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日子,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的徐徐拉开而日渐起色。
  记得,有一年过年前,父母合计着叫来村中的木匠,做了个“碗家厨”和一张木板床,这样,姐姐就顺理成章地睡上了木板床,原先搭成的床就给我睡了;更喜的是姐姐年后就去城里拜师学裁缝了,我就堂而皇之地占用了新的木板床,弟弟也羡慕着来凑热闹……
  我则打起了新的主意,将那个不用的“碗家厨”用成书架。母亲说:“那是爷爷分家时给他们的家当,你要放书就拿去用吧!”我很不费劲地就搬到了粮柜盖上,将那叠书依次放到这个“新”的书架上,又嫌那两扇门碍事就一拆了之,这样看去感觉才像个书架。为此,我又激动了好长时间,几乎一直伴我考上了初中专。
  参加工作后,我分配到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乡里分给我一个单间,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和一个脸盆架,简单得很。几个乡干部先后走进我的办公室,看到那叠书都用羡慕的语气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就喜欢看书。”我说:“我不是大学生,我是中专毕业的。”乡干部们说都一样,还说什么居民户口,是脱产干部。我对脱产干部这一说有些诧异,后来我才慢慢地知道:原来当时的乡镇干部没有几个脱产干部,大多数是招聘干部,家里都有田地要耕种经营,所以他们都是白天在乡镇工作,下班后都要回家干活,遇上农忙季节会请假,这样他们都很辛苦,因而都很羡慕像我这样的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因为离家足有百来里路,中途转车不说,还得走十几里路到家,我就一个月左右才回趟家。在乡政府的日子,白天基本上是下村和村干部一起收税收费计划生育和处理村里的一些事情,比如邻里纠纷、信访、村里的治安、农业生产等等。晚上几个值班的基本上是凑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聊天什么的,偶尔会去治安查夜、查赌禁赌等,也有时会被某个村干部叫去吃晚饭喝酒。我虽出生在山区农村,但因是刚参加工作,那年才20岁,对乡镇工作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刚开始的日子里,我是多做多走多听少说,任凭乡里领导和干部的叫唤,或走路或骑车,喜欢去村里走走看看。但过了一个来月,我明显地感觉这样的日子不行,我得换一种活法。于是我开始婉言地谢绝一些无谓的应酬,特别是打扑克搓麻将,我就一个人静静地在房间里看书写字,那时特喜欢看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可是写什么呢?乡广播站的一位女干部及时地告诉我可以写新闻报道,我就听着县广播站播出的又经乡广播站转播的“浦江新闻”,尝试着将我下乡所知道的事写成新闻,寄给县广播站。没想到隔天的晚上我就可以听到自己写的新闻播出了,这让我激动了好几天。于是乎我几乎每天都写,隔三岔五的就有新闻播出。十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信,拆开一看竟是广播站寄來的稿费通知单。简讯五角、有标题的一元,我清楚地记得,我八月底去上班,九月底开始写,三个月左右时间,我就在县广播站播出我采写的新闻有三十几条,当年底就被县广播站评为积极通讯员。我受宠若惊,第二年全年用了一百多篇,被评为优秀通讯员。除了写新闻报道外,领导也要我写些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调解书什么的,我都尝试着去学去写,于是就买了一些工具书,办公桌上的书明显多了起来,但还不足以用书架来摆设。
  三年后,我因为会写的原因从山里调到城里,在一个局机关专门从事办公室的文秘工作。
