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体会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正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使用的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并认真学习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一、内容选材生活化
  现行教材一改以往枯燥、乏味、呆板、抽象的数理知识教学,而是灵活地把数的认识、数数、图形大小、计算、应用题等渗透于儿童喜爱的故事中或生活现场。如,一年级上册学习10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一所学校上学的情境彩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开始先激发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的愉快情感。然后引入看图上的景物,进行辨物数数。从一接触数学,就树立生活中有数学的概念。又如,在加法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分三人小组折纸鹤,在活动实践中启发导入加法,让学生明白:我们三个人做了几只纸鹤,说出加法:1加1加1等于3;1加2等于3。教师再引导板书算式:1+1+1=3;1+2=3。像这样“生活化”的教材内容安排,全书多次采用,并要求教师灵活结合学生情况补充教学资源。如,“0”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带来三个苹果,一袋各种颜色的果冻。一上课,猜谜语分苹果,奖果冻,分完后让学生看篮子,摸口袋,说一说感受。然后引出什么都没有了(或分完了)就可用“0”表示。一年级的小同学很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零表示什么了。”“老师,生活中有很多零。”“零的用处可多了。”再如,在 “认识钟表”教学中,从图中讲述小学生几点起床、上学、上课、放学、睡觉。让学生初步懂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
  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常听到同行抱怨,数学题中是苹果、面包、作业本、钱数等数量,学生很快会解决,一换成车间工作量、炼钢厂数、生产队数等少接触的问题,老师反反复复讲了,学生都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最有体验的感情,让学生在调整旧经验、旧感知的事物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点。如,教连加题5+2+1=8时,编排喂小鸡,这对农村孩子很生活化,但对城里孩子则较生疏。我灵活改教材,用课件出示养金鱼,以调动学生旧感知而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明白学习目的,并从旧的生活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二、数学内容表达多样化
  儿童是生活在童话故事世界中的。苏科版小学《数学》中有机地将童话引进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抽象数字变得活泼、生动和充满童趣,适合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如 “比一比”,一翻开书本,就是可爱的小猪、小兔盖房子,还有水果等,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愉悦地展开听、说、比,感悟出“多”“少”“同样多”等。再让他们带头饰扮小猪、小兔,让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充,然后边说边发现数理。锻炼学生在自己编演故事中培养数学兴趣,发现数学的用处与数理规律。
  儿歌是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又便于吟唱与记忆的短诗。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善于利用儿歌或创编儿歌,会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加深学习记忆,增加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数数时,可用儿童较熟悉的儿歌《数蛤蟆》,让儿童边唱边相应拍掌,并出示相应手指,课后也可以唱,深化课堂教学效果。使用儿歌教学,不单是在低年级,高年级也很适用。有一次听六年级课时,那位教师采用编写儿歌教“假分数”化“真分数”:假化真,子除母,高为带,余为子,母不变。学生在演算过程中,轻松地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将繁乱的演算变得得心应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在的孩子学数学不再像以往那样难学。教师也不再是一支粉笔算到下课,可以引用许多灵活的教学手段。采用课件卡通就是其中较有动感的手段,卡通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娱乐节目,深受孩子的欢迎。如,在教学序数第几或加减法中,都可以运用卡通课件,让孩子感到数学更多来自于娱乐生活,更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树立“学有价值的数学”和“数学容易学”的观念。
  三、数学教学过程实践操作具体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的学习最初往往是“动作”的开始,实验教材安排了多次学生操作学具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在触摸中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亲自创造事物”中获得直接理解。
  (一)摆一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多次要求具体摆一摆,如 “摆多少”;“摆长短”;摆5的组合;摆各种几何图形;摆物体分类等。这样的教学资源安排,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中,既要高分又要高能,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的目标。
  (二)摸一摸
  让触觉刺激学生的感知,加深大脑的辨别记忆。如高矮、大小、形状、长短等都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然后自己在已有积累的体验中找出规律,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三)涂一涂
  画画涂涂是孩子们的天性。从握笔开始,孩子就喜欢画画涂涂,喜欢五彩的颜色。在数学教学中,让孩子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喜欢的画,数学变成了丰富的、喜爱的画图课,孩子的兴趣来了,听课的积极性高了。
  (四)玩一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的权利。“不会玩的孩子也不会学习。”教师有目的的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得开心。如计算2+5=□、5+4=□、2+3+4=□。可以利用分组跳绳、找朋友等游戏活动玩一玩。序数学习中,排队买车票或排73队上车,可以分角色玩玩说说。从轻松的玩乐中,学生不但把抽象的计算掌握,同时为今后解决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
  (五)猜一猜
  在猜算中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数学生活应用能力。即估算与实际是否相符,先猜一猜,再比一比。从小培养生活与数的相符程度。为今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與应用题是否合理打下基础。
  (六)算一算
  数学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原始的口算发展到有记录的笔算到高科技的计算器算、计算机算,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用较规范的符号把算的过程与结果算出来。学会做数学以巩固教学效果。
  当然,实践操作的方法还有更多的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实践操作时要具体化,同时要考虑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遵循“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未来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准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培养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实验教材的试行,是对素质教育的回应,是对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挑战,是让每个学习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一份空间,都学会数学与社会生活、自己切身生活的关系,都懂得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懂得学习真实的数学,生活化的数学。我们教学工作者也正在为这一教改努力探索。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
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兴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亡于道咸,具有规模庞大、造园技艺高超、水网密布、古今巨变等特点。从区域风景规划的视角利用图档与文献全面复原了该区域在道咸时期的水–园–田–村–营–路体系,考证其演变历程,统计建设规模并分析其整体的布局理法。研究表明:畅春、圆明二园及马厂连缀成为庞大的皇家禁区并占据主体;宅园与赐园因分列海淀台地上下而形成水旱园差异;园外稻田区在绿化造景和寺庙点缀下彰显皇家特色。最终得出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在风景与社会上具有紧密关联的结论,并对大遗
摘要:纵观人类艺术历史宝库中的传世佳作,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人物题材呈现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人”是世界的主体,是文明的主宰,文明世界的主要创造者。把“人”作为观察、认知世界的载体,最能引发人类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就观察对象本身而言,“人”是最易捕捉的“形”。所以,当下小学生美术学习中人物画内容占比最重,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究则成了美术教师重要职责之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
公众参与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的城市建设已经不再从自然空间开始创建,而是要考虑如何再生已经有人居住的空间.首先,列举了公众参与不可或缺的8个主要理由;其
在社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区共识的达成以及优化更新效果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社区更新利益相关方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描述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