的部件位置不同,是不是异体字呢?“所谓异体字,即所有意义都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异体字着眼于共时的字体差异。”⑩如果只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换的字称作部分异体字。对于“旼”mín,据手头的资料,笔者只查到“旼旼”的解释:“旼旼,和蔼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旼旼穆穆,君子之态。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旼旼,和也。穆穆,敬也。’”(《辞海》1979)“旼”是不是“旻”的异体字还有可以继续讨论的空间。
后来笔者在翻阅《汉语大字典》时找出了关于“旼”的词条,如下文:
“旼mín《广韵》:卜巾切,平,真,明。
①[旼旼] 和;和睦。《玉篇·日部》:‘旼,和也。’《集韵·真韵》:‘旼,旼旼,和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旼旼睦睦,君子之能。’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旼旼,和貌也。能,一作“态”。’晋左思《魏都赋》:‘旼旼率土,迁善罔匮。’清沈钦韩《书黄石斋为周忠介公碑后》:‘且没世而不可冀,忍相安于旼旼墨墨,以生为死哉!’
②同“旻”。《六书故·天文上》:‘旻,或作旼。’《正字通·日部》:‘旼同旻。旧本分旼、旻为二,泥。’”(《汉语大字典》三卷本(上)1995)
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旼”可姑且理解为“旻”的部分异体字,但“旼”的通用度极底,即使在韩国留学生所使用的高丽大学出版的汉韩词典中也不曾出现关于“旼”的词条。“玟”是“玫”的部分异体字,“砇、碈、瑉”是“玟”和“玫”的部分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在现代汉字中通用率极低,对社会的影响亦远不及已被规范的异体字,但从长远考虑仍有进一步规范的必要,在规范时应兼顾从俗从理的原则。
三、关于生僻字的输入
如“崔覒姃”(韩)中的“覒姃”máo jīn,“卓美妡”(印尼)中的“妡”xīn,“丹沢史晓”(日)中的“沢”chǐ。(生僻字的汉语拼音均由留学生学生本人提供)笔者案头的工具书不足以找出其字音和字义,那么读者读到此处会心生疑问——既然你不知道读音也不精于五笔输入法,那又是如何将这些字形植入电脑的呢,难道是造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中文信息处理的“字处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汉字输入,二是汉字存储,三是汉字输出。那千百种的输入法的差异就在于汉字“输入码”的不同编法上。一般我们经常使用的输入码有“形码”和“音码”两种,“形码”,主要是通过拆析汉字字形,以拆析的汉字字形为依据编成汉字输入码,故名“形码”。在大陆普遍使用的形码是王码五笔形输入法,港澳则多使用仓颉码。因为形码要记住许多符号,虽速度较快,但掌握起来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多数人不长于形码。“音码”注重汉字的拼音,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来编成汉字输入码,故名“音码”。在大陆,智能ABC、中文之星、紫光拼音、微软拼音等均属于音码。在港澳台地区注音符号输入法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音码。对于大陆来说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较自如地运用汉语拼音输入法,且音码十分有利于“想打”,即一边想一边打。
倘若遇到生僻字,我既不会使用五笔,也不知道字音,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汉字内码”找到生僻字。简单讲,“汉字内码”就是汉字在电脑中的存储地址,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汉字的编号。我们所感知的“汉字内码”是以汉字字库的形式存在的,在Word的工具栏上有一个名为“插入”的下拉菜单,在该下拉菜单中有“符号”这一项,我们要找的生僻字就在“符号”框中的“CJK统一汉字”字符集中。(C、J、K为中日韩三国英文字头)“CJK统一汉字”字符集中包括日本汉字、韩国汉字和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简化汉字、繁体汉字共20902字。“CJK统一汉字”字符集在现今世界上任何一台电脑中都能找到,无论是何种语言界面的电脑,“CJK统一汉字”的诞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通用的内码编码手段即ISO10646标准的具化。并且“CJK统一汉字”字符集现已扩充了A区、B区和C区,目前电脑中的汉字总量约70000。
如何具体操作呢?以“丹沢史晓”(日)中的“沢”chǐ为例。首先我们找一个和“沢”部首相同的字,如“沣”。然后将“沣”字选中,然后点出“插入”下拉菜单中的“符号”框。如下图:

然后单击“沢”,按“插入”键,就会在原来已选中的“沣”处,出现我们要找的生僻字“沢”。
道理很简单,“CJK统一汉字”字符集在编排上是按照《康熙字典》的字序进行排列,如“沢”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是“水”部的字,我们找一个同属于该部首的字“沣”在“符号”框中引出“沢”即可。同部首的字是在同一区域按照除去部首笔画以外的画数从小到大排列的。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在遇到生僻字时在第一时间输入电脑,从而免去了花大量时间翻阅工具书的不便。上述方法也适用于查找非常用字,总之节约了大量时间,保障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避免了因在成绩单、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由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共现而给留学生带来的遗憾。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53WN04)。
注释:
①②③⑧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④⑤⑥王宁.谈人名用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澳门语言学刊,2003,(24、25).