  单位分给我一间单人宿舍,才十几平方米,除了一张单人床什么都没有,我赶紧回了趟家,父亲兴奋得当夜就去请了村里的木匠,给我做了一张小方桌和四根小方凳,两天后坐村里的三轮车载到城里,竟用肩将一桌四凳背到县府,门卫打来电话,我就急匆匆地下楼把父亲引到宿舍。那一天,父亲就没有赶回家,他要在城里他儿子的宿舍住上一晚,几十年了,父亲起早摸黑“三日没有两夜酣”的,每到城里卖农副产品买生活生产必需品,四五十里的路都要赶回家,何曾在城里住过一晚。父亲感叹自己终于可以在城里住上一晚了;城里那么大,终于有自己可以落脚的地方了。那一晚,我用新买的电炒锅烧了几个菜,陪父亲喝了一斤黄酒,虽然室陋,但备感温馨。
  刚开始的几天,我忙于新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忙于做几件事给领导和同事看看,宿舍就成了住一晚的旅馆。直到和单人宿舍的人照面多了熟了打招呼了,才走进他们的房间看看,这一看让我大开眼界,同样大小的房间,被他们安排得精致文雅,特别是他们个个都有一个用竹子制成的书架,一问才知道那是可以买的。我迫不及待地几乎是跑去街上买了一个,背回宿舍,将尚放在纸板箱的书放到书架上,又跑去新华书店买了喜欢的书,放上去,顿时感觉陋室不陋了。
  后来因结婚、集资建房等原因,这个书架跟我搬了两次家。书早已挤满了架,时间一长,竹枝的衔接点松动飘摇;最主要的原因是集资的房装修后就专门安排了一间书房,有了专门的书架,而且可以放上很多很多的书,那个竹制的书架放在书房一角显得很不协调,但也不忍丢掉。直到第三次搬家时,才将竹制书架遗弃在了书房里,任凭新主人发落了。
  新房子新书房新书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阵子,看着日积月累的满架的书,看着那么多的书还没有时间去看,我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些陈旧的书上。这些书,我不仅每一本都看过,有的甚至不知看了几遍,更重要的是这些书都是从我参加工作起就一直跟着我,很多是我在那个竹制的书架上完成阅读的。那个时候,人还简单着,尽管拥有的书不多,但尚可静下来看些书。现如今,年事越来越高,心也越来越浮躁,书,又多得看不完,几乎就不看什么书了,偶尔翻翻看看也如走马观花般,装修一新的显得气派的书房和书架,完全成了一种装饰和摆设。
  几次去朋友家做客或去外地参观学习,都可以看到装修豪华的书架。我曾留心察看,发现那些书架里的书只是静静地躺着没有人看,书架成了主人对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的一种炫耀。当书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种炫耀,相信内心一定早已空虚万分了。
  而我,面对一房的书,却依然对那个“碗家厨”式的书架和那个竹制的书架念念不忘,那两个书架谈不上气派,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不仅看过,更看烂了,看朽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我的满叔成吉雀是个老缝纫。  满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经常头戴鸭舌帽,身披军大衣,白皙的皮肤刻满深深的皱纹,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比实际年龄要少得多。满叔为何看上去不显老?爹给他总结两条,一是吃的是“轻松饭”,从不下地到泥里水里滚;二是话不多,心态好,见人一脸笑,从不生气,拿着一把短尺和一把粗大剪刀挨家挨户做“上门功夫”。“吃千家饭,睡百家床”,也不挑肥拣瘦,交点钱挣点工分养家糊口。那时,没有缝纫机
期刊
2016年1月23日上午,雪后初晴,银装素裹,滴水成冰。可在金沙湾大酒店的二楼餐厅里,却温暖如春,喜气洋洋,连云港电大85级文秘(1)班入学30年的聚会正在这里进行。30年的同学情,就是一杯香醇浓郁的陈年美酒,千杯万盏也不醉。  在金沙湾大酒店,我们嘘寒问暖,拾掇起记忆中的花絮,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对我们而言,三年的电大生活,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虽然有些苦涩,但值得回味,因为我品尝到了它原汁原味
期刊
