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级形式主义的体制性成因——基于乡村关系的视角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级形式主义与乡村治理体制变化有关.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随着行政对自治的消解,乡村关系从过去的二元结构走向了乡村一体化,行政体制产生的形式主义向下传导,在非科层官僚的村级领域发生形式主义问题.破解村级形式主义,需重建"乡政"与"村治"边界,回归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与实体性.在操作层面,要调整乡村关系、构建行政力量下乡通道,避免村级组织被行政化,立足村庄特性,采取分类治理原则,建立与村庄治理目标匹配的村级组织.从体制层面寻求村级形式主义解决办法,在化解村级形式主义问题的同时,还会倒逼县乡两级减少形式化工作,有助于整个基层治理状况的改善.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带领人民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以先进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浇筑党的精神谱系、提升文化自信自觉,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先进文化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建先进的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更加包容的
中美关系已经进入原有双边关系框架终结、新双边关系框架尚待确立、两国探索双边关系发展方向的新阶段.战略竞争至少在中短期内将是双边关系的新常态,拜登执政后美国甚至强化了此种态势.中美关系框架的改变必然影响彼此认知,误读、误判几率随之上升.基于此种认知采取的反应和行动很可能诱发意外甚至冲突,因此,管控中美战略竞争将变得非常必要.为管控中美战略竞争,双方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中美可从美苏冷战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梳理存在分歧的问题领域,为管控和解决这些分歧创造条件;将分歧管控和危机管理纳入现存的各级外交和安全对话机制
作为融汇西方后工业社会变迁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解读范式和激进政治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试图改造、颠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以牺牲对政治经济策略和物质利益的深刻解读来批判资本主义.这种思潮在实践中走向一种似是而非的中间路线,滑向自由主义及民粹主义.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以资本主义新变化断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崩塌,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基础主义的产物,认为认同政治与民主革命必然取代阶级斗争模式从而走向微观斗争.其在理论上否弃辩证法、拒斥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采取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3)生态环
按照马克思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价值可以被区分为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价值.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颠倒,也就是生存意义上的价值被忽视和遗忘,用认识论意义上的价值来代替生存意义上的价值,用可计算的价值来取代肉体体验上的价值.而这种取代是在人类文明史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了顶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文化的根源,它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危机.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苗头.对于人类文明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反思,是我们哲学研究所面临的重
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匹配问题在企业管理、心理和职业咨询等领域备受重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数字技术带来了人机交互、远程办公、数据监控以及虚拟雇佣等新工作情境,并引起了人与环境匹配的新变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需要通过提升组织韧性和数据意义挖掘能力,树立重视数据安全、企业与员工协同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及建立人机协同共生的认知,应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人与环境匹配的新变化.
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经四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我国革命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呈现鲜明的革命导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紧密结合,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遭受了严重挫折,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注重政治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呈现出创新性与实践性.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
建设健全乡村,需要政府之手、市场之手与社会之手共同发力.缺了任何一只手,乡村社会都可能患上"乡村病".近百年来,我国城市—乡村竞争事实上并不公平,城市凭借其有利地位持续汲取乡村资源,直接造成乡村社会与产业的空心化.健全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建设自在自为的乡村社会,可分功能修复和功能维持两个阶段进行.政府之手是乡村功能修复的关键力量.第一阶段的任务当重在修复乡村功能,搭建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建设乡村快行系统,实现乡村社会结构再造和治理结构的优化,推动"城乡等值化".进入功能维持阶段,政府之手的作用在于相机抑
普遍直观和范畴直观建立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上,本质直观才是纯粹形式范畴的真正体现,向本质直观的突进体现了现象学从描述心理学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借用胡塞尔在内时间研究中得出的新的意向结构,本文将表明,本质直观建立在多维的意向流形之中,相合推叠和本质类型是纵意向性构造横意向性的结果,本质直观中的本质概念只能被理解为横意向性上的同一性,而具体当下构造纵意向性以及活的当下的被构造维度则表明存在习性直观和本心直观的可能.从现象学运动的角度看,本质直观不仅激发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其内含的习性直观和本心直观
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甘肃省陇中地区B合作社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发现合作社产业发展是策略行动的过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采取了“跑项目”“拉关系”“面子压迫”“利益诱导”等策略,获得合作社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之所以如此,与农村资源行政化配置、村庄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村民的价值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农村合作社的产业发展,不完全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政治逻辑、社会逻辑和经济逻辑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