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算理、算法、算律三类课堂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算理型课堂是从运算的意义出发,理解运算道理的课堂;算法型课堂是在算理的基础上构建运算法则的课堂;算律型课堂是在算法的基础上概括运算规律的课堂。算理、算法和算律对数学运算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在课堂上将算理、算法和算律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算理型课堂;算法型课堂;算律型课堂;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不是简单地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而是一种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有关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能力。曹培英进一步提出数学运算能力包括“基本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运算策略”这四个结构,说明“算理、算法和算律”对数学运算能力有重要的影响[1]。现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一谈如何基于算理、算法、算律的课堂有效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1   算理型课堂
  算理型课堂是从运算的意义出发,理解运算道理的课堂。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常以口算或简单计算为起点,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所以教师有时会讲得比较简略,忽略通过实际意义理解算理的过程。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从“说意义”过渡到“讲算理”。
  1.1  低年级的算理型课堂
  在小学低年级的算理型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来理解意义,包括圆片、小棒、计数器等。
  如一年级下册《青蛙吃虫子》一课中有这样的问题:大青蛙吃56只虫子,小青蛙吃30只虫子,一共吃多少只虫子?虽然许多学生在课前就会计算“56+30=86”了,但他们可能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操作实物能帮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算理,即“5个10加3个10等于8个10,8个10加6个1等于86”。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个加法算式的意义,才算真正懂得了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1.2  中高年级的算理型课堂
  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中有这样一道题:2个的和是多少?说一说列出×2的理由。解这道题时,学生会根据自然数乘法的意义推导出分数乘法的意义,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联系起来。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2就是2个相加的和,也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这一教学过程是从运算知识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算理型知识,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表内除法等。
  1.3  算理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算理型课堂上,教师需要做到: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②让学生操作不同实物或观察直观示意图,明白算式的意义,并对算理有深刻的理解;③对“运算意义”进行讨论和研究,为笔算方法的教学做铺垫。
  2   算法型课堂
  算法型课堂是指在算理的基础上构建运算法则的课堂。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计算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运算方法。通过直观操作或观察理解算理,是为了摆脱实物的束缚,构建抽象的算法;也只有具备扎实的算理根基,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
  2.1  低年级的算法型课堂
  在三年级下册《分桃子》一课中有这样的问题:有6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10个桃子,篮子外还有8个桃子,现在要将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求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解這道题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小棒或实物图来理解题意,即6篮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3篮;剩下的8个桃子也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4个。针对思维能力更高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把68分成60和8,然后得出60÷2=30,8÷2=4,30+4=34。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是“6个10÷2=3个10;8个1÷2=4个1;3个10+4个1=34”。学生只有充分理解算理,才能在学习除法竖式法则时水到渠成。
  2.2  中高年级的算法型课堂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算理。
  问题一: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结合直观算法,利用分数的意义,把看成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也就是,用算式表示为:。
  问题二: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图1所示)
  这两个问题是同构的,但是问题一中的被除数的分子是2的倍数,而问题二中的被除数的分子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二的方法和思路:第一,借助面积模型,如图1所示,可以知道每份是的,也是整张纸的;其二,用算式记录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构,,进一步明确“平均分成3份”与“的”之间的关系。这沟通了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本质的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3  算法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算法型课堂上,教师需要做到:①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突显运算意义;②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③让学生对比、优化多种方式,内化计算法则。
  3   算律型课堂
  算律型课堂是在算法的基础上概括运算规律的课堂。小学涉及的运算律主要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俞正强谈到:算律其实就是算法的“窍门”。算法侧重答案,算律侧重速度。算律是对算法的熟能生“窍”。算律起源于算法的运用,因此算律的教学应该从算法的运用开始,进而观察概括出相应的规律。
  3.1  中高年级算律型课堂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4+6=6+4和3×5=5×3两个等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照样子写一写。给出这两个等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经过观察,会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能急于给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其他的加法等式和乘法等式,并进行验证。虽然学生自己写出等式,总结的语言可能不够规范,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能积累思维经验。最后,教师只要准确描述和即可。
  随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事例解释自己所发现的规律,直观感受运算律的客观存在,并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表示这个算律的特征。这样能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思路并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
  3.2  算律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在算律型课堂上,教师需要做到:①引入计算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与经验,直指运算方法;②根据算法,对大量的不完全归纳法素材进行整合;③让学生多元表征算律。
  要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就要将算理、算法和算律紧密结合。因为算律源于对算法的灵活运用,算法的建立是以算理为基础的。只有合理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凯明.谈基于算理、算法和算律的三类计算课[J].小学数学教师,2017(1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上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2020年寒假期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使得全国范围的“网上教学”全面推广。微课、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一齐涌来,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否具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才
期刊
【摘 要】在全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与合理开发,尤其是在错误资源方面,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反面案例了解与思考知识的应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科学地利用错误资源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有效应用  错误资源是教学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容易出错的素材整合,
期刊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紧密的联系。新时期,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在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本文选取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作为案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基于新课改下的兴趣驱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从课堂情境创设、“交互式”合作探究教学、多元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释数学教学策略和相关思路,以期为构建有效的农村小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驱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学开始由单向灌输向多向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本身属于理科类,其中包含了各种数量、空间几何、模型等概念。学生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解题上来,只有把题解出来才算是掌握知识。所以说,解题能力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水平,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前面的基础知识只是为了之后的解题打下基础,解题才是高中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就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
期刊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对此,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起来真实、亲切,更好地学好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复习教学为例。这一节为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开篇,以“密度”为核心知识点,涵盖了物理概念、计算、测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经历了八年级上学期对物理知识较感性和直观的接触之后,通过这一节的复习,能提升用物理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操作;教学反思;结论论证  就初三第一轮复习来说,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复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趣味性教学时,要注重运用游戲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导入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思考。此外,教师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数学课堂的娱乐性,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运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构建趣味性课堂,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对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毕竟只有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才能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向,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
期刊
【摘 要】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了高中生物课程。优化高中课堂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文提出通过更新实验材料用具、抓住实验异常现象、注重实验的再探究和创新探究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的课程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关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具体阐述,使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