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所引起的自然变异在内,无时无刻不在地球表层这一人类活动场所表现出来,当自然变异的强度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构成了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常见的一类。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频繁而多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和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1.1.1 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壳活动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变形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水库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
  1.1.2 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大致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部极端气象异常;地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造成地质变化剧烈;另外,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不正确开采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1.1.3 地质灾害的特点
  从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有三大特点: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感觉不到灾害发生的先兆,而后地质灾害突然发生,使人们措手不及,大量地毁坏建筑物、农田、工厂、公路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些特点都使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难上加难,同时说明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1.4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1.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同地理环境一词,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狭义的概念仅指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亿万年来,岩石圈与水圈、岩石圈与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圈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建立了地球物质的相对平衡体系。在地球演化的后期出现了生命。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在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与最近一次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与其周围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之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地质环境也遭受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中各种作用的影响,所以,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渐变发展为突变或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因此地质环境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 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从而破坏地质环境,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2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 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2.2 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3 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2.4 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2.5 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3.1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
  从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规划的战略性出发,环境地质研究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和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变化,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划分区域功能,甚至包括提出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影响区预留避震空地或缓冲带的基本要求。
  3.2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性主要是指地质环境区域内与工程或人居环境安全相关的地质成分、地质结构、工程性质、外部形态、区域内外动力作用特点和突发超常干扰因素作用的敏感程度(可变性或抗灾变的能力)以及形成灾害的可能性或风险性等。超常外来因素既会破坏工程对象,也会改变原来的区域环境态势,要调查研究其作用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和危害对象的脆弱性或易损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避免乃至消除工程对象的远程地质灾害风险,指导防洪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包含有足够的防灾减灾对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也是相关法规落到实处的保证。
  4 结语
  总之,为了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张明霞,刘艳辉. 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初步研究[J]. 地学前缘. 2006(01)
  [2] 衣昊鹏,姜震. 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4)
  [3] 刘友勤,梁祥. 基于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2)
  [4] 胡能灿.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9(03)
其他文献
摘 要:视听说教学是通过视、听、说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手段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学习语言的现状。借助电影优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是现在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英文电影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外语人才听说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外语教学对于学生“听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期间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值得深思。笔者就此
日前,浙江省公布了2016年列入省级淘汰计划目标任务的炼钢、造纸、制革、印染、化纤、医化、金属熔炼、铸造、轧钢、织造、烧结砖等11个行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及所涉企业名单,
摘 要:化工工业生产主要由化工工艺和化工设备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为了促进化工工业在新时期向着更深层和广阔的层次和空间发展,需要设计人员依据化工工艺需求,通过对化工设备适应性设计的创新,最终实现化工设备安全、节能、环保的效果。本研究从化工工艺的设计角度出发,针对化工设备适应性设计进行深刻探讨,提出了新时期化工工艺设计和化工设备适应性的设计要求,为化工工业领域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化工工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也变得很快,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能在快的基础上把控好质量,也就成了技术人员的研究题目,其中水泥土近年来被广泛
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是安全生产一条不可逾越底线,更是太阳纸业各项发展指标的一条红线,在安委会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上,公司董事长李洪信让全体安委会成员牢记这样一个理念:"没有法
由于在民用建筑防排烟通风系统设计中,其工程的特点不同,其设计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作为一名暖通专业设计人员,需要对防排烟通风系统的设计理论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在设计时严格遵守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增进社会和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普惠金融各领域发展有长有短,当今的
本刊讯(维达国际消息)5月27日,在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主任曹振雷博士、维达国际主席李朝旺先生、江门市工商联叶芳华副主席、江门市工商联赵女乔副主席的见证下,维
膨化是物料高温、高压反应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利用物料本身的膨化特性来提取内部水分,经过研究得出,膨化技术在这一方面效果突出,但有效的控制了物料本身组织结构变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