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的“师生对话”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课堂教学语篇进行分析,以《中国石拱桥》为实例,阐述该理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国石拱桥》
  20世纪90年代,以社会符号学为发端,西方语言学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非语言符号的表意作用。近年来,通过该理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丰富起来。在语文教学方面,既有对文本的研究,也有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一、 初中语文多模态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媒体和模态是多模态话语的两个基础概念。媒体为模态产生的基础,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信息本身的表现、传播形式。模态指具有意义潜势的社会符号系统,与人体的感官相联系。
  多模态话语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社会符号进行交际的话语形式。多模态教学不单单体现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而是主张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知方式,运用图像、声音、文字、语言、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模态可以分为:(1)语言模态:口语、文字、语气、字体等;(2)视觉模态:表情、图像、视频、着装、教室布局等;(3)听觉模态:音响、音乐(纯音乐)、歌曲(带歌词);(4)动觉模态:肢体动作、身体位移等。
  不同模态有不同的供用特征,擅長表达的意义类型也各不相同。例如,语言模态中的口语虽然具有即时表达与回馈的特点,但转瞬即逝;视觉模态中的图像较为生动直观,但较难体现抽象或概括性的观念。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并对其进行设计与组合。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多模态语篇的生成涉及了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多模态的交际过程,从教学思路到最终教学语篇的生成,都受到这四个层面的影响。
  一个多模态教学语篇不仅包括完整的教学环节,还包括每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与师生互动。下面,笔者以《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为实例,谈谈运用及体会。
  二、 《中国石拱桥》的多模态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课堂教学的话语设计要先考虑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然后在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模态。
  (一)文化语境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文化语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背景语境,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进行交际的体裁系统。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表现在思想、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中,教学参考便提到:要通过了解中国石拱桥及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豪感。这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提出了要求。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话语体裁,规定了课堂交际话语的特殊性。例如,教师上课时的状态必然有别于日常生活;即使课堂气氛再热烈,也不会变成一场脱口秀。课文也有其自有的体裁,《中国石拱桥》作为一篇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也需围绕说明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
  基于此,笔者将《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3.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情景语境对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影响
  情景语境指交际活动所发生的具体背景,涉及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话语范围除了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还包括师生的活动、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情况。话语基调则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涉及具体的教师情况、学生情况和班级情况。《中国石拱桥》一课在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授,从所授班级的情况来看,学生整体基础较好,但对于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较为薄弱,因此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将对语段及行文思路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模态选择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诸要素的分析,笔者开始设计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模态组合,教学设计及实际过程如下:
  1. 导入
  (1)关灯,播放40秒有关拱桥的快闪视频。(视觉模态联合听觉模态:一系列各式拱桥图片及高对比度纯色动态字幕,配合动感强烈的背景音乐,图片和字幕根据音乐的节奏踩点切换,以此吸引学生注意。)
  (2)视频结束,教室灯齐亮,教师走上讲台。(视觉模态协同动觉模态:通过灯光变化和教师位置的移动快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屏幕转移到课堂。)
  (3)提问:视频里出现的桥有什么共同点?(语言模态:快速引入主要教学内容。)
  明确:观察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导入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观看习惯,决定以视觉和听觉模态取代语言模态的介绍,制作一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快闪文字视频,接着通过问题引导,从“拱”这一特征切入课堂。这段快节奏的导入视频让学生颇感兴趣,课堂气氛“燃”了起来。
  2.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桥。(视觉模态协同语言模态:学生圈点勾画,抓取关键信息,边找边答。)
  (2)快问快答:说出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以及文章的说明对象。(视觉模态配合语言模态:屏幕显示PPT上的问题,学生抢答。)
  (3)速读课文,同桌合作:归纳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探究“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能体现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为何不从中选一座桥就好?”(语言模态: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卡壳时,教师通过恰当的表情和语气进行提示和鼓励。)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得出1~3段的结构作用。   板书:举例要全面。
  基于班级学情考虑,在整体感知环节可以较为快速、简练地推进,因此本部分以语言模态为主,通过常规的问答,引导学生回到文本,锻炼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 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8段,找出赵州桥、卢沟桥能够代表中国石拱桥的原因。(视觉模态协同语言模态:教师与学生进行口头问答和讲解,同时强调对关键词句的圈点勾画,要求学生朗读关键句时,对“最”等关键词做语气上的处理。随后配合板书,进行总结。)
  明确:找出“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一句,对关键词进行标注。
  板书:举例要典型。
  (2)小组合作:根据4~8段内容完成PPT上表格。(视觉模态与动觉模态协同语言模态: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把握學生讨论情况和整体进度,并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在回答环节,PPT逐一显示表格中的内容,提示学生回文比对。)
