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与“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否能恰到好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体会。
  一、提问要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触动教材内容的“神经”。触动教材内容的“神经”,要做到重点突出,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教材的重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台阶》一文,对父亲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父亲为什么要建造新台阶?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父亲的经历中感悟的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二、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触动学生知识、情感的“神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疏于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虽精心设计了问题,可是一旦进入课堂,往往收效甚微,要么大难,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要么太容易,略加思考或不思考便可答出。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设达到最佳。结果是课上知而课下不知。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非常清楚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高低、情感的触发点,这样你的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成效。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句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那还得有另外一番功夫。其次,要善于设置情境,巧妙设疑。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我在教《背影》一课中采取“模拟买橘路线及现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主动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的进发,在通过“心灵有约”访谈活动悄悄拨动那根情感之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自己精心提问,还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才是课堂改革的意义所在。学生提问,教师对有创见者大加赞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反问机会。教学相长,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让课堂提问的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教学要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然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则认为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有结果,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困惑去学习,去探究。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教学法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教师在设计教学法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必善问。这样,我们的课堂提问,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钟祥旧口二中)
  (责任编校:赵申旭)
其他文献
“总书记回信了!”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佤族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rn消息传来,云南省民政厅干部职工激动万分.帮扶阿佤山近20个年头,尤其是近5年来,沧源县脱贫攻坚取得的卓越成绩里,凝聚着民政人抛洒的汗水、付出的真情、流下的热泪.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实质上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即积极参与对文章意义的解释和建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正确引导者,引导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阅读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期刊
《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阐述党执政为民、群众路线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毛泽东在此文中用“铜墙铁壁”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阐述了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一深刻道理,并着重阐述了怎样处理好党的中心任务与群众生活、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领导者与组织者角色这三对重要关系.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在理论上它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奠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它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
期刊
近年来,江西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部署要求,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持续加大社会救助投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基本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建立了城乡统筹、资源融合、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体系.
期刊
——为抚平疫情给武汉留下的伤痛,自2020年5月以来,湖北省民政厅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开展“五社联动”项目,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50余个,发展社区志愿者8400余人,系列心理疏导服务受益人群达156.8万人次;n——湖南省在建设基层社工站(室)的同时,促进“五社联动”机制建设,打造了一批品牌服务项目;n--内蒙古、浙江、河北等省区相继出台推动“五社联动”建设相关政策举措;n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各地“五社联动”的探索实践取得了系列成果,也很快得到政策层面的n回应.
期刊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它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简单谈一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期望引起语文界同行们的关注且能够和大家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以促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在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
期刊
近段时间,由学校承担的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的倡导肇始,高效课堂的研究探讨以各种形式充塞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二十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使我对这个话题有一些粗浅看法。  高效课堂这一提法强调结果的高效性,侧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技巧、能力收益的最大化。而教学结果的高效性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方式方法手段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从信息源(教材)开始,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向学生主体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一
期刊
从教三年来,送走了一届学生,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艰辛和快乐。因为年轻,我们有足够的热情,但却经验不足;我们有足够的精力,但却沉稳不足,这些都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回顾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  一、认真备课,及时反思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教学的第一个三年,备课尤其重要,花的时间也尤其要多。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备课意义非常重大,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
期刊
近年来,择校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择校热”的争端已成为聚讼之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主要聚焦在法律赋予的“就近入学”原则是否合理上,而对于普通高中来说,择校问题虽没有法理上的争论,但也表现出了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择校的普遍性。二是择校形式中存在不公。我国普通高中择校主要有以分择校、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三种形式。就目前形势而言,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会在短期内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各种形式的择校热潮
期刊
上海市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针对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如何让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获得资源,及时而精准地得到救助是上海市社会救助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上海市民政局在2019年推出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并在上海市长宁区进行试点.近年来,通过社区救助顾问主动介入,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保障模式,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助受益范围,使得“沉默的少数”被发现、被救助,从而走出困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