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精当的提问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下面是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关于提问的一些经验与看法。
  
  一、围绕课题设计提问
  
  围绕课题设计提问用在讲读课文的开始。例如:教学《林海》时先叫学生审题,然后提问:“看到课题你能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些内容呢?通过一个‘海’字能了解到什么?”还有《将相和》的“和”、《草船借箭》的“借”等,可以围绕这些关键词语设计提问。
  
  二、围绕中心设计提问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体会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要紧扣中心设计提问。例如:教学《第一场雪》,当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场雪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但作者为什么怀着这样深沉而强烈的激情来赞叹这一场雪呢?”当学生做不出圆满的回答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明白:自然界的“第一场雪”是我国走向富裕繁荣的一个信号。这样提问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依据教学要求设计提问
  
  教学要求是教每篇课文的主要依据,是检查教师计划的一把尺子。教学要求包括“大纲”对小学阶段总的教学要求和对不同学年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中高年级的教材,每一组都有一个重点训练的要求,因此依据教学要求设计提问,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詹天佑》时,训练的重点是读文章“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篇课文可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提问:“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受帝国主义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出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爱国举动。在修筑的过程中,他克服的种种困难都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可设计如下提问:“在修筑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来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不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学生的体会就不会深刻。
  
  四、围绕疑难点设计提问
  
  所谓疑难点指的是学生对课文某一部分内容或词句有疑难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突破难点。例如:《凡卡》一课以梦结尾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梦的内容以及作者以梦结尾的含义不够理解。在此提问:“凡卡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他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课文以梦结尾,一方面说明凡卡迫切希望爷爷收到信,尽快地把他带回去;另一方面说明凡卡的希望只是一场梦,是不能实现的,爷爷无力带回他;更主要的是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五、围绕细节设计提问
  
  有人说文章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异彩纷呈、别开生面。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到“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他们头上只有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时,可以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一向’、‘最大’这两个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的?”这个问题虽然不大,但抓住这两处细节能更深刻地体会小女孩家境的贫困。
  为了使课堂提问取得成功,必须抓好提问设计这一环,设计出精当的问题。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提问要有目的性;(2)提问要有针对性;(3)提问要有系统性;(4)提问要有启发性;(5)提问要注意价值性和层次性。这就是我最近几年来在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提问的艺术。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还要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我相信:“我不能从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可以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在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利用各种途径分工协作查找“我所知道的黄河”的相关材料(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期刊
我们老师聚在一起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感叹:“同样的教,学生相差怎么这么大呢?”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成绩存在差异,这是自然。但老师的责任并不是维持差异,而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缩小差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面对全体学生,老师仅施同样的教是不够的,还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知识教育是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亦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建设一个和谐上进的班集体不仅是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更是班主任工作的追求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和谐上进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管理艺术的体现,需要班主任精心地设计和策划。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创造力的综合型人才,那种只重视文凭的时代即将结束。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解决不了生活或工作中的简单问题,或者要到技工学校“回炉”后才能找到工作,已成了我们生活中切实存在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在哪里?要想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必须从身边的学生抓起。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现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自己
期刊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点体会。    一、冲破定势思维,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创造性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常有学生作文雷同现象,这多与学生作文思维定势有关。因此,我们在
期刊
理解、关爱学生是我们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如果学生动摇了对老师的信任,那么,还指望他们信服老师、听从老师教导,从老师那里学到真本领吗?  教师只有具备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教师的教育教学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理解学生就要深入学生,从关心学生入手。这
期刊
受普通高考形式及时间的限制,受知识面、阅历、基础水平限制,受平时作文课训练不是很到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高考作文在思想见解的深度方面,创新比较难,然而在作文体裁、表达手段、表现方法等方面却可比较容易达到创新的要求。这也是容易拿到理想分数的一条捷径。  下面,我就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谈几种可操作的创新形式,供借鉴参考。    一、结构创新    1、片段拼贴:传统作文有它开头、中间、结尾以及起
期刊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这一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有些教师却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只注意发挥它由课间活动导入到课堂教学的过渡作用,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悬念设奇等作为载体。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上挂下联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
期刊
【摘要】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并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如此促成动态生成:一、巧抓随机事件,促进动态生成。二、巧用动态生成,绽放教学精彩  【关键词】动态生成 生成资源 创生和开发 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