  本环节是解决本课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选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模态。
  4. 语言品析
  (1)游戏互动:从四幅图中选出是卢沟桥的两张,并说出依据。(视觉模态与语言模态交叉:PPT上显示4张图片,两张为卢沟桥,两张为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图片和课文间来回比对,得出答案。)
  明确:“……几乎与河面平行……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板书:说明文语言要准确严谨。
  (2)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上台画出关键词,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等句。(视觉模态及动觉模态配合语言模态:利用教室的触摸屏,请学生上台,引导其勾画出“几乎”“大约”“最”等关键词,通过线条、圆圈这类视觉符号对重点进行强调。)
  明确: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语言模态:在连续进行了调用多个模态的环节之后,回归单模态,避免疲劳。)
  本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使用了多种媒体及符号系统。特别在游戏环节,利用图片的形象性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并以此扣住本环节的教学重点。
  5. 拓展升华
  (1)通过图片展示我国各类石拱桥的辉煌成就。(视觉模态配合语言模态:各种石拱桥图片配合师生对话进行。)
  (2)思考:为何我国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语言模态:利用语言的概括特点,对文段进行归纳和总结。)
  明确:优良传统、勤劳智慧、便于取材。
  考虑到单纯的图片罗列和介绍较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借用如今流行的手机命名方式来诠释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和演化。在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后,笔者抛出最后一个问题,通过讨论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及获得成就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模态都在课堂语篇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多模态教学话语可以使学生从更多感知通道去接收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集泓,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儿童线描画是一种以线为最基本表现手法的儿童绘画形式。对身处苏州的孩子来说,苏州园林是他们熟悉的环境。文章尝试将苏州园林与线描画结合到一起,从主题选择、技能习得及环境运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与孩子们一起用线描画表现苏州园林之美。  关键词:苏州园林;儿童线描画;美术活动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符号。当孩子从开始拿笔在纸上或墙上涂鸦时,就是用线条有意或无意表达着自己对外界事物好奇的情感,尽管线
摘 要:当前,新课改在不同地区深入推进,以深度学习的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章以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过程。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数学习  当前新课改在不同地区深入推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深度学习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自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各个学科都积极以此为教学目
摘 要:有效教学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需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做好课堂信息的展示,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学科内容。文章以小学音乐学科为例,讨论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理念创新  一、 引言  有效教学理念下,小学音乐教
摘 要:小班新生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每年开学无法回避的难题。国内外关于儿童分离焦虑和情感环境创设的研究不断给予一线教师新的火花。“勇气圈”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模型。文章将剖析小班入园适应的现状,简述将“勇气圈”模型引入实践的做法,针对小班儿童发展需要,在入园适应过渡期为儿童提供“鹰架”式帮助。  关键词:情感支持环境;“勇气圈”;新生入園  一、 引言  幼儿园每年新生入园时,儿童在脱离家庭与亲人分离
摘 要:品格教育是人的道德素质核心,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格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在幼儿园,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园所文化润养品格,以体验活动提升品格。而幼儿园可开展品格家长课堂,提升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现家园共育。  关键词:品格;品格教育;幼儿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摘 要:“学-教-评一致性”突破了以往的备课旧思维,是一种视野更为宏阔的课程新思维。立足整体的课程新思维备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课程思维;教学设计;学-教-评一致性;初中历史  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流弊,如“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教学理念仍弥漫于日常历史课堂;历史课
摘 要:将学校创建成“书香校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是我们学校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大力创设书香环境,教师积极创建阅读社团,师生同心诵读经典诗文,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注重书香氤氲校园,让阅读浸润师生心田;我们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小学;营造;书香校园  作为一所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近年来,在新教育理念引导下,我校紧紧
摘 要:幼儿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幼儿探究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育特点,以“小小蚂蚁大力士”主题活动为例,对主题活动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践和探究思考,以培养幼儿对生命的认识以及探究思考能力。  关键词:主题活动;探究能力;中班  一、 主题活动对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的探究水平涉及幼儿参与并积累知识的流程,把握早期
摘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文本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掌握的重要工具,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理解与分析,能够增强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强化的重要时期,进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摘 要: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国家的安危和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民众的福祉,因此在常规教育过程中,要全方位加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而爱国情怀培养的关键在于优秀文化的滋养,因此在今后的常规教育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引领,让学生在浓郁的红色乡土文化中感知到国家的伟大,充满对国家的崇敬和热爱,这才是文化育人价值的体现,论文将紧扣常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从而为后续老师进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