桑葚,在我们家乡又叫桑乌,成熟时,那一颗颗通体黑色的精灵在阳光照耀下,仿佛果汁顷刻就会流溢而出。  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隔河相望,对面就是一大片桑林,桑树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排排整齐地立于沙地上。正值隆冬,枝条上没有一片桑叶,一根根桑枝斜斜地互相交织在一起。这片桑林紧挨着我们村,可是与我们村却扯不上一丁点关系,它专属于我们的邻村麦辽村。从我知事起,这片桑林就好像是一块强力磁场,吸引着我们。当
期刊
进入农历十月,冬天就越来越近了,风开始慢慢冷硬起来,刮得脸疼手僵;黄葛树、银杏树叶子纷纷飘落,显得肃杀落寞。  《诗经·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所以猫“叫春”,不“叫冬”。但“围炉夜话”一定是要在冬天的。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温情款款,非冬天莫属。12月份,本是属于冬至的月份。冬至这天,一是进入“数九”
期刊
小的时候,偷葱不比偷杏、偷瓜,是偶尔为之,而且是在姥姥的村庄偷。  姥姥的村庄离我的老家东崖头村只有五里地,即使步行,蹦蹦跳跳的,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到了。  二表哥把我带到水库,就会安排我到附近的菜园子偷葱。我說不去,他就会问我,你会钓田鸡吗?你敢杀田鸡吗?你会炖田鸡吗?我无言以对,尽管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为了吃上田鸡腿,只好听从二表哥的安排。  毕竟不是在本村偷,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需在园
期刊
初冬的首都被雾霾罩着,而我却被“江湖姐”罩着,很受用。  虽尊称其为“江湖姐”,实则她要小我十好几岁呢,因其一次十八岁孤身一人闯北京,从此爱上江湖,一个人从大西北的陕西甘肃到新疆的最北端,及至大西南的云贵川,做着她无怨无悔的为贫困儿童的支教、助学、结对这些大事。更因为其率性地为一碗心仪的重庆小面,会一个人从北京打飞的到重庆,一个人坐在嘉陵江边,面对着涛涛江水,享受着她的那碗小面。因为这些,让我这个
期刊
一  黎明前,一座客家围龙屋的一个小厨房里冒出了炊烟。有一个小女孩正在一边往小炉灶里添燃料,一边用力地用竹筒吹火。随着她一口气一口气地吹送,炉灶里发出了呼呼的声音,浓烟一阵阵飘了出来。火光一闪一闪的,把她瘦削的脸照得灰红。  今天是小女孩妈妈的生日。妈妈还在梦中。那瘪皱的嘴一开一合的,似乎在吃着什么东西。小女孩起得特别早。她要小心地煨好四条番薯,其中两条是给妈妈吃的,另两条则是犒赏哥哥的。妈妈很瘦
期刊
记不清我几岁的时候,又到了年根儿,父亲领上我上坟。  东山坡上,枯草裹着的几个黄土包的四围,稀疏地长着几棵一人多高的山枣树,树上总有落不净的红如油灯火苗似的山枣,比秋天的山枣甜得多,我就嚷着要山枣。父亲抬头看看山枣树,说:“等爸上完坟就给你摘。”父亲走到坟窝门前,弯腰拔掉枯草,拾净枯叶,坟窝前就出现了一小块平地。父亲掏出纸来,放在地上,又从兜里掏出几块硬如石蛋的果子,小心翼翼地摆在坟窝门前。见我盯
期刊
雨水醒来,雷电醒来,草木迅速笼罩辽阔丰沛的北国。  早饭后,我奉命去掐苘叶,给母亲做曲用。土法制作的曲,相当于今天的酵母,用来发面。我很乐意去干这活。村庄刚刚从晨雾中苏醒,露水在草上凝结,濛濛的白。空气鲜嫩,有人担了水,沿着小路回家,铁桶与钩子碰撞出轻微的脆响。顺着小路走去,就能发现苘麻的身影,它们茎秆挺拔,热情地伸出巴掌大的叶子,向着四周伸展,橘黄色的小花安静地开着……  采来的苘叶洗净,米饭和
期刊
1995年7月30日傍晚6点左右,接连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  刚刚吃完晚饭,儿子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就回来了。他神色有点慌张地告诉我们,外面的人都说要涨大水,电视上正在播。我将信将疑,立刻打开电视,拨到本市台。果然,播音员正在一遍又一遍地说,今天夜间辉发河第一号洪峰即将通过。想想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再想想近来的阴雨天,我想情况可能是真的,要不电视上怎么能播呢。我对妻说今天夜间就别像往常那样安稳地睡觉
期刊