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诉讼欺诈应予独立定罪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在民事经济纠纷及其诉讼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诉讼欺诈现象日趋严重,其危害性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谓的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通过伪造证据或隐瞒真相并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利用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在对人民法院的法官进行蒙蔽的情况下来不法获取他人财物或免除自己债务的欺骗性诉讼行为。目前在司法实践中,诉讼欺诈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对社会和司法危害相当大,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又无法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条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果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准绳,那么,诉讼欺诈者都将逃过法律的制裁。毫无疑问,面对严重损害公众和他人利益的诉讼欺诈,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尽快完善法规,在相关法律中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惟有如此,才能惩处诉讼欺诈行为,并防止这种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以确保法制的权威和公正。
  一、诉讼欺诈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所谓的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通过伪造证据或隐瞒真相并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利用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在对人民法院的法官进行蒙蔽的情况下来不法获取他人财物或免除自己债务的欺骗性诉讼行为。例如,丈夫在外面欠债,为了躲避债务,于是和妻子假离婚,将家庭财产转移到妻子名下,企图躲避债务。诉讼欺诈具有下列特点:第一,诉讼欺诈限于通谋欺诈。诉讼欺诈是在诉讼中诉讼参加人恶意串通,旨在谋害第三方利益的联合行为。第二,诉讼欺诈侵犯的对象包括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权和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法院与原告、法院与被告两个方面的关系,原告与被告之间不会发生权利义务关系,他们的陈述和辩论都是针对法院而为的。欺诈者虚拟法律关系、捏造法律事实,目的在于使法院陷于错误,作出错误的判决;诉讼欺诈者实施“诉讼行为”所要诈害的对象是第三方利益,包括第三人、被代理(代表)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诉讼欺诈既侵犯了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又侵犯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权。第三,诉讼欺诈在形式上合法,即以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而在实质上非法,在实务中容易得逞。
  二、诉讼欺诈的社会危害性及现有法律的局限
  诉讼欺诈有很大的危害性,诉讼欺诈不仅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还给人民法院公正审理民事案件设置了障碍,也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扰乱了正常的审判秩序,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损害了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特别针对诉讼欺诈行为的惩罚。民事审判实践中,有诉讼欺诈行为的当事人,一般只承担败诉的后果,即使确切查明有“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等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大都也是按照民事诉讼法“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执行。即“对个人处罚人民币一万元以下、对单位处罚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而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其严厉程度也远远不够,惩罚行骗者大多“不疼不痒”。刑法中的“伪证罪”,只是针对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员的伪证行为,不包括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伪造证据的行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仅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而当事人自己隐匿、毁灭、伪造证据并不构成此罪。根据以上法律条文的规定,诉讼欺诈违法成本过低使得一些人员乐此不疲。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尽快完善法规,在相关法律中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惟有如此,才能惩处在民事诉讼中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伪造证据,意图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取得其他非法利益的诉讼欺诈行为,并防止这种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以确保法制的权威和公正。
  三、应对诉讼欺诈行为独立定罪及犯罪构成
  诉讼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法院的诉讼秩序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笔者认为构成诉讼欺诈罪应具备以下条件:1、主体上,行为人主体上应该是民事诉讼的原告方或被告方或和一方共同实施伪造证据骗取他人行为的案外人,多数应为原告,被告作为主体应为在提起反诉的情况下成立。2、客体上,行为人通过伪造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实施欺诈侵害的法律权益是人民法院的诉讼秩序和他人的合法财产权益。3、主观上,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通过对人民法院的欺骗、蒙蔽非法获取他人的财物,意志因素是对他人财物的非法占有。4、客观上,表现为侵害对象与行为人没有任何债务关系存在,通过伪造证据或隐瞒真相,利用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造成了一定的实际损害。
  诉讼欺诈行为是对诚实信用规则的最大违反,对于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如果仅以妨害民事诉讼为由予以相应的司法处分必然违背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被害人必然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降低,对社会道德、法律规则的极大不信任,甚至造成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变相鼓励,结果会导致经济交往中诉讼欺诈行为的有增无减,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的正常流转,也会对以诚实信用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则造成潜在的破坏。即使人民法院通过再审或上诉审对此行为得以识破,对人民法院司法权威和声誉的损害也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对人民法院的诉讼资源也造成极大浪费。
其他文献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新刑诉法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检察机关受案大厅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检察机关受案大厅的功能入手,探讨新刑诉法对受案大厅建设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一、检察机关受案大厅的功能设置  (一)全面负责案件流转是受案大厅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对执法办案有效监
期刊
不起诉权,是实体处分权,且具有终止诉讼的程序效力,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和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案件审查后的不起诉分为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这三种不起诉方式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适用范围偏窄、适用频率偏低、制约救济程序不科学等不足之处,如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后,就对被不诉人丧失了制约和监督,被不起诉人是否真诚悔过无从考察。这些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处在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局面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经历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这些变迁对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益关系变化引起新的社会矛盾,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党对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把危险驾驶机动车行为纳入了犯罪的范畴。近年来,从查处交通事故案件情况看,因酒驾、醉驾导致重大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案例逐年上升,危害性也更加严重,比如成都“孙伟铭案”、杭州“胡斌案”、南京“张明宝案”。笔者认为,酒驾入刑是符合中国法治现状,顺应民意的,但是否一律入刑,应当审慎对待。  一、醉驾入刑的必要性  醉驾行为侵犯
期刊
自2006年全国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以来,司法机关对商业贿赂犯罪进行了严厉查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9582件,涉案金额15亿多元”;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9963件,涉案金额34.2亿多元”;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0315件,涉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三峡库区盗掘古墓葬活动猖獗,忠县、云阳、奉节等县都先后发生过古墓葬被盗掘的团伙案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物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愈演愈烈。古墓葬被盗,造成大批珍贵文物流失,后果严重,损失不可估量。为了有效遏制此类犯罪,就必须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打击盗掘三峡库区古墓葬活动。  关键词:三峡库区;盗掘;古墓葬;犯罪  古墓葬是古人埋葬遗体的坟墓。所谓“
期刊
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是检察机关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提升检委会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基层院检委会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长远的、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对于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高检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推进司法改革的决策部署,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的通知》,将加强和改进检委会工作作为
期刊
一、扒窃入罪的立法背景  《刑法修正案(八)》在颁布实施以前,扒窃一直是作为影响治安管理的行为以行政处罚的方式加以管理。扒窃分子作案手段之高明,作案频率之高,一直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耗费精力最大的案件之一。扒窃行为虽然不像其他侵犯公民财产犯罪那样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是它经常发生在公共场所,通常是车站、码头等,而且行为人作案时往往与受害人紧密接近且不易被察觉,在某些情形下可能危及到人们的人身安
期刊
日本于1873年(明治6年)制定的改定律令规定“凡断罪依口供结案”(该法第318条),维持的是自白必要主义。但1876年(明治9年)司法省的通知规定“依证据断罪时仅凭法官之理念”,[1]从此开始采用自由心证主义(从1879年(明治12年)的太政官布告开始废止拷问)。这些规定被1880年(明治13年)的治罪法(第146条)所继承,直至今日。[2]现行的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8条规定,证据的证明力,由法
期刊
摘要:本文对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后认为,刑讯逼供缘起于国家对刑事诉讼的不当干预,要禁止刑讯逼供就应当规范控辩双方权力(利)行使的程序。对于控方主要从规范讯问时间、讯问地点、讯问规则等方面减少其权力行使的任意空间,对于辩方则应尽量减少其权利行使的障碍,此外,立法上的完善也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刑讯逼供;诉讼模式;国家干预;体系构建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虽然口供已不像以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