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自我更新的旅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楷书确立以来的1600多年漫长岁月里,繁体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正统,在国家科举、政府公文、出版印刷等正式场合占据绝对地位;与之同时存在的便于手写的简体字则被认作是俗字,只能用来记账、写唱本,不登大雅之堂。1600年后,古老的汉字遭遇革命家毛泽东,作为旧文化的标志,汉字以待罪之身进入新中国,等待发落。
  
  换了人间之后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位共和国新领袖宣布,要使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把这个古老的国家带入最先进国家的行列。
  但摆在毛泽东面前的现实并不乐观:跟随他从井冈山、延安一路战斗过来——如今已是共和国各岗位领导者的同志,大多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低下;放眼全国,号称文明古国的这片土地上,不识字的人多达80%。
  不过,这难不倒这些革命者,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旧社会。改造自己,也不是难事。局势稳定之后的1950年底,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但用繁体字扫盲十分困难,对急于发展、强大新中国的毛泽东,这是无法容忍的。要想使大家很快长知识,汉字改革理所当然地被提上日程。
  更早一些的1949年5月,毛泽东还在招贤纳士,邀集各方名人齐聚北京,共商建国大计,他的昔日同乡好友,曾在20年代与钱玄同等一起制定国语罗马拼音方案的语言学家黎锦熙,就联合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在延安时,吴玉章就一直热心文字改革。此时,他也正在思考着新中国的文字改革问题。黎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在吴玉章的推动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尽管这只是个民间组织,却是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的。
  当知识分子与农民都对汉字表现出不满时,改革汉字也就势在必行。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汉字改革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两年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吴玉章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改革命名的政府机构。
  
  夭折的拼音文字
  完成了一场气势磅礴的社会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也准备给汉字来一次彻底革命——用拼音文字彻底代替汉字。
  走拼音方向,这只是解决了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但在这个前提下还有一个走怎样的拼音道路的问题——亦即方案问题。方案之争的焦点首先集中在采用什么样的符号上,也就是字母形式。清末以来改革汉字的方案层出不穷,符号也各有特色,主要有速记式、笔画式、拉丁字母式,处于竞争核心的是汉字式的笔画符号和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符号,究竟采用哪一种?除了毛泽东,没人能拍板。
  从1952年初到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持试制了好几套民族形式即汉字笔画式拼音文字方案,但一直没能取得圆满结果。万般无奈的吴玉章只好又向毛泽东报告,民族形式方案搞了3年,难以得到大家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同意了。在1956年1月中央知识分子工作会上,中央宣布,“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的这种转变,为汉语拼音字母形式的选用重定了基调,使得在几年中反复争论而举棋不定的字母形式问题终于有了结论。对毛泽东所定的汉字改革的拼音方向,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不过他顽强坚持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对拼音文字态度的转变始于1957年。遵照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7年5月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俱乐部连续召开“文字改革问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汉字要改革,但却不赞成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最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删去了“文字”,改为《汉语拼音方案》,由取代汉字变为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尽管如此,反对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呼声仍然不绝于耳。直到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还不得不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上强调:“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此后,汉字拼音化被无限期搁置。
  
  简化不简单
  虽然文字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但这需要时间,而在实现拼音化之前,毛泽东也不想让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受繁体字拖累。
  1950年6月,毛泽东告诉吴玉章,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于是,吴带领文改会成员一面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整理、简化汉字。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方案第一稿。
  毛泽东看过后很不满意。他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根据最高指示,文改会开始大量搜集草书简体字的资料,研究简化规律,对常用字进行简化。同时,精简字数的工作也开始进行。自古以来,汉字就存在着很多异体字。这些字的字义、读音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字形上有差别。最著名的,要数孔乙己在小伙计面前炫耀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大量异体字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浪费成本又毫无意义。废除那些不必要的异体字,无疑是精简字数最主要的途径,但在规范字的选择中意见难以统一。为了稳妥起见,1953年底,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组选定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300多个简体字显然不能满足简化汉字的要求,很快,第二稿又被中央退了回来。经过继续研究和简化,1954年2月,文改会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出炉。此稿一出,立刻引来各方关注,反应最强烈的是出版印刷部门。50多年前,印刷还是铅字排版,一下公布1600多个简体字,就意味着印厂要改1600多个铜模。加之每个汉字都有各种字号和字体,要改的铜模数量就更多。另一方面,草书笔画打乱了原有部首系统,有些字很难归并到哪一个部首中去,因此,原有按部首、笔画编排的字典和索引也不能用了。此外,这一稿中很多字都保留了手写草书的笔画写法,有的汉字印出来甚至出现一半宋体一半草体的模样,看起来很不顺眼。吸纳多方意见后,汉字整理组又先后修改了几稿,直到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才得以通过。最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在《人民日报》予以公布,正式在全国推行。民盟主办的《光明日报》第一个尝试使用。1956年4月1日,北京的读者看到了第一批用简化汉字印刷的报纸,由此开启了汉字的新时代。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字总表》,这个总表收录了2235个简化汉字,这就是目前在中国通行的规范汉字的来源。
  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计2235个简化字,只对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