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 :数理报(学习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对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分析,站在学生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借助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小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协作之下,才能够真正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帮助学生为之后的信息技术运用以及信息技术继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方法
  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属于一门主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项信息素养、能力,同时,还需要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基础。在具体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教师要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展开探讨,通过提升自我专业教学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与手段,为学生呈现出最佳的课堂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一、考虑学生差异性特征,展现学生主体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展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场所,同时,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只有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体对象,让学生在已知信息技术经验基础前提下,去接受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从中拥有新的发现与探究,促进学生的真正学习与成长。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与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是存在差别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教育发展不够均衡,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结合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取向,设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科学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在课堂活动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二、注重教学过程反思,构建有效课堂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水平指导与专业研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与经验,从中来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理念,这样既能够为学生展现理想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指导与专业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动力,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中的探索者,教师需要在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之间找到切入点,以此来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让自己发展成学者型教师,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展开反思,对自我教学表现展开归纳性总结,对学生的创新见解与学习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中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教学方案与体系,为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与经验。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把个案研究作为主导,通过自己所见到的教育事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与理念展开反思,通过向他人学习,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点,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构建信息化校园文化,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进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从文化层面来改变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当前不仅学校与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同时,小学生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无用的,这些都会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学校与教师需要构建信息化校园文化,以此来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进步。教师要改变基于技术层面来设定教学方案的模式,而是要基于文化层面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课程,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在构建信息化校园文化过程中,能够借助于隐性课程内容来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资源共享与信息贯通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加强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视,更加专注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去。同时,构建信息化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发展,借助于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充分投入到信息化校园文化环境创造中去,实现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的双重引导之下,要想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端正自我教学理念与态度,把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需求作为教学设计基础,设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模式,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凤. 网络环境下小学计算机教学思路转变路径研究[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4):193.
  [2]张春玉. 计算思维能力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培养[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08):91-92.
  海東市平安区平安小学 青海省海东市 810699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和小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要注意沟通的艺术,如何与小学生进行友好、良性的沟通,从而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沟通艺术。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1 沟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1.1 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班
期刊
摘 要:实施初中化学愉快教学,离不开兴趣激发、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化学实验、生活化化学活动等方式激发兴趣.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并在化学实验中培养他们自主意识.在合作中交流互信,解决相关问题中培养情感,增强综合素养.  关键词:兴趣;自主性;合作;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1-0093-02     化学并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的教育体制要求下,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高中生正处于建立三观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格外需要重视德育方面的教育。班主任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主导者角色,在德育教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篇论文中,主要以德育教育的概念以及其重要性为背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思路,分析思考当前高中班主任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学生;班主任;德育教育  一、研究背景  1、德
期刊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的引领方向趋向于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智慧,并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更好地整合,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如何去发掘、提炼、探究和感悟知识对学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信息提炼;自主探究;初中化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1-0094-02   一、问题的凸显  近几年,工业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师应致力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让“教”于“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为学生提供分享“个知”的空间,组织师生、生生多向对话交流,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精心组织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感悟经验的机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起來,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学习方式;个性解读;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近年高考真题为例,展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灵活利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优化解题,凸显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摒弃将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直接化为直角坐标的简单程式化套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合理性、目的性等品质.  关键词: 程式化套路;融合与应用;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21)16-0049-03  《
期刊
摘 要: 高考卷中经常依托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命制解析几何题目,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是快速准确解答的关键,反之运算量大,甚至中途搁浅.理解各种直线方程的特征和独特用途,有利于恰当选择.  关键词: 直线方程;解析几何;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21)16-0068-03  通过前瞻性的选择直线方程能够从宏观上把控解析几何的解题思
期刊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取整函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并选取了以取整函数为背景的竞赛题(或竞赛训练题)来分析取整函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键词: 取整函数;竞赛题;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8-0333(2021)16-0053-03  从以上竞赛题(或者竞赛训练题)可以看出,与取整函数相关的赛题主要集中在函数与数列问题,只要充分理解取整函数的概念,恰
期刊
摘 要: 物理思维和物理模型是能否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因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达到“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并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之科学思维部分对物理模型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建模能力,定会收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标准;物理模型;教学效果
期刊
摘 要:中考数学试卷中经常出现动点问题.动点问题可以以选择、填空、解析等多种题型呈现.学生面对动点问题时,常常不知道如何下手.突破动点问题这一教学难点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分为一条线段最值问题、两条线段最值问题两大类,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