⑦⑩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宁. 谈人名用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澳门语言学刊,2003,(24、25).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 张双棣等.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董月凯. 汉字编码浅析[J].澳门语言学刊,2003,(20、21).
[7]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8] 曹先擢 苏培成.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1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11] 王力等. 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董月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七条针对我国公民姓名的用字问题提出“可以保留姓氏中的异体字”①,但是在该法律条文中没有涉及外国人的汉语姓名的用字问题。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②,当然这只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
认真阅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导读》,我们知道法律是以规范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上的权利表现为法律允许人们作为或不作为,法律上的义务则表现为必须作为或不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为公民的权利,没有规定为公民的义务,是因为这个法所调整的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场合的社会交际行为,而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个人使用行为。具体说,这个法主要规范的是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电视台、影视屏幕、公共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和说明、企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行业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用字。对个人使用语言文字只作引导,不予干涉,并不要求每个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③
那么,认为取名字是个人使用语言文字的问题是否正确呢?其实无论写什么字,表面看来都是一种个人行为,即使是大量印刷的文本,也是在个人书写的基础上印制的。但是“只要书写的目的是在社会上通行,而且确实已经在社会上通行,供全社会使用,那么就是社会用字。”④你若想让全社会来保护、尊重你的姓名,正确称谓你的姓名,保证社会各种行业用你这个姓名为你服务,例如让邮局替你送信汇款、银行为你存钱信贷、医院为你建立病历等,这怎么能说姓名只属于你个人,姓名用字不属于社会用字呢?人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名如其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面对信息的远距离传播、人际交往日渐频繁以及教育普及的局面,人名用字的规范已经成为现代语文生活里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人名用字规范是出于一种非常积极的,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而不是一种消极的限制。”⑤人名用字规范的依据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人名用字不是对姓名权的侵犯,而是对人名用字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权利依照法律得到更好的保障。
来华留学生的中文姓名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不同于我国境内人名用字问题。为了切实保护来华留学生的各项权益,要从留学生的角度并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考虑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问题。我们暂以汉字文化圈为界来探讨外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情况。目前汉字文化圈主要指中、日、韩及亚洲各地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汉字文化圈外的留学生中文用名,一般采取音译的办法,找出与其外文姓名发音相近的汉字并同时兼顾音义。对于来自汉字文化圈内的留学生在来华接受教育之前,由于受到相近的文化影响,一般都有汉字姓名。同属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均推行简化字,具体到两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用字问题就比较少。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则大量地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条款规范留学生的汉语姓名用字,以方便留学生在华的生活和学习,便于学校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也会给针对留学生的HSK报名、出入境事务管理等方面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二、对留学生汉字姓名中生僻字的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汉字姓名中保留了一部分生僻字。“在汉字学上一般称以下四类为生僻字,也称疑难字:第一类是音义不全的字,字典上有形或有义无音,这些字多半是在字典收字时横向合并或历史传承时整理不彻底以及转抄错讹造成的;第二类是指已经被现代楷书取代了的古文字隶定字形或者过渡字形;第三类就是不通行的异构字和异写字;第四种就是适应某一种方言的方言字。”⑥所谓生僻字主要是这四类,它们本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流通领域淘汰,但在一些国家还保留着,这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汉字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通过笔者对天津师大284名汉语进修生(2004年9月至10月)汉字姓名用字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上面提到的第三类即“不通行的异构字和异写字”,或者说“异体字”上面。我们试从已规范的异体字、尚未规范的异体字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已被规范的异体字
