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转变,知法、守法、遵法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能够直接引用真实的案例,灵活、多变地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基于此,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对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6-0044-02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及性格和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帮助。小学生对单纯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兴趣不高,若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从生活化角度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小学生非常依赖外界的正确指引,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带领小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性质、感悟道德内涵、形成优质道德品质的重任[1]。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论家长还是教师,未能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给予重视;第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用传统的教师口述方式;第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过于关注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个性化差异,未能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未能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合理的人生,理想的社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体。陶行知先生主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体验”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高频率出现,像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生活化教学法是指将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讲述给学生,将枯燥难懂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教学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家庭与亲情。教师将亲情类话题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探索事件背后的意义[2]。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播放与亲情有关的视频或音频:小男孩吃饭时嚷嚷着要看电视,打开电视后,饭菜全部由爷爷奶奶喂到嘴边才会吃;父母下班回家后看到这个场景立马将电视关掉,没有了电视,小男孩放声大哭,谁都劝不住。看完视频后,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父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吃饭时看电视或过多观看、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过渡沉溺于电子产品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了解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内心活动,即使回到家中也能约束自己。
  (二)加大对生活化案例的解读力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小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点打造的课程[3]。生活化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意味着将日常生活理论化,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相关知识,便能在遇到同类事件时举一反三。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从本章节的题目着手,让学生以“小家”为切入点,分组讨论自己家庭中的特点、日常趣事等。接着,教师将“家”这个概念升级,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国家的‘家’是哪一种?我们的国家曾经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才成为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生在思考与发言中慢慢引出主题——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此外,教师可以介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到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艰辛历程,以及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会对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教师加大对生活和案例的解读力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案例内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优化生活化教学法的内容设计
  将生活化教学法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法,尽可能将生活化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5]。
  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干点家务活”这一部分为例,小学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获得。“干点家务活”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让学生主动体验生活、探索生活、学习生活,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认知框架。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教师仍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日常生活。第一种:小女孩放学回家后先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任务,然后会和妈妈一起做菜,当妈妈的家务小帮手。小女孩在学校非常受欢迎,因为小女孩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擦黑板,这些习惯都是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活的过程中养成的。第二种:小女孩放学回家后便开始看电视,看着父母在自己面前做饭、打扫卫生,丝毫没有要帮忙的意思。小女孩吃饭需要父母喂,学习需要父母催促,从不主动关心父母。小女孩上学后还会肆意欺凌同学,几乎没有小伙伴愿意和她玩。看完这两个视频后,教师让学生对比这两种行为,并和同学探讨自己更想成为哪一种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理解父母工作与生活的艰辛,体会父母在自己身上付出的心血,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恰当行为,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建立生活化学生评价机制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教师应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特点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及评判方式。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灵活性,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意味着小学教师要将评价重点由成绩转移到学生日常表现,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日常行为、与师生交流状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法与小学生的契合度,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内在需求,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6]。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顯。教师将生活化教学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邓锐.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文渊(高中版),2019(09):405.
  胡伯池.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26(35):246-247.
  林仁玉.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9(04):72.
  谢环.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51-52.
  王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48-49.
  作者简介:万明(1988.4-),女,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闲置宅基地的“1+X”利用模式。以浙江省五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模型中的理论性编码和实质性编码以及6C家族模型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得出:闲置宅基地“1+X”利用的主要动机在于政策导向、资源导向、利益导向,主要条件在于政府、企业、“人”“地”配合,主要形式是政府引导、政企合作、设施共建、“互联网+”,主要的绩效体现在美化乡村、富裕乡民、产业升级。不同的利用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利用形式,不同的利用形式又会带来不同的绩效。
选取我院1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参数与AMI患者心肌损伤的关系及联合预测预后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年龄≥6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 h、吸烟史、高脂血症史、心肌损伤标志物(CK-MK、cTnI、NT-proBNP)水平升高、LF/HF升高,以及SDNN、SDANN、RMSSD、PNN50下降为AMI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急诊介入治疗为保护因素(P<0.05);CK-MK、cTnI、NT-proBNP与SDNN、SDANN、RMSSD、PNN50
本文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弹性模量量化参数对TI-RADS 4级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效能,以及与恶性结节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选取312例(356个结节)甲状腺手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结节的TI-RADS 4级H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结节215个,恶性结节141个。结果显示,恶性结节Emean、Emax、Esd及血管新生基因(VEGF、COX-2、Gal-3)、增殖基因(BRAF、TPX2、MCM7)、侵袭基因(Sixl)的mRNA高于良性结节(P<0.05);
摘 要:文章从自然材料、布料纸材、金属材料、废旧材料、融合各类画材等方面对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利用综合材料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综合材料;创意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6-0089-02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培养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关工委日前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门券巡回展\"活动。长安区关工委主任李士奎寄语青年员工要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在这一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评价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教材的内容全面而丰富,注重教学的延续和逐层递进。这些都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美术;分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集体生活,还要通过各种各样小知识的教学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幼儿具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天性,而自然角是他们探索自然、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重要区域。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以帮助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期刊
让金融为乡村振兴“架桥铺路”推动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金融如何更好助力?首先,金融机构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要考量社会责任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但是否有更高效的方式?银证保担多方合作的模式探索已久,对缓释风险起到不小作用,再保险、“期货+保险”的模式也在努力拓展中。其次,在乡村振兴中,要用好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