“金渊疋”(韩)中的“疋”
①疋shū 所葅切,音梳,平,鱼韵,審二,鱼部。
脚。《说文》:“疋,足也。《管子》弟子职曰:‘问疋何止。’”今本《管子》“止”作“趾”。
②疋yǎ 五下切,上,马韵,疑,鱼部。
通“雅”,正。《广韵》马韵:“疋,正也。……古文以为《诗·大雅》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雅,字亦作疋。”《淮南子·修务》:“邯郸师有出新曲者。”高诱注:“新曲,非乐也。”
③疋pǐ譬吉切,入声,质韵,滂,质部。
“匹”的讹变。《广韵》质韵:“匹,俗作疋”,单位名词。《战国策·一》:“车六百乘,骑五千。”(姚宏注:“曾、刘无‘疋’字。”)《汉书·叔孙通传》:“乃赐通帛二十”。
“只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换的字称作‘部分异体字’”⑦。现今“疋”作为“匹”的部分异体字已被淘汰,如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疋部”中就有“[疋]匹”,按照《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1955年12月22日)中的规定:“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⑧但《通知》还规定四种情况可以继续使用被淘汰的异体字字形,其中涉及人名用字的是第四条:“4、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还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⑨
(二)尚未规范的异体字
1. 从“徐玟洙”(韩)看“玟”
①玟méi莫被切,平,灰韵,明,微部。
[玟瑰]叠韵联绵字。宝石名。《说文》:“玟瑰,火奇珠。”
《尔雅·释地》:“玟瑰。”王念孙疏证:“《韩非子·外储说左》篇云:‘缀以珠玉,饰以玟瑰’;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玟瑰。’晋灼注:‘亦云火奇珠’”。
②玟mín《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文部。
次于玉的美石。《礼记·玉藻》:“士佩珠瓀玟而缊组绶。”《释文》:“字或作砇。”亦作“碈”。《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郑玄注:“碈,石似玉。或作玟也。”按,《说文》“玟”字今字书一般引作“玫”。
2.“玟”与“玫”的比较
“玫”méi莫被切,平,灰韵,明,微部。[玫瑰] 叠韵联绵字。
①《说文》作“玟瑰”,释为“火齐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玟”字注:“(玟)当作玫,玫瑰,叠韵连语。”《文选》晋左思《吴都赋》注引《异物志》云:“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出日南。”《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晋灼:“‘玫瑰,火齐珠也。’师古曰:‘火齐珠,南方之出火珠也。’”
②次于玉的美石。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赤则玉玫瑰,琳珉琨珸。”《西京杂记·卷二》:“后得二师天马,帝以玫瑰石为鞍。”本亦作“玟瑰”。
③花名(后起义)。唐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诗》:“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按,《说文》“玫”作“玟”。
可见,“玫瑰”因有了花名的义项与“玟瑰”相区别,则“玟”是“玫”的部分异体字。
3.与“偰珉朱”(韩)中的“珉”比较
珉mín《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真部。
次于玉的美石。《说文》:“珉,石之美者。”《荀子·法行》:“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礼记·聘义》作“碈”。郑玄注:“碈,石似玉,或作玟也。”《释文》:“字亦作瑉。”《礼记·玉藻》:“士佩珠瓀珉而缊组绶。”《释文》:“字或作砇。”字亦作玟、砇、碈、瑉。
在“次于玉的美石”这个义项上,“砇、碈、瑉”诸字都是“玟”和“玫”的部分异体字。
4.试比较“李旻映”(韩)中的“旻”与“金旼婷”(韩)中的“旼”
旻mín武巾切,《集韵》:眉贫切,平,真韵,明,文部。
①天空。晋张华《命将出征歌》:“豺狼染牙爪,群生号穹。”
[旻天]:
A上天。《诗·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孟子·万章上》“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
B 秋天。《楚辞·汉王逸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②秋天。《说文》:“旻,秋天也。”
“旻”和“旼”的部件位置不同,是不是异体字呢?“所谓异体字,即所有意义都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异体字着眼于共时的字体差异。”⑩如果只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换的字称作部分异体字。对于“旼”mín,据手头的资料,笔者只查到“旼旼”的解释:“旼旼,和蔼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旼旼穆穆,君子之态。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旼旼,和也。穆穆,敬也。’”(《辞海》1979)“旼”是不是“旻”的异体字还有可以继续讨论的空间。
后来笔者在翻阅《汉语大字典》时找出了关于“旼”的词条,如下文:
“旼mín《广韵》:卜巾切,平,真,明。
①[旼旼] 和;和睦。《玉篇·日部》:‘旼,和也。’《集韵·真韵》:‘旼,旼旼,和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旼旼睦睦,君子之能。’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旼旼,和貌也。能,一作“态”。’晋左思《魏都赋》:‘旼旼率土,迁善罔匮。’清沈钦韩《书黄石斋为周忠介公碑后》:‘且没世而不可冀,忍相安于旼旼墨墨,以生为死哉!’
②同“旻”。《六书故·天文上》:‘旻,或作旼。’《正字通·日部》:‘旼同旻。旧本分旼、旻为二,泥。’”(《汉语大字典》三卷本(上)1995)
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旼”可姑且理解为“旻”的部分异体字,但“旼”的通用度极底,即使在韩国留学生所使用的高丽大学出版的汉韩词典中也不曾出现关于“旼”的词条。“玟”是“玫”的部分异体字,“砇、碈、瑉”是“玟”和“玫”的部分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在现代汉字中通用率极低,对社会的影响亦远不及已被规范的异体字,但从长远考虑仍有进一步规范的必要,在规范时应兼顾从俗从理的原则。
三、关于生僻字的输入
如“崔覒姃”(韩)中的“覒姃”máo jīn,“卓美妡”(印尼)中的“妡”xīn,“丹沢史晓”(日)中的“沢”chǐ。(生僻字的汉语拼音均由留学生学生本人提供)笔者案头的工具书不足以找出其字音和字义,那么读者读到此处会心生疑问——既然你不知道读音也不精于五笔输入法,那又是如何将这些字形植入电脑的呢,难道是造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中文信息处理的“字处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汉字输入,二是汉字存储,三是汉字输出。那千百种的输入法的差异就在于汉字“输入码”的不同编法上。一般我们经常使用的输入码有“形码”和“音码”两种,“形码”,主要是通过拆析汉字字形,以拆析的汉字字形为依据编成汉字输入码,故名“形码”。在大陆普遍使用的形码是王码五笔形输入法,港澳则多使用仓颉码。因为形码要记住许多符号,虽速度较快,但掌握起来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多数人不长于形码。“音码”注重汉字的拼音,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来编成汉字输入码,故名“音码”。在大陆,智能ABC、中文之星、紫光拼音、微软拼音等均属于音码。在港澳台地区注音符号输入法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音码。对于大陆来说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较自如地运用汉语拼音输入法,且音码十分有利于“想打”,即一边想一边打。
倘若遇到生僻字,我既不会使用五笔,也不知道字音,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汉字内码”找到生僻字。简单讲,“汉字内码”就是汉字在电脑中的存储地址,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汉字的编号。我们所感知的“汉字内码”是以汉字字库的形式存在的,在Word的工具栏上有一个名为“插入”的下拉菜单,在该下拉菜单中有“符号”这一项,我们要找的生僻字就在“符号”框中的“CJK统一汉字”字符集中。(C、J、K为中日韩三国英文字头)“CJK统一汉字”字符集中包括日本汉字、韩国汉字和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简化汉字、繁体汉字共20902字。“CJK统一汉字”字符集在现今世界上任何一台电脑中都能找到,无论是何种语言界面的电脑,“CJK统一汉字”的诞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通用的内码编码手段即ISO10646标准的具化。并且“CJK统一汉字”字符集现已扩充了A区、B区和C区,目前电脑中的汉字总量约70000。
如何具体操作呢?以“丹沢史晓”(日)中的“沢”chǐ为例。首先我们找一个和“沢”部首相同的字,如“沣”。然后将“沣”字选中,然后点出“插入”下拉菜单中的“符号”框。如下图:

然后单击“沢”,按“插入”键,就会在原来已选中的“沣”处,出现我们要找的生僻字“沢”。
道理很简单,“CJK统一汉字”字符集在编排上是按照《康熙字典》的字序进行排列,如“沢”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是“水”部的字,我们找一个同属于该部首的字“沣”在“符号”框中引出“沢”即可。同部首的字是在同一区域按照除去部首笔画以外的画数从小到大排列的。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在遇到生僻字时在第一时间输入电脑,从而免去了花大量时间翻阅工具书的不便。上述方法也适用于查找非常用字,总之节约了大量时间,保障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避免了因在成绩单、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由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共现而给留学生带来的遗憾。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53WN04)。
注释:
①②③⑧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④⑤⑥王宁.谈人名用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澳门语言学刊,2003,(24、25).
⑦⑩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宁. 谈人名用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澳门语言学刊,2003,(24、25).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 张双棣等.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董月凯. 汉字编码浅析[J].澳门语言学刊,2003,(20、21).
[7]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8] 曹先擢 苏培成.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1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11] 王力等. 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董月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